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王骑教授教你如何用好经方:求背诵,了然胸中

 chi_ping 2018-09-28

国医大师王骑教授教你如何用好经方:求背诵,了然胸中

(一)经方定义

所谓“经方”,有经验方、经典方两种含义。 其一为经验方。据考证,“经方”一词首见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方技略》,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经方十一家”之说,主要是对当时收集到的验方,按其所治病证进行的分类,有痹病方、疝病方、瘅病方、风寒热病方、伤中方、妇人婴儿方等,均属于经验方。及至唐代,所言经方,仍沿有验方之意。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唐代的验方集成。孙氏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可见,这一时期所称的“经方”即指经验方。 其二为经典方,即后世对仲景方的尊称。《伤寒论》载方 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26首。

徐大椿谓:“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昌《尚论篇·序》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称仲景方为经方。后世所谓“经方”,即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本书所讲的经方,亦指仲景方。

(二)经方理论

1、因证立法,以法统方

经方理论源于《内经》,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主要表现在因证而立法,以法统方,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如经云:“其在上者,引而越之。”仲景则明确提出:“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体现了仲景用方先辨病证,次立大法,再设方药的思维模式,而其辨证立法理论亦多源于《内经》等。

经方理论还表现在其每方必蕴大法。仲景书中常有“当发其汗,宜麻黄汤。”“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等语,明确表达了某方之大法。

若以治法论,经方亦可归为汗、吐、下、温、清、和、消、补八法之中。汗法如麻黄汤,吐法如瓜蒂散,下法如大承气汤,温法如理中汤,清法如泻心汤,和法如小柴胡汤类,消法如小陷胸汤,补法如小建中汤等,充分体现了仲景以法统方的组方思想。

2.精于配伍,体现整体

仲景组方多根据药物的寒温、升降、表里等进行配伍,如附子配大黄寒温并用、柴胡配枳实升降相因、麻黄配石膏表里同治等。而每一方必有固定组成,“非此药不能成此方”,以四逆散为例,《伤寒论》中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中柴胡、枳实能升能降能开泄,芍药、甘草能收能敛能舒和,四者并用,具有升降开阖、通阳宣郁之效,不可游移一味,既体现了仲景组方强调配伍,又表现为在方剂的组成构架上的整体性。

(三)经方特色

1、药精效宏

经方用药多为3~7味。5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有180首,占经方总数的70%;5~7味药物组成的方剂124首,7味药物以下的方剂共计占89%;10味药以上的方剂只有10首,不到经方总数的4%。经方用药166种,药味虽少,但疗效确切。如芍药甘草汤仅芍药、甘草二味,有益阴荣筋、缓急止痛功效,治疗营阴不足、肝脾不和所致的手足拘挛、筋脉挛缩、脘腹疼痛有明显疗效。

2.一药多用

经方中,同一药物常出现在不同功效的方剂中,如用桂枝的方剂有73首,用甘草的方剂数更多。仲景借助药物的配伍,来发挥同一药物的多种效能。如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化瘀、补中的作用,配麻黄以发汗解表(麻黄汤),伍芍药调和营卫(桂枝汤),合茯苓化气利水(五苓散),配甘草通补阳气(桂枝甘草汤),配大黄以活血化瘀(桃核承气汤),配饴糖温中补虚(小建中汤)。经方正是通过某种药物的不同配伍,使其多种功能得以体现。

(四)用方要点

1、重基础,融会贯通

要把经方用好,首先要打好中医理论基础。经方是“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受着“理”的指导。“理”通了,用起来就比较自觉,就能升华、发展。《内经》中的藏象、诊法、治则等理论,无不给应用经方以指导。再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说,许多方剂是互用的,据统计,两书互用68方,相同的39方,略有加减的29方。

就拿大黄黄连泻心汤来说,《伤寒论》用治“热痞”,而《金匮要略》用本方治心胃火旺之吐血、衄血。据此,有人用此方治疗实热血证,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要结合起来学习。运用经方,《温病条辨》也要读,该书用《伤寒论》方25个,连同加减的20方,共45方。

读了《温病条辨》,可以看到经方应用的发展,如《伤寒论》中以三承气汤苦寒攻下为主,到了吴鞠通就有宣上泄下的宣白承气汤,滋阴润下的增液承气汤,扶正助运的黄龙汤,开窍攻下的牛黄承气汤等,使下法有了发展。

2.求背诵,了然胸中

要把经方用好,就要熟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方剂组成,剂量及功用主治。如大青龙汤证,在仲景原书中共出现三处:

一是《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一是《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若临证时记不住条文,就不能灵活运用。

不仅要熟背条文,还要熟记组成分量。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口诀是:“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并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赅。”

3.相比较,分析异同

对许多经方要注意比较分析,如两个青龙汤,三个承气汤,五个泻心汤。有些是在临床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猪苓汤和五苓散同属利水之剂,但同中有异,临床应注意区别。猪苓汤疏湿浊之气,而不留瘀滞,亦可滋真阴而不枯燥,虽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一则用术桂暖肾以行水,一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临证之时,应当明化裁,资比较,析异同,掌握用方规律。

4.审病机,触类旁通

仲景方经过无数次的医疗实践,已不断扩大了它的运用范围,有时证候虽异,但病机相同,亦可举一反三。如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要方剂之一,功能温脏安蛔,但对久痢、慢性结肠炎亦有较好的疗效,用本方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又如本方治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崩漏亦有很好疗效。

5.善综合,方证参用

要比较全面地运用仲景方,就要善于从有关方剂中进行综合。如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证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治疗体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属解表退黄法,运用于湿热于里,并见外邪的发黄;

栀子橘皮汤、茵陈五苓散属于清利退黄法,用于阳明湿热熏蒸之发黄;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属通下退黄法,用于黄疸热盛兼实的发黄;

茵陈附子干姜汤(据证选方)属温化退黄法,用于寒湿发黄;

小柴胡汤属于和解退黄法,用于兼寒热呕吐的发黄;小建中汤属于补虚退黄,用于虚黄;

抵当汤属于逐瘀退黄法,用于瘀血发黄;瓜蒂散属于涌吐退黄法,用于酒瘅欲吐发黄。

以上归纳在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之内,就可以把握全貌。

经过综合以后,就有利于针对不同证候进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