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玉旗:回忆中秋

 老鄧子 2018-09-28

  中秋节前夕,公司为了订单派我们出来打点客户,在外陪不回家过节的对方公司的客户吃饭,游玩,不能回家过中秋,身在外,除了电话,便是对家乡过中秋的满满回忆,且一回忆就是最儿时,一回忆就是家人最全时。家乡聊城地处北方的鲁西平原上,那个地方每年的中秋差不多总是和收秋重叠,南方丹桂飘香时,家乡已是枣红柿黄玉米熟,“八月十五月儿圆,人们忙着收秋田”是家乡的真实写照,也是儿时最开心的时刻。

  一九八几年的农村,中秋节当天的中午饭是最好的。所谓最好,也就是人们杀个自家喂养的鸡,小鸡仔长大后总会出几只公鸡,母鸡是不舍得吃的,它是用来下蛋给孩子们或是家里的老人们提供营养的主要也可以说是唯一来源。至于鱼,很多家庭不会买,因为在那个必须要很算计着花钱的年代,鱼要额外花钱,猪肉也是有出嫁的女儿给娘家送礼带来的斤把肉,其他的家里也就只秤半斤肉,中秋节晚饭用它来包包子做供品拜月用。上午,熟了的玉米被收到家中,放了假的我被父亲嘱咐今天不能去小伙伴家玩,怕给人好要嘴的感觉,要嘴在家乡是馋意思,去到别人家就像故意要人家给东西吃的感觉,虽然不会主动要,但就是人家给也不会接的,这是父母良好的教育,虽然他们不识字,但做人的道理他们有很多都嘱咐给孩子们。不能出去玩,我就和家里的小黄狗在满院未剥皮的玉米堆上打滚,嬉闹。父亲在院子里捉上两只半大的花公鸡,经过娴熟的处理最后入锅,坐箅子,放干粮,加上足够的柴上火后,就走到院子来剥玉米皮。现在想来很是佩服像父母这样的劳动者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尊重,既省材,又省时,又能做出诱人的美味来,鸡肉是香的,同锅的馒头咬一口也是散发出满鼻的香气。不多久,那肉就会炖的满院飘香,直馋得我时不时望向父亲,盼着他快点到屋里捞一块,尝尝肉熟到什么程度,我也好去吃一块儿,父亲就是不动,只管剥他的玉米皮。父亲不动,我动,从玉米堆上爬起来跑向屋里,跑到锅前,用鼻子围着半个锅沿儿深深的吸那浓浓的肉香,小黄狗也跟着我跑到屋里,跳起俩前腿冲着炖肉的锅直舔巴舌头,它哈喇子都流出来了,我的哈喇子也将要从嘴里溢出来,这时父亲从屋外喊“小,别动锅,烫着你”,我还是比较听话的,知道其中利害,真没敢动,是家人面对危险嘱咐的好。屋外,母亲攥着来娘家省亲的大姐的手,走到父亲栽的柿子树前看已经发黄的柿子,柿子树是大姐出嫁那年春上父亲买回来的,说是嫁出去一个女儿栽一棵果树,它是对孩子们的想念,这话是母亲告诉我的。二姐和三姐她们也没闲着,她们被父亲分配拿根长竹竿,提个篮子去到屋后去打已熟成深红油亮的大枣去。

  好饭不怕晚,这句话一点也没错。终于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了,这是父亲根据他锅底下加柴量和肉的香味程度来判定的吃美味的最佳火候,这是我一直盼望着的也是唯一的节日美味。父亲香浓的鸡肉盛到碗里,家里六口人,每人一个碗,每个碗里半碗肉,一些肉汤。节日的饭前,要先给先主上供的。父亲端着他那碗肉当供碗,碗上放双筷子,拿个馒头放到筷子上,叫上我走到先祖面前,父亲向先主面前的地上倒了点鸡汤,把放有筷子和馒头的肉碗恭敬的放到地上,父亲拿了大姐带来的酒,在供碗前撒了三杯酒后,让我和他一起给先祖磕三个头,一家人开始吃饭。

