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一位不常见面的朋友

 wscs 2018-09-28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看见》,柴静在央视十年期间的访谈录。几年前看这本书时,自己完全被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所吸引,几年过去,那些曾经的新闻已成旧事,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可这本书的影子却偶尔会在脑海里闪现一下,轻轻擦过我的某根神经,让我想些什么,就像朋友的轻声提醒和问候。       

   

         

 

感触之一:人生要有所信念。作为央视记者,柴静自然不缺“看”的机会,但境界不同,所见也会不同,读其所见,感觉“揭示事实真相”已经成为一种信念溶于她的血液之中,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她才能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来走自己的路,而且,比别人走得更远一些,看得更多一些;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她才能有原则,有担当,不惧威胁,勇于反击意欲掩盖事实的的高官;也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她才能在每一次采访中契而不舍地“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将事实的本来面貌昭示于世人。

其实,我们这些在平常生活之中的平常人同样也需要有所信念,这个信念不必“高大上”,但一定要符合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平平常常的生活能给我们安逸和平静,也很容易在无声无息之中把我们的生活程式化,把我们的大脑格式化。有时,我们看上去忙来忙去,实则却只是一只壳儿在茫然飘移,无事时空虚无味,事情来了却又无所适从。这时,信念能给我们指引和支撑,信念能增加我们“活着”的真实感,让我们在平平淡淡中活出真意。

感触之二:生活需要关心。柴静在前言中说,“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我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关心止于关注,关心需要尊重,哪怕这个人很平凡甚或很卑微,哪怕这个人犯过错甚至作了恶,但仍然要把他(她)看成是一个人。只有关注而没有关心的报道,索然无味,毫无生气,不会比“围观群众路边社”的传闻好多少。关心要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体会对方的喜怒哀乐。非典期间,柴表只身一人进入医院病患区去采访医生、护士和非典患者,亲身感受死亡的气息,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不打动人呢?

网络时代,人们可关注的信息在数量上无限膨胀且沟通方式极其便捷,但其负作用也非常“可观”。一方面,人们被大量无用的、不重要的信息搞得应接不睱、疲惫不堪,而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却往往被人们在无意间忽略了;另一方面,幸福递减律告诉我们:越是轻易可得的东西就越不易被重视和珍惜,人们每天的交流中所蕴含的“情感值”在下降。所以,我们应当适当调整一下,少一些关注而多一些关心,从对待家人做起,从对待身边的人做起,为我们的生活加注真情实感;从一个微笑开始,从一声问候开始,要用真心、有真意,让人与人之间不只关乎钱、不只关乎娱乐,更关乎心。

感触之三:人要自省才能成长。《看见》以平视的角度来观察,以平实的文字来记述,以平静的方式来表达,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平和的气度。经过很多年、经历很多事以后,当年那个伶牙利齿、棱角毕现的“新人”成熟了许多。而成长正源于自省,正如柴静所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是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不断自省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才有可能突破自己心中的那道堤坝而让自己成长起来。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时不时提醒自己:慢一点,静一下,想一想,然后再从容前行。

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让我思考,使我有所改变;我喜欢这本书,它之于我就像一位不常见面的老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