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画向站岗的战士致敬 20

 舍得斋主 2018-09-29
            1974年,全国美展上展出了一幅名为《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油画,作者是沈嘉蔚。

在这幅画中,沈嘉蔚选择了位于中苏边境高处的瞭望塔进行创作,使画面处于一个险峻的高度之上。执勤的边防战士像雕塑一般地矗立,也像雕塑一般富有体量感,展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这幅作品凝重、厚实,表现出了北地寒冷自然中的人的精神与责任。

1970年6月,时年22岁的沈嘉蔚自愿支边黑龙江,参与开发建设北大荒,次年任宣传组美术员。1971年至1976年,他每年都有数月借调至黑龙江密山与佳木斯从事美术创作。1973年11月,沈嘉蔚参加了业余美术学习班。在学习班行将结束前夕,他利用两天时间去乌苏里江采风,正是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促成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构思。

在1974年的全国美展上,这幅作品一举成名,除报刊宣传报道之外,又被制成宣传画、月历向全国发行。此后,另一幅版画《保卫西沙建设西沙》成为了与其相呼应的另一“保家卫国”题材的重要作品,同时期还有一批这类题材的作品,表现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

1982年,这件作品回归沈嘉蔚本人,随后被束之床底十五载。1997年经他的修复,恢复了最初创作的原貌,并先后于纽约与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和亚洲协会博物馆展出。

如今,这件作品被龙美术馆收藏并与观众见面。在近日举行的沈嘉蔚作品个展中,围绕《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形成过程,集中呈现了其创作于1968年至1976年间的手稿、速写、素描、油画作品等90余件。

该展览策展人、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认为:“这幅画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难以抹去的与其出身相连的时代烙印,但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品相比较,它的时代烙印并不明显,这或许正是该画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之所在。观众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以及一个时代中的画家的智慧和辛劳。”(本报记者 陈俊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