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芳 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以来,历史上主政太仓的知州、知县不少,而被列入1991年版《太仓县志》古代人物传的就一人,他就是白登明。不仅如此,白登明还位列《清史稿》人物列传循吏第一位。白登明是谁,他在太仓做了什么事,一个五品知州何以位列名宦前列,令大家一起走近他。 ■颁布“四禁”得民心 白登明,字林九,奉天盖州人。顺治二年(1645年),18岁的白登明考取了拔贡,21岁即授河南柘城知县,因政绩斐然于顺治十年升任太仓知州。上任伊始即颁布“禁衙蠹、禁地棍、禁赌博、禁奸淫”的四禁法令。当官的贪赃枉法,为民的赌博、奸淫,为所欲为,在他那里都要受到严惩。当时太仓境内有一伙歹徒横行乡里,官吏大多敢怒不敢言。白登明果断用计将他们缉获,并处死示众。凡境内发生命案、盗窃案、或揭人隐私等,白登明都一一予以法办。同时他还整税赋,理冤狱,访察利弊,这样奉法循理、清勤惠民的白知州一下子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与民商量治水患 滨江临海的太仓自古地势东高西低,由于浏河淤塞,泄水不畅,致使西部地区水患不断。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在治水行家太仓人顾士琏协助下,白登明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浚了新浏河。在准备继续疏浚浏河时,由于岁荒严重,再加上先前的战乱扰民,百姓对此颇有怨言。白登明及时召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会议,极力开导民众,陈以利弊,并在州衙门前写诗一首:“苦劳民力导泾沟,虽曰时艰利万秋,若个今朝含怨报,他日方晓白知州。” 在保证民工口粮的同时,他还合理分工、赈济孤贫,解决了民众之忧。顺治十四年春,浏河疏浚工程开始后,白登明更是天天奔波于泥涂中,吃住在现场,与民工同甘苦,工人们为之感动,开凿越加奋力,太仓7000丈的任务仅1个月就告完成。浏河得到疏浚后,太湖西水得以畅通入海,东南七郡得利颇多。同时也减轻了太仓西部地区的水患。 ■以德教民立讲院 治尚严肃的白知州也是崇文尚教之人,他深知人和是政通的基础,因此耕读教化非常重要。任职太仓其间,先后于沙溪、直塘、双凤等地创办了白公讲院。一时太仓境内“彬彬向化,弦歌大作”,乡约明细,法令畅通。后娄东四先生的陈瑚为此写了碑记,以纪念白登明立讲院的功德。 ■能守能攻破海寇 上任不久的白登明,就碰到了硬仗,海寇进犯刘河堡,白登明沉着应对、尽力守御,退却了来犯之敌。有勇有谋的白登明声震一方。以后的几年,小的骚扰不断,顺治十六年,海寇破镇江,由江宁败走,急攻崇明。白登明 “独驾一舟夜半往”驰援崇明,吓跑了围城之敌。 因清理河道、平乱等事,库藏消耗太多,白登明又不忍心摊加赋税于民,巡抚蒋国柱只得以云南协饷应之。这件事让他遭受了弹劾,虽经州中百姓与上面官员辩护齐保,还是被朝廷以拖欠赋税为由,将白登明免去知州官职。白登明在太仓前后任职四年。离去时,太仓军民阻道痛哭,城乡均建祠以示纪念。此后三十出头的白登明被削职为民,赋闲长达20余年。直到康熙十八(1679)年时,朝廷为解决台湾问题,白登明才被起复为高邮州知州,依旧功绩卓著,受人爱戴。可惜第二年就因积劳成疾,死于高邮州署任上,享年五十三岁。一生清廉的白知州,过世时家里穷得没有余资,丧事还是州里的人凑钱完成,并把他列入名宦祠来祭祀。 三百多年过去了,盛夏的太仓,娄江深流、绿荫浓长,葱茏而盛大。万物在春天生出在夏天长成,而三十岁不到的白登明在他的人生之夏来到了太仓,循理治州事、察乱减赋税、群力治水患、教化立讲院,用热血和丹心守护并推进着娄地的百姓。这个像夏天一样在太仓全力发光的人,而后是如何度过被革职的20余年漫漫秋冬的,已不得而知。幸运的是,今日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旧志文献里,读到他“除奸去蠹、与民更始”的风采,想象着他或紧锁眉宇、或紧握拳头、或纵横开讲的样子。而这种为一地造福、为民生用力的样子,理应被今天的我们记得并传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