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东征高句丽的唐军将士经过前后持续达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攻灭了唐朝东北的这个大敌。此时他们想不到,被他们灭国的高句丽人,竟会在百年之后重新崛起为东北地区的一大势力,甚至控制了山东地区达六十年之久。 高句丽灭亡后,其人口仍有近三百万,唐朝对这些高句丽人实施了强制迁徙政策。其中,高句丽的贵族、豪强、武官和中产阶层,基本被迁徙到关西和江淮等地。这些人逐步融入了当地的汉族社会,其中的贵族和武将世家还受到唐朝重用,在唐朝军中任职,如著名的高仙芝等人。与中上层阶级不同,高句丽的低层百姓,大部分则迁徙到了辽西的营州地区,受到集中管束。 营州毗邻辽东,早在前燕、后燕时期,就有很多高句丽人作为战俘而聚居在这一地区。在公元452 年后燕鲜卑慕容氏被推翻时,首先代之为王的竟然是高句丽人高云,反映出高句丽移民在当地已然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唐灭高句丽后,营州高句丽人数量剧烈膨胀,在当地人口中占据了更大比例。唐玄宗在营州设立平卢节度使后,高句丽人成为平卢军的重要兵源。 不过,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前,尽管高句丽人大量加入到了平卢军中,但基本上处于下层,在军中的最高级别也不过是中级军官而已。如后来成为平卢节度使的李正已,侯希逸,此时都只是裨将。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曾先担任平卢节度使,继而担任范阳节度使兼任平卢节度使,时间长达十四年,其间网罗了大量非汉族的军官为其效力,成为其得以叛乱的基础。但是,高句丽人并未成为安禄山的拉拢对象,安史叛军中的众多高级军官,或出身粟特,或出身突厥、同罗、拔野古,或出身奚和契丹,其中竟无一个高句丽人。之所以如此,或许与安禄山本人的突厥与粟特混血儿出身有关,也与营州高句丽人本身地位低下有关。 与这一现象相对应,叛乱爆发后,作为安禄山旧部的高句丽人并未支持叛乱,反而积极抵制,这并非是高句丽人对唐朝特别忠心,而是安禄山更倚重平卢军中游牧部族出身的蕃兵蕃将,冷落高句丽人所致。而这些平卢军中的高句丽人,也以种族关系为纽带结成了一个以侯希逸、李正己为首的中下层军人团体,成为平卢军中的一大潜势力。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悍然在幽州起兵叛乱。由于平卢军是他的起家之本,他对其十分信赖,因此在他发动叛乱之前,没有对平卢军做出精密的人事部署,只是大量从平卢军抽调蕃兵蕃将到幽州参加叛乱。这给了平卢军中的反安禄山势力以机会。 安禄山叛乱后,实际掌握平卢军兵权的是节度副使吕知诲,此人为安禄山老部下,他接受了安禄山的指令,诱杀效忠唐朝的安东副都护、保定军使马灵察,安禄山遂任命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但是平卢军中的实权派将领并不愿服从安禄山。原本平卢军中有三大势力,第一为由契丹、奚、突厥等游牧部族出身的兵将组成的蕃兵势力;第二为大将刘客奴、董秦的汉人兵将势力;第三为侯希逸、李正己等人为首的高句丽人势力。由于乱前,安禄山大量抽调了蕃兵,平卢军中支持安禄山的力量下降,于是此时平卢军汉将之首刘客奴便与高句丽诸将同议,杀死吕知诲,宣布反正。唐朝得知平卢军反正,大喜,就任命刘客奴为平卢节度使,赐名正臣,另一汉人大将董秦为平卢兵马使。 唐朝的任命激化了平卢军里汉人与高句丽人两大势力之间的矛盾。此时平卢军中高级军官虽都是汉人,但士兵却以高句丽人人数最多。刘正臣,董秦虽然身处高位,然而并不能实际控制高句丽兵将。但刘正臣仍毅然决定出兵进攻范阳,从背后解救唐朝的危局。由于军中高句丽人按兵不动,刘正臣只能以仅有的一万兵马进攻范阳,以董秦为先锋,连战连胜,攻破榆关,逼近范阳。眼看形势一片大好,不料唐朝忽然在潼关出现致命失误,哥舒翰20万大军全军覆没,河北唐军郭子仪等被迫撤退,平卢军陷入孤立。