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节度使竟然大部分是外国人,还有很多高丽人

 雲泉 2018-10-05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唐朝的高级将领、节度使中,有很多是外族将领。

其中有高丽人,最有名的是高仙芝,他曾任安西都护、安西节度使,最有名的事迹是带领唐朝军队在中亚与阿拉伯帝国打了一仗——怛罗斯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

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建立阿拔斯王朝,随后加快了向东在中亚的扩张,这就不可避免跟正在向西扩展的大唐王朝碰面了。

高仙芝以中亚的石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打击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最开始很顺利,高仙芝征服石国和康国(撒马尔罕),石国王被高仙芝擒至长安后,斩首阙下。

但随后阿拉伯帝国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

唐朝节度使竟然大部分是外国人,还有很多高丽人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领导的二万五千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大战,可惜失败了。

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

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千年之前唐朝曾经和阿拉伯有过一站,神奇的是统军将领竟然是个高丽人,历史很神奇不是吗?

在高仙芝的下属中,还有一个人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你看,唐朝的诗人是前往边塞,亲临战场的。

在怛罗斯战役之前,高仙芝还曾战败吐蕃取小勃律,诗人杜甫曾以此做《高都护骢马行》。

虽然怛罗斯战役失败,但对于唐朝来说那只是边疆的战役并不影响主体大局,真正影响唐朝的是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起来之后,高仙芝被任命为副元帅(元帅是荣王李琬),跟他的老下属封常清一起统领大军镇守潼关,也就是唐军的真正主帅了。

可惜高仙芝被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贪污军粮,当时唐玄宗李隆基正因为安禄山叛变对各节度使产生不信任,趁此将两大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同时处死。

阵前斩帅可是用兵大忌,潼关军心震动。

接替高仙芝带领唐军主力镇守潼关的是原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汉人,他是突骑施人,属于西突厥别部,原来是唯一能跟安禄山抗衡的人,也是安禄山非常忌惮的人。

唐玄宗知道两人不合,曾专门设酒宴让两人合好。安禄山在酒席上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血脉如此类同,怎能让人不感到亲近呢?”

哥舒翰引用了一个谚语回答:“谚语说‘狐向窟嗥,不祥’狐狸这样做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已忘本,我哥舒翰怎么能忘本,怎么能跟兄弟你不尽心呢。”但没想到安禄山以为哥舒翰用狐狸来讽刺他是胡人,结果两人没合好,反而更结下仇怨了。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粟特人,来自中亚的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包括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安禄山本姓康,也就是祖上是来自咱们上面说过的康国,后来因母亲改嫁,改姓安,还是粟特姓氏。史思明祖上来自史国(突厥阿史那姓氏也简称史,但据学者考证史思明是昭武九姓的粟特人,而非突厥人)。

哥舒翰镇守潼关以后,仍然坚持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坚守政策,因为当时潼关里的唐兵大多是临时征集的新兵,战斗力无法跟安禄山的河北强兵相提并论。而当时郭子仪李光弼正在河北攻城略地,安禄山后方不稳,只要坚守战场形势就会转移。

但唐玄宗李隆基这时候再出了一个昏招,他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

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不出战的结果是什么,只能 “恸哭出关”,结果在灵宝唐军大败于安禄山的军队,哥舒翰想整兵再战,却被部下俘虏献给了安禄山。

潼关失守,长安也保不住了。李隆基带着妃子儿子,连大臣也不通知,仓皇逃窜。

回头看整个局势,其实是开始时玄宗朝廷走了昏招,要不是潼关斩高仙芝封常清,逼迫哥舒翰出战,怎么也不会丢潼关、长安,玄宗本可以稳坐宫中,哥舒翰守卫潼关,等郭子仪李光弼直取范阳,犁庭扫穴,很快就可以扫平安禄山叛乱了,不到一年即可。

而因此唐玄宗也尝到了苦果,丢掉长安、马嵬之变,最终还被太子李亨抢去了皇位。等到几年后好不容易回到宫中,又被李辅国软禁到西内,让人唏嘘。

安史之乱平定的最大功臣是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依靠实力仍存的朔方军队,力挽狂澜。而李光弼也不是汉人,他是契丹人,父亲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成长在河西和朔方。

可以看到当时唐王朝的大部分军权都不在汉人手里,而是在外族人手里。不管是反叛的安禄山、史思明,还是平叛的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打来打去,都是外族人带着军队在打……

这样的形势来自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之前唐朝虽然也有外族将领,比如黑齿常之就是百济降将,但节度使很多是汉族的文官,很多人随后会入朝成为宰相。这本来是变相剥夺功臣的兵权,防止功高盖主。

但李林甫为了不让这些人威胁自己的宰相地位,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人,说外族将领能打仗,比较纯朴。但其实是因为外族将领一般不通汉文化,即使立了功入朝为相也无法威胁李林甫。

可以看到这时候的外族将领多是突厥和胡人(粟特人为多,其他族较少),到后来高丽人成为一支重要的势力,我们再简单说一下。

安禄山叛变时,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他的老巢是范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平卢和河东,他控制的并不牢固。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平卢的军将刘客奴、董秦、侯希逸、李怀玉等就杀了安禄山立的平卢节度使吕知诲,宣布反正。

但随后平卢军内汉人和高句丽人势力发生冲突,刘客奴被高句丽人暗杀,董秦、田神功率领汉兵三千人离开平卢军,渡海到河北继续对安史叛军作战。

高丽人侯希逸成为新的平卢军节度使,继续对范阳的叛军作战,但由于范阳隔绝了平卢跟其他地区的联系造成粮草不济等问题,高丽系平卢军最终也不得不渡海南下到山东。

唐肃宗为了安抚他们将整个淄青地区划分给了他们,侯希逸就形成了平卢淄青节度使。随后淄青的势力不断扩大,成为最强大的藩镇之一。

后来侯希逸的内弟李怀玉(高丽人)驱逐侯希逸成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改名李正己。后来淄青节度使父死子继,李纳、李师古、李师道分别继位。

而汉人系的平卢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董秦(李忠臣)成为淮西节度使,也是唐后期极为强大的藩镇。田神功成为汴宋节度使,但对唐朝廷中央忠诚。

可以说安史之乱刚结束的时代里,河南、山东都成了平卢系势力的地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