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昵称413468 2018-09-27

《火星来的孩子》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有时我们忘记了,孩子只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他们就像外星人一样,拥有无穷的能量和潜力,他们带着考察的任务,试着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类。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会孩子一切前,最重要的是教会他——“活着就有希望”。

作为孩子,我们多希望听到父母温柔的话语——“你不必成功便是我们骄傲。”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新学期还不到一个月,孩子们本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新学期,结果却频频爆出孩子自杀轻生的新闻,让人心痛。孩儿他舅最近也是看了太多的类似新闻,那么,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近日发生的一些事件,看看这些事件的背后,有哪些事情值得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深思:

9月1日上午。

洛阳某小区一个10岁小男孩从14楼跳了下来。据邻居介绍,男孩虽然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一直是大家眼中听话的好孩子。

孩子跳楼,是因为暑假作业没做完,让家长签字,家长不答应,孩子怕老师批评,就选择了轻生。10岁男童的爸爸跪在地上,哭着喊道:“你这个傻孩子……”可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当初家长可以多一些监管,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在签字时和孩子好好沟通,或许孩子就能积极面对,而不是用死亡来逃避了。

无独有偶,9月1日晚,广东佛山的邹先生和16岁的儿子聊了下学习的事,并没有责骂他。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留下字条称:“我走了……真的别找我,也别难过”,便离家出走。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被警方发现时,孩子已死亡超过24小时,法医初步鉴定是高空坠亡。邹先生说,自从家里添了妹妹,主要精力都在小的身上,儿子心理不平衡,觉得缺少关爱。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9月24日上午。

强忍着悲伤的父亲指着池塘的两个角落,告诉救援人员女儿拖鞋曾经在这里出现过,边上是哭得不能自己的母亲。

池塘里,一名救援人员探出身子,示意大家暂时没有结果。稍作调整之后,继续潜入水中。周遭的家人、民警、其他救援人员,稍松了的一口气,再一次提了起来。

这是9月24日上午9点多,发生在杭州市临安区上东村的一幕。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寻找天天时的照片

他们在找的,是一名叫天天(化名)的15岁女孩。这时候,距离她离开父亲的视线,已经过去了将近20个小时,而这个留下唯一线索的池塘,距离天天家不足三百米。

四十分钟的打捞,换来的是一个悲伤的结果,天天在这个原本应该是合家团圆的节日里,永远离开了家人。

因为和家人拌了几句嘴,15岁女孩不见了!

那天晚上,一则找人的信息在很多人的朋友圈流传:一名身穿红色格子中袖上衣、下身浅色九分牛仔裤的女孩下午离家后至今未归。女孩身高1.53米,今年15岁、扎马尾。照片上,身穿汉服脸圆嘟嘟的小姑娘就是天天。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救援队找到了天天

最终在天天父亲的指挥下,在天天其中一只拖鞋的水下三米处,天天被找到了。看到天天一点点被拉出水面,悲伤不已的母亲试图冲过去看一眼女儿,被同样悲伤的家人和其他村民拉住了。

“天天这孩子在学校里很听话,真没想到会这样。”天天的班主任哭着说。

深 度 思 考,事件的背后

在心理咨询门诊接受咨询的患者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青少年患者。十多岁的孩子本是花样的年纪,有朝气、有梦想,在课堂学习,在户外和同学玩耍。而屡见不鲜的青少年自杀噩耗,又冲击着家长敏感的神经。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不堪一击?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刽子手之一:中年父母的焦虑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父母自己也很拼,加班是常态,怕被社会抛弃,周六日学习充电,没时间陪孩子。

这么努力了,每晚还兢兢战战担心饭碗不保,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很火,提醒大家未来五年,请做好失业的准备,这难道不是在贩卖中年人的焦虑吗?有些父母还受成功学的影响,羡慕xx月入百万了,xx当上ceo了,xx的孩子送去贵族私立学校接受精英教育了,于是转而对孩子的期盼也很大:

