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燕山亭》与《虞美人》

 品墨云舒 2018-09-29
燕山亭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装,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山亭》,词牌名,长调,也有写作《宴山亭》的。用此牌填词的传世甚少,追本溯源,只此赵佶这一首,并且各词谱也以此为准,斟酌词意,应为赵佶自度,当时背景是赵佶被金军押送北行途中,行至燕地(今北京和河北北部)之时所作,当以《燕山亭》较为贴切。
​       此词以写景为开端,转折而至内心所感,乃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宋词的惯用手法。先描写杏花之如何美丽,就连天宫仙子在它面前也感到羞愧,然后笔锋一转,说杏花虽美,却"易得凋零“,只待暮春,便只剩下凄凉了。这其中虽有“愁苦”之句,所发生的情感仍然还是牢牢牵系在了杏花之上,仍然不脱对景物的描摹,此词上阙,可以说是以景为主,淡着心情。
​      然后词的下阕点明,愁苦的心情来自于“离愁”,并非单单因为对春短易暮,花美易调的慨叹。在古典诗词中,“离愁别绪”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无数的骚人墨客用各种方式寄托离别的哀思。如鸿雁传书,如梦回乡梓。而赵佶在这里却不能,当时他是亡国之君,国破家亡,锦书难寄,梦中难回。种种凄凉离恨,见泪见血。
​     再来看这首《虞美人》,同样是亡国之君,抒发亡国之恨。李煜相对于赵佶,处境要好一些。因为,南唐虽亡,但江南、中原并非异域,只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李煜虽然难再返江南,但眼中所见景物未必全殊,好多仍是故国景色。而北宋是被女真族所灭,徽宗赵佶被押往遥远的极北寒冷之地,一路所见,大概只有这杏花还与故国相似吧。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见泪不见血,而“和梦也、新来不做”与之相对,便更显沉痛,有血有泪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