安禄山随即命令曾任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率部反攻平卢,史思明一到,刘正臣军中的蕃兵立即反水,平卢军大败,仅以残兵三千人逃回营州。 此次战败导致平卢军中汉人势力彻底衰落。不久,刘正臣被高句丽人暗杀,董秦、田神功率领汉兵三千人离开平卢军,渡海到河北,继续对安史叛军作战,平卢军至此完全落入高句丽武人集团掌控之中。唐朝廷任命高句丽人侯希逸担任平卢节度使。 高句丽系平卢军控制营州后,与安史叛军对峙数年,击退了叛军数次小规模进攻。但由于失去了唐中央的物资支援,营州地区不足以支持,762年,高句丽系平卢军全军南迁,渡海进入了今山东省境内,占领青州。唐肃宗为了安抚高句丽系平卢军,便以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将整个淄青地区划分给了他们。这给高句丽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短短几年之内发展成为当时的强藩之一,共占据了山东地区十五个州,拥兵达十万人。 高句丽人集团以平卢军之名控制山东大片地区后,由于人数与当地绝对多数的汉人相差悬殊,自感根基不稳,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了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史载“(李)正己用刑严峻,所在不敢偶语”。“自(李)正己至(李)师道,窃有郓、 曹等十二州,六十年矣。惧众不附己,皆用严法制之。”但这并不能挽回其渐趋没落的趋势。 平卢高句丽人控制山东后,由于外部压力缓解,生活环境改善,其尚武精神逐渐退化,日益腐化堕落,内部矛盾凸显。先是李正己发动政变驱逐了侯希逸。李正己死后,儿子李纳即位,朝廷出兵讨伐,李正己之弟李洧,大将李士真、李长卿等高句丽将领投降朝廷,李氏家族势力大衰,已呈瓦解之势。到了李师古、李师道兄弟统治时期,高句丽人自身的武力更加式微。李师古不得不开始依靠汉人武力,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悟。 刘悟的祖父就是被高句丽武人集团谋杀的前平卢军节度使刘正臣。起初,李师古对其很不信任,但因为高句丽人人才凋零,不得不以刘悟为大将,最后提升到平卢军都知兵马使的高位。为了笼络刘悟,李师古还把女儿嫁给他,厚赏之。据说李师古初次见到刘悟时就说:“后必贵,然败吾家者此人也。”这反映了高句丽武人集团不得不任用汉人武将时的矛盾心理。李师古本人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专门安排李师道出知密州,希望以此来锻炼他的军事和行政才能。在他即将辞世之时,还为本集团武力的式微忧心忡忡,在召亲近高沐、李公度等人安排后事时还念念不忘,说李师道完全没有军事才能,在军中毫无威信,然而李氏家族后继无人,不得不以其为继承人。 在李师道继任平卢淄青节度使时,经过50年的演变,平卢高句丽武人集团已经从一个尚武的军人集团沦落为了一个以文人幕僚和家奴、妓妾组成的密谋小圈子了,以至有“师道识暗,政事皆决于群婢”之说。这时的李师道只能寄希望于联络其他不服从朝廷的藩镇以自存。其中最重要的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当唐朝廷讨伐吴元济时,李师道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一同要求朝廷停止讨伐,被拒,后又“选卒二千抵寿春”,声言支持朝廷,其实想要暗中帮助吴元济。同时,李师道还派遣亡命之徒烧河阴漕院,刺杀主战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试图通过非常手段挽回颓势。这是其丧心病狂的绝望表现。 唐朝平定淮西后,最终下诏进讨李师道,淄青军屡战屡败,关键时刻,大将刘悟为祖复仇,倒戈一击,斩杀李师道,高句丽人在山东经营四世六十余年的统治顷刻土崩瓦解。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中国史一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