分享

痞证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4-13

痞证

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的病证。高老认为脾胃病证为本病常见的病证,他继承李东垣脾胃内伤之说,认为 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同时与肺、肝关系密切,在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同时要审证求因,根据不同邪气加以散寒 、除湿、泄热 、消食、化瘀等。 

他指出西医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辩证论治,但是要除外胃癌等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 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识到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可见吐血、黑便、积聚或噎膈等变证,现将他成了自己的辨证诊疗 方法介绍如下:

1四诊合参,详辨虚实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代谢有序的整体。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饮食不调、劳倦、情志抑郁等导致机体出现脘腹痞满症状时,高老认为不要因“按之不痛”、“触之无形”等特点将痞证皆从 虚论治。因诱发痞证的原因颇多,如《丹溪心法》日:“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土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强调 辨痞之要,贵在四诊。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病史采集和对舌、脉、症之间关系的详尽分析,才能探寻出痞证产生的症结所在。痞证虽然病机各异,但总与痰、湿、 食、气滞相关。概而论之,其病性不外虚、实两端。虚责之于本。《景岳全书》日:“土寒则气化无权,故多痞满……总由脾气之弱耳。”临证多见于久病体虚而罹 患痞证者。实责之于标,以痰、湿、食、滞壅塞不通为主要表现,诚如《兰室秘藏》指出:“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多见于体质壮盛之人。但临床上患者既有中 州虚弱,又兼实邪内停,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最为多见,此即《医方考》所言:“痞,虚中之实也。”

高老辨证时,在观其形色,问其饮食的同时,尤重查舌验苔,指出辨舌在痞证的施治中有重要价值,并认为痞之虚实在舌尤验舌苗之形色、舌苔之厚薄、舌色之明暗、苔之有根无根,才能客观地反映疾病性质、正邪虚实、脏腑强弱。

2.攻补互参,以扶正为常

对于痞证要做到有效的治疗,必须切中病机、有的放矢。《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张高 老深谙经义,认为辨明病证是治疗正确与否的首要条件,诚如喻嘉言之谓:“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辨证。”由于痞分虚实,或虚实互见,加之患者个体有肥、瘦、 老、壮之不同,又性情各异,故在治疗时宜对不同病体仔细辨识,并参考胃镜、超声波及其它各项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提倡辨体施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高老 应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治痞证取得显著疗效。对于湿、食、气滞偏盛者,守消导疏利为总则。气滞者,重行气通郁,常佐轻宣芳香之品,如桔梗、藿 香;痰盛者,重健脾化痰,宜陈皮、扁豆之属;食聚者,重醒脾消食,多用砂仁、焦山楂。

在常见的寒热错杂证中,他采用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常用姜夏辛温以散寒,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而复其升降之职。攻补互参,并以扶 正,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对老年患者,依据参伍《温疫论·老少异治论》中“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之治要,他提出攻邪为变,参攻进补,因 人施治。

3重视宣畅气机

由于胃气壅滞、气机不畅是胃痞的主要病机,因此调畅气机、通上达下是治疗本病的中心环节。《南阳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 行气下膈,先用之无不验也”,待气机调畅,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则痞满自消。高老在继承叶天士所立“苦辛开气”、“开痞”、“开泄”和“当开气分”和张 聿青所述“辛以开之”、“苦以开通”的基础上认识到本病因肝胃之气兼郁者甚多,故高老常用郁金、香附、苏梗等,川楝子、白蒺藜、玫瑰花等。除此之外,他还 主张宣畅肺气,选用紫苏,杏仁,桔梗等药物宣发,这种重视宣通上焦以治胃病的疗法确实是十分可贵的学术经验。

气之运行不畅而停滞,多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或外邪侵袭入里阻碍气机而成。脾胃位居中焦,职司运化,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气以升为用,胃气以降为和,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消化系统功能正常。若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心下胃脘,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谷不化,而 成痞满。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脉浮而紧……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又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日:“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说明不论何因,只要胃气塑滞,都可发生本病。高老临证时常用柴胡、白芍、积实、苍术、厚朴、陈皮、香附、甘草等 加减治疗屡屡奏效。

4.健脾和胃,补脏通腑

脾胃为仓廪之官,平素劳倦过度,或病后中气不足,皆可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升降无力,阻于胃脘,窒塞而成痞满。

