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美图】眼儿媚 | 南渡君臣轻社稷 千秋冷月照忠魂

 一瓯春zp8e2s42 2018-09-29

南渡君臣轻社稷 千秋冷月照忠魂

  

我喜欢读史,也喜欢诗词,也许因为历史的本身就是朝代兴替,所以即使是讲述一个王朝的灭亡,它的叙述往往也很平静,可是在那些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民族英雄心中,那是怎样的痛啊,如同插在心中的刺。这种痛,往往能从他们的诗词中溢出来,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感到痛。


任何新兴的政权,初起的时候,都会有一段时间具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只 宋帝国不然,它一开始就高度疲惫。同样是中国人,在唐王朝黄金时代,生龙活虎使山河动摇。


可是一进入宋王朝,却成了病夫,不堪一击。至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宋钦宗及所有的皇族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唯一漏网的皇九子赵构逃往江南,在杭州称帝后,仍被金兵追得四处逃窜,由杭州逃往浙江宁波,宁州攻陷后,又乘船飘向大海。有诗曰:初怪上都闻战马,后惊穷海看飞龙。后来金兵被岳飞带领的岳家军挡住,赵构才安定下来,做稳了南宋皇帝。


可是,赵构及其以后的南宋皇帝比较健忘,很容易就忘了国耻家恨,忘了如丧家之犬般的逃亡生活。坐稳了皇帝位后,第一要务就是享乐,君臣上下耽于声色犬马,杭州城一片靡靡之音。“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全无一点国破家亡的悲痛,更无一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气象。


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也有感而发,写出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所有有血性的中国人对南渡君臣苟且偷安状态的强烈不满,对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这种歌舞升平生活感到的悲愤。


这是一个昏庸自私、懦弱无能、不负责任、耽于享乐的政府,这样的朝廷,你能指望什么?可是,我们的民族向来不缺乏舍生取义的志士、向来不缺乏英勇不屈的英雄豪杰,在这样的时代,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坎坷遭遇与悲剧命运呢?让我们一起寻觅那段历史,感受到他们壮怀激烈的豪壮情怀,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当宋政府军队大部分覆灭溃散之后,金兵遇到了克星—岳家军。岳飞带领军纪严明的岳家军,屡败金兵,收复部分失地,撑起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逼得金兵退回开封固守,岳家军尾追,进抵距开封仅20公里的朱仙镇,一场决战迫在眉睫,全军上下群情激昂,岳飞也激励大家:“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是,就在这时,赵构却下令撤退,并在一天之内,连续颁发十二道命令,每道命令都用“金字牌”送达。岳飞在接到第十二个金字牌时,他不能不退,否则就是反叛。他向拦在马头恳请 不要撤退的百姓垂泪说:“十年准备反攻,呕尽心血。而今一天之内,化为乌有。”并作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充分表达了岳飞高昂的战斗豪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上阕写面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激愤,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三十”两句,令人感慨万千,下阕直抒雪耻报国之志,对敌人的切齿痛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喷薄而出。不仅在当时鼓舞人心,也激励了后世的爱国志士,堪称千古绝唱。

眼看胜利在望,赵构为什么要停战议和呐?岳飞想不明白,其实收复失地,直捣黄龙,赵构没意见,在本朝建立匡复奇功,对他应是好事,可是后面还有迎二帝﹙宋徽宗、宋钦宗﹚还朝,二帝乃赵构父兄,试想二帝换朝后,赵构将置于何地,还能继续当皇帝吗?显然是不能的。但是赵构的这段心事赤胆忠心的岳飞怎能想到?“从来天意高难问。满腔悲愤、一腔忠贞、无限孤寂的岳飞写下另一首词《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身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作于南宋向金屈辱求和之后。岳飞反对和议,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迫害,并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秘密处死在风波亭。


岳飞死之后,南宋君臣更是醉生梦死,主和不战。而守边士兵远离故乡亲人,在荒凉的边塞长期戍守,多有抛骨异域者,但壮志难酬,内心怨愤不已;中原父老忍羞含耻,渴望恢复,但屡盼屡空,内心痛苦失望至极。有诗为证: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1161年,金主亮大举南犯,辛弃疾聚众二千,参加耿京抗金义军,次年,奉耿京命,率表南归,当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率五十骑突入金营五万众中,缚张安国至宋高宗前,此举“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何等英雄,何等豪壮。


但是,南归后,却听不到抗金的声音,曽奏进《美芹十论》及《九议》,先后提出抗金大计和恢复中原的建议,但遭冷遇。后落职闲居信州上饶,几达二十年。他那强烈的爱国心和英雄气概,却陷于客观的苟且偷安的环境,眼看一一半国土永远丧失而无可奈何。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只得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于是他的词像钱塘江的大潮,气吞山岳,但带着呜咽凄凉。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不是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我们举他的词两首,切肤感受他报国无门的悲愤,以及老却英雄死等闲的悲哀。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蟾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回忆了少年时的壮举,慨叹壮志未酬。上阕回忆率义军归宋、率死士杀叛将、与金兵激烈的战斗,轰轰烈烈,何等豪壮。下阕写须发已白,结果却是将“平戎策”换成“种树书,”闲居在家。无可奈何,何等悲凉。整首词虽为戏作,实则包含强烈的愤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题为壮词,却并无一骋壮志的条件,只能托之以醉、梦。在醉、梦之间,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对个人名利的向往的豪情壮志推向了顶点,结句却猛然跌落,“可怜白发生”,令人扼腕叹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就这样,一生立志北伐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只能成为一个爱国词人,我们很多人也只知道他是一位词人,“老却英雄死等闲,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样的悲哀,又岂止他一人?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应进士第,名列第一,因触犯秦桧而被除名。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终因抗金被去职。闲居山阴二十余年。人闲心不闲,虽然已经处江湖之远,但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为国戍边,北伐中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抗金决心。68岁的老人,重病期间,念念不忘的不是为子孙、家计、田产等事打算,而是抗金大业。在凄凉愁绝的情景中,却有着豪迈激烈的情怀。这种北伐中原的强烈愿望至死不渝。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林景熙在宋亡之际,作《题放翁卷后》: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语极沉痛,千载读之,未尝不为滴泪。若放翁地下有知,该是怎样的痛心疾首啊。


兴亡谁人定,聚散岂无缘。岳飞、辛弃疾、陆游早已和南渡君臣一起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所有忠臣良将和奸邪小人也一起化作尘土,可是,千载之下,历史却一直在论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些英勇忠贞的气节一直撼动着我们的灵魂,照亮了历史的星空,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历尽劫难,却依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气节的代代传承。他们死了,和常人一样化作了尘土,一种精神却留了下来,成为民族的脊梁。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