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ocaland——保存个体记忆,就是保存城市历史

 二少爷收藏馆 2018-09-29

9月26日,由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联合发起的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于西安大都荟Localand举办,活动由论坛、展览、社区计划三个版块共同构成。


 

来到现场的来自不同城市的四十余位嘉宾,都是致力于记录城市、营造公共空间、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参与讨论与分享的嘉宾包括: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雁塔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高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著名建筑师刘克成,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理事张誉腾,文博专家桂雅文,摄影师、作家岛尾伸三,摄影师潮田登久子,Localand创建发起人、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著名建筑师梁井宇,香港跨领域创作人欧阳应霁,著名策展人、乡村建设者左靖,著名导演高小龙,著名平面设计师马德岗,著名出版人令狐磊,著名学者党晟,摄影家潘科,台湾摄影家李坤山,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办人全建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大众文化出版中心主任郭永新,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小川,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王檬檬,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董钧,当代艺术家、收藏家侯拙吾,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白茜,建筑师王可尧,星空间画廊艺术总监房方,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肉匠,北京中咖道董事长郭军,FM98.8陕西音乐广播主持人董耀,青年作家邢小俊等。

 

论坛嘉宾在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主会场——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城市影像馆前合影




记录城市记忆的场所  

成为外地人了解西安的城市“窗口”




在论坛开幕仪式上,Localand创建发起人、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与建筑师梁井宇分别致辞。



宋群谈到了建立Localand城市文化复合空间的初衷:“ Local本地,在后面加了一个and,变成了Localand,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城市记忆,保留城市文化,通过本地走向外地,通过本地连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与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共同构建一个本地文化主题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梁井宇说到:“Localand肩负着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平台或者一个博物馆,而是以博物馆为基础,突破目前的纯商业逻辑,逐步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聚落,成为外地人了解西安的城市‘窗口’。”




以空间、艺术、影像等多种方式

共同记录城市记忆 


 


论坛的公共讨论部分,四组嘉宾分组围绕在地文化与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影像记录与城市、本土记忆与城市文化展开了分享与交流。


公共讨论主题:在地文化与艺术。左起:武小川(学术主持)、刘克成、左靖、王檬檬、张誉腾


公共讨论主题:影像记录与城市。左起:岛尾伸三、潮田登久子、桂雅文(学术主持)、潘科、张辉


日本摄影家岛尾伸三和夫人潮田登久子,从1981年第一次到中国,谈起20多年来往返中国的经历,回忆道:“20年来我们在中国进行三个方向的记录,首先是用照片去记录,第二个是收藏一些生活用品,第三个是通过文类学这个角度去学习,中国人用智慧把很多用品用到了极致。”


公共讨论主题:本土记忆与城市文化。左起:高小龙(学术主持)、欧阳应霁、马德岗、李坤山


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讲述了他每到一个城市必逛菜市场的心得:“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规模的菜市场,都是每一个地方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因为菜市场里面除了食物本身、除了食材,还有人的交往。”


如同应了建筑师刘克成的话:“城市值得尊重的东西,是身边人给你透露出来的那一丝温情,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可居住的,是值得热爱的。”


公共讨论主题: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左起:梁井宇、党晟、胡建波、全建彪


谈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时,建筑师梁井宇认为要更积极一些:“我们应该在空间里面考虑怎么鼓励和激发非正式的交流,和文化的发酵。”著名学者党晟表示赞同:“公共空间它的公共性不一定体现在它的物理层面,恐怕更多的要从行为层面来构建一个真正精神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也表示:注入新的城市文化理念,可以使大学校园变得更加个性化、在地化、有温度。”





学界与民间共同分享 

探讨如何推动城市文化 

 



嘉宾分享环节,在城市记忆与更新的大主题下,来自学界、民间的十位嘉宾分别就各自的领域的工作及经验,通过建筑空间、影像记录、公共活动等实例探讨了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如何激活城市空间价值。

 


当今社会对待历史的态度才是整个社会对遗产的态度



西安市政府参事、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讲述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未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物保护的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文化的价值,不管怎么定义不要紧,它最根本的属性有三种:文化它一定是历史的,它一定是人的历史,它一定是关于人的发展历史。我们一直在考虑以什么技术路线推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实践不断的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对遗产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体会,我们当今社会对待历史的态度才是整个社会对遗产的态度。目前我们对城市文化保护的视野还只限于历史遗迹的保护,还只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形式主义上的保护,距离真正真正建立在关键层面上的现代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保护,还有巨大的距离,因为我们缺乏清晰的工作路线,甚至于在一些基础问题上还没有清醒过来。”



