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庠 清末文学家

 广州大少 2018-09-28

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别号写十三经老人。江西南丰人。清末文学家。 其祖父刘衡,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其父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

      刘庠生于清宣宗道光四年,卒于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幼时随父居京师,受业于曾国藩。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官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咸丰六年(1856)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在抚州、建昌二府多次与清军苦战。咸丰九年二月,为对付太平军,兵部侍郎曾国藩率部进驻抚州,派人前往南丰迎请刘庠,刘以奉养父亲为由辞谢。次年闰三月,曾国藩移驻安徽祁门,又派人召他为军幕,仍以父病辞谢不至。父卒后,刘庠更无入仕之意,在家刻苦读书、写作。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为振士子之学风,特聘刘庠为徐州云龙书院主席。他以经史授诸生,严于督教,学风渐起。后又主持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敦善书院、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崇实书院,达38年。他要求学子以勤学务实为主,反对轻浮自满、好高骛远、欺世盗名;力倡程朱理学,要求生徒融会贯通,以探求明理;对学生的笔记、心得体会,均亲自批改,往往废寝忘食。江淮一带后生俊逸之子多成名。

     刘庠生性淡泊名利,勤学笃行,深受乾嘉学派和桐城派文统的影响,早年爱好考证,晚年致力义理,能诗善文,文章清澈,有桐城之风,博征而不芜,文约而不陋。著有《俭德堂易说》、《说文蒙求》、《说文谐声谱》、《唐藩镇名氏年表》、《后汉职官考》、《后汉郡国职方表》、《通鉴校勘记》、《班许水道类记》、《文选小学读史随笔》、《汉魏音补辑》、《俭德堂文集》、《俭德堂读书笔记》、《意林补》、《读史随笔》、《紫芝丹荔山房诗集》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曾手写《十三经》,自号“写十三经老人”,于同治年间与方骏谟主纂《徐州府志》(1874年刻本),义例精当,尤其是将古籍中出现的有姓名无事迹的乡人单列一表,被誉为“特创之格”。七十八岁卒。

    同治五年(1866)因不满官场欺诈和结党弹劾之举,称病辞官,主讲于徐州云龙书院、海州敦善书院、清河崇实等书院,并致力于收藏古籍,尤对两宋诸子著作,购藏和研究尤勤奋,收书万卷,丹黄殆遍。熟悉历代掌故和清朝文献。藏书楼有“俭德堂”、“紫芝丹荔山房”等,藏书印有“慈民所藏经籍金石书画印记”、“多闻阙疑实事求是”、“刘庠之印”等。著《后汉郡国职方表》、《唐藩镇名氏表》、《俭德堂文集》、《紫芝丹荔山房诗集》等。


抚州—张晓春(整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