“现在不吃苦,长大就要吃苦。”“要活成人上人,不拼命哪儿行?”“你一定要超过其他小朋友呀。”


父母只关心孩子未来能否头顶光环,成绩是否能给自己的脸面添光,却不会过问孩子过得累不累。

现在的00后孩子,哪个没有三五个补习班、兴趣班?没有的话,都不好意思在外面跟别人说自己是称职的父母。当孩子真的太难了,尤其是天赋不高、注定平凡的孩子,一边是父母的期望,一面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美国作家格雷格说:

恰恰是你以为你想要的东西,阻止了你追求你真正在找寻的东西。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刽子手之二:学习压力大

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

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而所有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有个妈妈说,自己没给孩子什么压力,是孩子自加压力,这话很容易被孩子当作风凉话,给没给压力,问问孩子,家长就知道真实答案了。

很多父母是看到孩子快被学习压力折磨得失眠,甚至身体出现不良反应之后,或者孩子闹到要退学,才不得不降低要求,这种“不得不”的心态,更折磨懂事的孩子。

孩事儿之前举办过多场教育专家讲座,很多父母跟孩儿他舅说过,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后,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但就是落实不了,一遇到具体情境,又给孩子加码,为此很苦恼。其实,那些痛心疾首的父母好象在演戏,内心根本放不下那个高高的目标。

那些成为“孩奴”的父母,是自愿的,而不是被逼的。

当孩子因压力过大无法继续学习时,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把孩子的问题解决掉,赶紧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而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去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有些父母慨叹,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其中的原因是,父母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角色,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关系,让孩子在这种关系中感受到关爱,而不是功利式教育,更不是威逼利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力。

作为父母,要知道孩子是一个成长的个体,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的。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刽子手之三: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死是什么感觉?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你会怎么回答呢?或许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所以你只能敷衍的回答道:“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人没有死,只是睡着了”、“死了就去天国了”、“死了就解脱了”……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死亡是个不愿提及的话题,因为这代表着不吉利、晦气,并且连“死”字都不能直接说,而是要说“没了”、“走了”。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如果家里哪个小孩不小心提到了这些字眼,家长马上会用「呸呸呸」给「呸」回去。

在给孩子人生的“乌托邦”与现实的血腥之间,在理想国与一切都会终结的惨淡之间,人们更愿意选择用一种温和的、假想的方式去让孩子们感受这个世界,而“真相”并不会因为你回避了它就不存在,学会如何面对它才是根本。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中, “死亡教育”这一课一直是缺席的,面对死亡,我们常常表现出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著名思想家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著名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死亡教育其实是有年龄攻略的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1948年就研究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经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发展阶段,有差异的谈论死亡。让他们知道如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 朦胧期: 0-4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对“分离焦虑”等物理空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很少主动提出对于死亡的疑问。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该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与孩子谈起死亡,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感受期: 5-9岁

学龄前的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是出于好奇或者别的原因,经常会问到家长一些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家长朋友不应该恐慌,更不能吓唬孩子。

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性,兴趣各有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成为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人。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意义,让孩子觉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 发展-成熟期: 9-1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这时家长不应该通过编造的童话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意义”“价值感”的追求之上。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如果性教育的意义是自我保护和自我价值,那么死亡教育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重塑。性教育是阶段性的,死亡教育是终身的。因为生死本身,就最值得思考。

大多数父母,热衷于教孩子如何赢,却没有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活下去。尤其是,平庸地活下去。



孩事儿团队

感谢您的转发支持


深度思考: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杀事件!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才真正拥有了抽象的自我反思能力,开始对目的、意义、价值等抽象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思考。可是,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不跟孩子讨论生、死、人生意义、价值观等这些抽象的话题,更愿意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能够始终关注孩子情绪,及时化解孩子在同伴交往、考前焦虑、师生关系、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困扰,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卑感,让孩子能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这才是真正的目标。拥有良好性格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与幸福。

希望诸如跳楼,溺水等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孩子事儿,无小事儿,我是孩儿他舅!感谢收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