治疗痞证之大法,高老遵李东垣“治脾胃以调五脏”之义,采

用分层论治,先补脾后通腑,使脏实腑虚,则痞证自除。正如《医门棒喝》指出:“脏应实,实则气旺,能运化周流也;腑应虚,虚则通畅,无积滞之患也。”在权 衡处方时强调安脏宜徐,通腑宜缓,最忌峻猛行事。他常用人参、陈皮、茯苓、白术益脾脏之虚;青皮、丁香、香附、木香畅腑中之滞;厚朴、草果、槟榔宽肠除 痞,取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苏叶、白芷以调营卫,实外调内。在此方基础上,高老尤擅用莱菔子一味,临床取效显著,此即同张锡纯谓:“莱菔子,无论或生或 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在处方原则上守“精、轻、升”三法,强调处方精当、剂量贵轻、药性贵升,全方补脏虚而不留滞, 通腑气而不伤正。

5辨病与辨证

本病应辨清寒热虚实,有邪者多为实证,无邪者多为虚证。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寒。

本病首先应于胃痛相鉴别,胃痛与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病,满剧者 属胃痞;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不痛;胃痛起病可急,胃痞发病较缓。高老在临床上发现有时胃痛与痞满可同时出现,或在胃病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 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

本病与鼓胀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胸痹与本病亦做好鉴别,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息,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而胃痞则为脾胃气 机升降失职所致,以胃脘满闷为主症,当然,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胸膈痞塞,满闷不舒则属兼症。

结胸与痞证两者病位皆在胃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

高老将本病分型进行辨证,分为痰湿中阻、肝胃不和、饮食内停、.脾胃虚弱四型。

1.痰湿中阻

主证: 胸闷气憋,脘腹痞塞不舒

主方:桔梗四钱,陈皮五钱,半夏三钱,苍术二钱,厚朴二钱,茯苓五钱,瓜蒌五钱,广木香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五大片

按:本证因外感湿邪,失治误治,如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湿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心下胃脘,日久化生痰湿,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以方测证,尚可见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等证。

全方通上达下、除湿化痰。桔梗宣通上焦;陈皮、半夏、苍术除湿化痰;厚朴、茯苓、甘草理气和中;瓜蒌、木香寛胸理气,生姜除湿气,甘草和中。

若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降气化痰;湿久郁化热,见口苦、苔黄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2.肝胃不和

主证: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主方:香附二钱、川芎二钱、苍术二钱、神曲二钱、栀子三钱、枳实二钱、白术三钱

:本证因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气机郁滞;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或久病由气及血,瘀血内停,而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以方测证,可兼有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全方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方中香附、川芎疏肝解郁 ;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健脾和胃消痞。若气结显著者加用柴胡、郁金;郁而化火,口干口苦明显者,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嗳气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等。

3饮食内停

主证: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

主方:黄芪五钱,党参五钱,白术四钱,茯苓五钱,广木香二钱,陈皮四钱,莱菔子三钱,炒山楂五钱,神曲二钱,甘草二钱

按:本证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食积内停,阻滞胃脘,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故痞塞不通,发生痞满。以方测证,尚可见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全方消食和胃,行气消痞。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

茯苓、陈皮行气消痞;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行气。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若食枳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化热而兼有气滞、湿阻、燥屎内结者,可用木香、

槟榔。若食积脾虚,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4.脾胃虚弱

主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

主方:黄芪三钱,党参二钱,白术二钱,炙甘草二钱, 升麻二钱,陈皮二钱

:《证治汇补》载“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说明脾虚是痞病产生的内在因素。脾胃虚弱易致外邪内陷,或饮食不化,痰湿内生,阻碍中焦气机,而发为痞证。以方测证,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根据“虚则补之”、“塞因塞用”原则,采用健脾益气治疗方法。振奋中气,从而恢复其气机升降之枢纽的作用,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痞病自消。若见脾阳不 振,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干姜。若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可加木香、枳壳、厚朴以助脾运。或用四磨汤。湿浊较甚,舌苔厚腻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 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血瘀者,加丹参、红花、莪术等。

病案举隅

陈某,男.40岁,胃脘痞胀4年余,面色晦滞,询其居室潮湿,近因淋雨后加重,现感胃脘痞闷如堵,且胀无定时.胸部憋闷.暖气频作.大便稀溏.小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浊腻,脉濡,

辨证:寒湿互结,气滞于中。

治则:温中化湿,行气消痞。

方药: 木香二钱、干姜二钱、草果仁二钱、陈皮二钱、厚朴二钱、苍术二钱、半夏二钱.枳桔二钱、茯苓二钱。

药用7荆,苔腻渐化露底,脘痞亦退,便解聚形,惟嗳气时作,又用香砂平胃散加减调理月余而愈。

按:本证常见于素体脾虚湿盛之躯.或因气候湿润多雨.或

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等外湿侵袭而引发致病。即“湿喜归脾.以其同气相求故也。”此证乃湿遏气机阻滞,气湿互精于中.治宜温中化湿.理气通降。方选平胃散加减,症状缓解。若大便溏烂宜选用厚朴温中汤加减;苔自粘腻者,草果仁更佳,以驱太阴独胜之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