  中国的孝道不仅表现在人们对于先祖的祭拜,也更浓烈的表现在平时和节日里孩子们对于长辈们的敬重,这是社会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为了感谢对父母的敬重和辛苦养育,三个姐姐们总会挑碗里的两块好肉夹给父母和我这个她们特别喜爱的弟弟。春上喂起来的公鸡到中秋节这天,是长不很大的,活鸡也就每只重一斤多一点,收拾完再分到六个人碗里,也就合不了多少。看到姐姐们那样,我也会学着向父母碗里各夹一块肉,或许是那时我小,懂得的给予人的东西少吧。那时总感觉姐姐们很好,对于姐姐们给予自己的东西,我总是用父母教的多叫几个“好姐姐”,让她们开心。我想这是中国最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认同感吧。

  中秋节人们通过拜月祈求团聚和幸福和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在家乡,拜月要在晚上月亮出来前在院子东方向上摆张桌子,上面放三个碗,碗里分别放上包子,月饼和水果。中秋节的晚饭是要早吃的,因为拜月要在晚饭后,月亮出来前。晚上大姐回家和婆婆家过节了,母亲和二姐,三姐她们早早地忙着包包子,我被父亲叫着和他一起剥玉米。我家的包子是两样馅的,韭菜肉和韭菜鸡蛋,我不吃肉,主要是那肉肥的多,包子蒸熟,母亲和二姐忙着收拾锅上,三姐喊我和父亲吃饭。热腾腾的包子端到桌上,满屋子的肉香和鸡蛋香,父母们的放肉的包子里面的油总是把包子皮印的要淌出来似的,我的放鸡蛋的包子褶沿里,总是一块儿绿黄的鸡蛋蓉,中秋节的晚饭前是不用祭先祖的,因为中午已经进行过。接下来就是吃了,二姐和三姐每人挑一个大的向外印油多的包子先给父母,因为那样的包子肉多。姐姐们总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拿着我的带鸡蛋的包子先让父母尝尝,他们总是咬上一口说'香,真香”。“真香”,这个词在那天晚饭中是我们一家用的最多的词,虽然我吃的包子和父母们的馅不一样,但觉得那晚我们感知节日里的幸福与快乐一样。

  晚饭后,院子里的夜空格外的好,月亮还没有出来,能看到星星。姐姐们帮着母亲刷锅洗碗,我和父亲忙着在院子里摆桌子,放供品,好让月亮升上来时能赶上'吃'供品。母亲和姐姐们收拾完,月亮也没有出来,我和父亲摆完供品,月亮也还没出来,农家人家,家里的活计和拜月一样重要,在等待月亮出来的时间里,全家人围在满院的玉米堆前摸索着剥玉米,在家乡,月亮出来前是不能掌灯的,好让月亮偷偷出来吃供品。院子里的玉米被我们剥下去了将近一半。院子东屋房上的天空有了一些亮色,月亮要升上来了,我很是兴奋,在我心里中秋节最最挂念的还是那很难吃到的月饼,它在我的意识里,虽然没有父亲炖的鸡肉香,但它依然诱惑着我的味觉,我最爱吃的就是里面的馅,尤其喜欢馅里面的那种红的,绿的丝丝,格外好吃。

  月亮终于出来了,真是一轮明月照夜空,月光照到地上亮亮的,树的影子显得很清晰。父亲喊了我们都到供桌前拜月,拜月就是一起跪在供桌前给月亮磕头,并寄以希望,那晚我们把各自寄望一并交给了月亮,我不知道父母和姐姐们许的什么愿望,我的愿望永在现在话说应该说是那个时段和姐姐父母永远生活在一起。拜月结束了,供品撤回来,包子因为晚饭刚才过,家人也吃得不少,就没人再吃了,父亲把撤回来的月饼和水果分成五份,父亲,母亲,二姐,三姐和我,月饼代表着团圆,我们五个人还有那时已经嫁出去的大姐一家组成一个大家庭家,月饼切开,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一块月饼一片心,一块月饼一片情;水果代表着香甜,我想日后二姐和三姐还有我,也会像大姐样有自己的家庭,也会过得很甜蜜,不管我们在何地,赶在团圆的节日之时回我们都要回家,家就是心中的那个圆点。

  现在随着人类追求生活的多样性和时尚性,中秋节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或许每个人的家里过得中秋节不一样,但有一种情感对中秋,对故乡,对月亮,对月饼,对团圆的感知是不变的,它也必会以一种精神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