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村变

 安迪的书店 2018-09-28

本文参加了【改革开放这40年】有奖征文活动

40年过去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除了名字没变之外,其它都变的很难让我再看见曾经儿时的村貌。

​这是秦岭和巴山之间一个普通的村子,青山环绕,汉水流淌,处于中国南北环境分界线上,据说原因是此地以南冬天没有暖气,小时候,冬天偶尔到城里走亲戚,让人羡慕的家属楼里确实没有暖气,但木炭取暖依然优于农村的柴火,至少没有烟。同时,映像中北方的苹果在此也长的如同小金桔,远远没有北方的苹果大,甜和脆,于量苹果树也就成了观赏树,直到长大到了北方才扭转这一看法。村子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优美的生存环境,既有南方鱼米之乡的温柔,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刚毅。

​村子一百多户人家房屋都靠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坳西边依次修建,一色的土坯青瓦房,少有的几户买不起瓦,用稻草盖屋顶。房子都建在西边,虽然老人们说这是祖上的习惯,但我想这是生存条件所决定的,原因是东边的山坡光照时间长,多用于耕地,毕竟村里人多地少,那个时代,无论吃的好不好,只要能吃饱,就是生活最大的幸福。因此,土地就成了村民的全部希望,土地也就成了生活的核心。小时候,田间地边基本没有野草,每每放学后,被派去找猪草,就成了最大难题,常常要走好远的贫瘠山坡上才能找见,因为担心野草影响庄稼阳光,吸收庄稼肥料,所以都被村民除的干干净净,无论是水田里的稻谷,还是山坡上麦地,精耕细作似乎成了粮食增收唯一的方式,剩余的就只能祈祷老天看收成了,所以,从人民公社到土到户近十几年,记忆中每年收成除了上缴公粮之外,留下口粮,多余再卖掉部分补贴家用,这就是每户村民一年努力的全部诠释和意义。

​天晴硬似钢,下雨一泡汤,这是黄土地的特性,小时候上学时对道路的气恼如同如今大城市出行时的拥堵,夏天基本是脱掉鞋子提着,光脚走到学校,再到屋檐水下洗洗穿上鞋,冬天、早春和秋天上学时遇见下雨天,就是受罪。看到这,有人会说穿雨鞋嘛,是的,父母都这样想,但没钱就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山,一又解放胶鞋就是孩子最大的奢侈,而只有父母知道这双鞋子承担了他们多少汗水。生活如此,生产活动发展就可想而知,村子就是半封闭状态下的自然经济模式,资源有限,市场有限,决定了这个村子只能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成长。

​90年代以后,已经吹遍全国的改革春风到了这个村子似乎已经是夏天,村子里有了公路,虽然只是土路,但至少可以行拖拉机等大型机械了,自行车、摩托车、小货车逐渐多了起来,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南下打工,出村上大学,个体户经营等等,慢慢改变了村子的生活节奏,大家感觉一年时间不够用了,很忙。村子种地的人少了,田间地头野草也多了,二层小洋楼也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曾经的青瓦房几年间似乎消失了大部分,余下的几户也成了“文物”古建,其实是主人已经搬进城里住了。此时,村子的生活相比以前都小康了。

​2000年以后,没过几年,村子迎来了历史上的巨变,由于国家规划,村子这个地方划为工业园区,要拆迁。一时间,忧喜交加,老人们想没有了土地,农民咋生存,以后日子如何过?年轻人想反正地没人种了,又是山坡地,征就征了,到外面只要努力工作赚钱,政策好了,自然一样过好日子,何况国家征地有补偿,还要给建楼房,为每个村民买养老、医疗等保险,以后日子可以享福了。就这样,随着十多年的发展,村子彻底变了,高楼大厦,绿荫马路,健身广场等等景象,完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角,老人担心没了,喜笑颜开说还是国家政策好啊!年轻人生龙活虎,各显本领,日子过的有声有色!可以说家家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小区好车多了,广场健身舞人多了,就连工业园区面向全国范围组织的马拉松比赛,村子都有十几个人参加。社区的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常规活动,也是人声鼎沸,一片太平盛世。原来外出拼搏的一些年轻人也相继回来创业,他们笑着说:同样是工作,家乡的幸福感更强,当然要回来啊!

​40年的村子变迁,在一个游子的眼里,前后对比感最强,反差张力最大。除了村子的名字没变,其它都翻天覆地地变了,然而,村名从此也有了自己专属的地方,一座巨石上刻着村名几个红色大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