要把西安放在世界城市的地位来考虑



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分享了丝路起点城市的记忆与更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席尔瓦曾指出:西安给我的印象是一座迷失的城市,看不到恢复旧貌的希望,西安在我们脑海中是世界最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当年正是这座城市联系了东西方,因此,不能允许它在21世纪转化为一个商业城市,在人类历史的文明路口,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希望把它放在世界城市的地位来考虑。”



每个村落都有它的历史,能透过摄影被保存下来



台湾摄影艺术家李坤山从摄影史浅谈影像传达的空间叙事:“什么叫好作品?就是每个人生活的真正样貌,他并不是安排的。我引用英国保守派国会议员暨实业家班杰明·史东爵士的话,他说每个村落都有它的历史,很可能透过摄影被保存下来,今天我们来反思,图片跟西安的关系,可能就是从这个来证明的,所以这个历史照片告诉我们,图象在做时间的记录,因为时间过去了,永远不回头,怎么样图片再现,图片很重要,如果没有图片,很多事情很轻易就消失掉了。”



博物馆用科技手段激励观众用崭新的角度认识城市



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理事张誉腾,分享了博物馆利用现代的科技、艺术来把整个城市建构成一个叙事的空间的案例,“伦敦是一个有2000年历史的城市,整个城市大大小小博物馆大概超过300家。有一个街道博物馆的应用软件,可以在伦敦的街道上探索它的历史,这个软件由伦敦博物馆开发出来,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激励观众用崭新的角度认识伦敦。你就像带着一部时光的机器,可以自由的探索伦敦悠久的历史,用AR的技术就可以把历史的影像和现代的影像同时出现在你手机上面,一方面欣赏伦敦现在的街景,一方面回到伦敦50年代、60年代时的街景。”



尽量保留一些无法永远停留在一个时空味道



香港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从美食的角度谈到了对于城市味道的记忆,并提出了自己对味道保留的看法:“当很多朋友说,现在再也吃不到过去那个味道了, 但坦白说,现实情况是:食物或者是味道是一路在变化的,起码我个人认为,饮食文化是不断往前走的,很难重现和过去完全一样的味道,无论是家里的还是整个社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这个心态。我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其实是在理解这种现实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一些无法永远停留在一个时空的那些属于我们自己、属于我们城市的味道。”



这些东西能够有年轻人能看到,意义会更重大



著名导演高小龙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收藏、展览民国旧杂志的经历:“我个人收藏的缘起大概就是70年代,那个时候埋下收藏这颗种子。真正开始发酵,真正开始用心去收藏,掉到这个坑里,是从90年代末到2000年、2001年那个时候开始。开始的时候,就在旧货市场上,跟类似西仓这样的地方寻找旧书,接近后期的时候开始在网络上面认识了很多书商、书贩,就增加了一定的收藏量。50后、60后忽略忽视这些书,这个东西太正常、太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对这些东西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感受,但是80后他们看到这个东西是天然的新鲜感,他们觉得70年代、80年代中国是那个样子的。所以我就自己暗暗的想,这些东西能够有人看,而且是年轻人能看到,意义会更重大。



1300多年前唐诗中讲的事情,与现在都直接相关



艺术家、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董钧用自己的教学案例,讲述了与学生在城市中完成的自我与文化探索:“我们提起西安经常提周秦汉唐,唐朝留下来的东西,我可能最感兴趣的就是文本,是唐诗。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关于影像,那么,如何把我们感兴趣的文本转化成图像,就会涉及到图文互译的过程。读唐诗的过程中,我发现,1300多年前的诗中讲的事情,与现在都是直接有关。所以,基于对这些文本的理解,我们带着三组学生去了终南山、灞桥和曲江,拍了很多的照片,做了一个叫做《长安诗译考》的展览。西安是一个很有历史、很有文化的城市,但我们不能总是纠结过去,在留存历史和记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代、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在改建中最大程度的保留建筑中的历史信息



建筑师王可尧讲述了西安大华1935旧厂改造的经验和历程,“作为建筑师,做工业遗址改造,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认识这里面所有的建筑。大华从1935年投产到2008年倒闭,整个工厂里面有差不多80年中留下的各种建筑,大家可以看到建筑中由浅到深的颜色。我们的工作首先就是像田野调查式的做了所有记录和调研,了解整个建筑工厂里面的一个历史形成的密度,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加固使它到达一个安全的水准,最大程度的保留所有应该保留的历史信息,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工作方法。”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是选择居住在城市的核心点



衡山和集创意总监令狐磊分享了城市文化集合空间衡山和集的构想与发展,同时谈了自己对城市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复合空间,肯定跟城市本身有关系:我们处在一个既高房价又高物价又空气污染又交通堵塞的地方,我们通常要面对糟糕的上司,他们会提出各种变态的要求,那我们为什么还住在城市里面?因为现在的社区网络、互联网,使得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跟任何人交流,可以感受到周围更多的社区交流:设计沙龙、美术馆活动、展览等等。归纳起来,就是我们需要在一个有文化追求的城市中,对理想生活有一种渴望,这个就是我们选择居住在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点。”



很多时代的痕迹让整个村子成为一个中国地图



台湾文博专家桂雅文讲述了台湾第一座移民博物馆的历史以及保护眷村的感触:“台湾即将要创办一座移民博物馆,就是所谓的眷村。全台湾将近900座眷村,在这里我们可以记忆族群的集体记忆。很多时代的痕迹都存在,整个村子就是一个中国的地图。”




保存个体记忆,就是保存城市历史 




围绕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各项研讨日程进行的同时,还有6场城市文化主题展览,从城市生活与文化的不同侧面,用影像、文献、绘画、装置、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个体与区域在城市发展中的转变与沉淀。


流动的宴席——影像记忆中的城市


主题展览“‘流动的宴席’——影像记忆中的城市”以Local本地多年城市观察与视觉实验为主线,同时展出日本摄影师岛尾伸三、潮田登久子80年代的中国影像,以及80年代纪录片、电影、广告短片的生活场景,共同形成城市在记忆中的对应。



市井生活系列展第三回——市井西仓


西仓,以特定地点及特定时间出现并且保持市井味道的集市,在城市中已极为罕见。本次展览想要呈现的,除了西仓独特的场所、招牌、商品、摊贩外,还有以市集所承载的日常生活方式。



展览同时,Local本地团队历时三年多,对西仓的全景记录,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市井西仓》,也举行了新书发布,展示这片至今保持着古老西安市井味道的土地所承载的日常。


 《市井西仓》采编团队合影


头盘——欧阳应霁个展


这一次,欧阳应霁回归绘画者的原点,又非重复曾经的漫画家身份,将绘画与手作青花瓷盘结合,凝结出一种他之前从未尝试的艺术实验,构成欧阳应霁的第一次艺术个展。



碧山工销社:从乡村到城市


这是碧山在城市建立的第一个展现乡建成果的城市空间,以城市连接乡村,展示中国乡村的生活型态与乡村复兴的努力与尝试。展览将全面展现近年来的工作成果。



遗失:日记1951-1955


20世纪五十年代一位年轻人的两本日记,记录了从1951年至1955年的生活点滴。这位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喜欢阅读,并且尝试写作,展览截取了日记所记录的文学,戏曲,电影,话剧部分,将一一呈现。



“枝辞”侯拙吾个展

—“古城新脉”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分展


展览探讨历史文脉、个人经验与城市之间关系,重新发现和探索西安,体验艺术、人文、历史与城市发生发展的关系。




从社区到城市

丰富社区生活、重塑城市性格 



 

此外,在Localand发起的“Local生活社区营造计划”,以本地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从社区及街区出发,为公众提供一处家门口的平等、友善、共享、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社区文化、社区公益、社区艺术、社区教育等社区营造实验平台,鼓励多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探索在社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咖啡生活节



法国爵士钢琴家Thierry Maillard三重奏



本次论坛的举行,也是以“本地文化”为主轴的城市文化复合空间——Localand的首次亮相,它联合国内外最前沿的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实践者一起,在不同空间内,呈现城市观察与研究,乡村实践,实验艺术,设计与出版,街区营造与旧建筑改造等多种实践。




Localand

试运营中


2018年12月

即将全面呈现




“Local本地”是一家文化艺术机构,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民间立场,事关西安。已创建多个城市文化与艺术公共空间,组织跨领域的建筑、艺术、设计、文化交流,给本地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