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云雾山中986 2018-09-29

李崎 文/图(四川都江堰)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是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大禹治水的历史古迹遗址,在华夏大地上几乎随处可见。浙江会稽山有大禹庙(大禹陵也在此),山西乡宁县家滩有大禹庙,安徽怀远县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有禹门口;山西河津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河南禹州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四川雅安有缅怀大禹的多功峡,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汶川、北川等很多县都建祭祀大禹的禹王宫、禹王庙。

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既寄托着民间对大禹的崇敬,也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那场治水活动的具体见证,现在人们每年都在大禹治水遗址进行祭祀活动。

今年盛夏,怀着对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崇敬,笔者沿着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中游两岸,寻访了四处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历史遗址。

大禹庙,为祭祀夏禹建造的宏大庙宇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陕西韩城市大禹庙

大禹庙,在韩城市东北3公里的周原村。如今,从韩城市区可以乘坐公交车直达大禹庙。大禹庙原名大夏禹王庙,简称大禹庙,是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立的。这是“全国文史之乡”韩城市境内建造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庙宇。

大禹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建筑有献殿和寝殿,二殿由卷棚式的雨搭相边接。主要建筑有大殿两座和厢房、偏房十二间,占地425平方米。正殿有泥塑彩绘坐式禹王像和郭子仪像,两旁有泥塑彩绘小像。献殿前有两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制”。

大禹庙正殿内设有三组砖基木作神龛,由垂花柱分为9间,各龛有二龙戏珠的透雕成浮雕,龛案上有沥粉贴金描绘的二龙戏珠或丹凤朝阳彩绘。殿内东墙是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彩绘壁画,西墙是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和庆宴彩绘壁画。1985年5月,大禹庙列为韩城市重点文物单位。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韩城市大禹庙内的大禹颂碑刻

《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韩城市东北自龙门沿黄河一带,为夏禹建祠庙者甚多。周原村大禹庙,据殿前檐石柱上题刻记载,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建。现有献殿、正殿、戏楼。殿内东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片断;西墙壁上画的是郭子仪单骑见回鹘和宴庆朝贺场面。殿内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神楼5个,庙内保存有清嘉庆年间'大禹庙'木匾一块和明百年历年间《重修大禹王庙碑记》一通。每年六月初十至十二日庙会期间,人们敬神祈雨,十分热闹。大禹庙现已成为韩城市主要景点之一,前来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

禹门口,“鲤鱼跳龙门”的地方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禹门口(龙门)


离开周原村大禹庙,笔者返回韩城市区,然后再转车到龙门。半个多个小时后,我经韩城市冶金、煤化产业集中的龙门工业园区来到了黄河出山口的龙门。

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这里地处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黄河峡谷,龙门山山口,今称禹门口,也是“鲤鱼跳龙门”的典故的出处。龙门距离陕西韩城市30公里处,距离山河津市12公里,两市都有公交车直达。随着侯禹高速、西禹高速的通车,昔日的黄河天堑已一去不复返了。

笔者看到,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如斧凿,系为夏禹领导人民所凿。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临河观望,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这句古诗之传神。

据《名山记》记载,这里惟“神龙”可越,故名“龙门”。又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曰禹门渡。龙门山又名葑山,根据《铧镃山安国岭》记载,因其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山上多紫荆,也叫紫荆山。

“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可见黄河发大水时的壮观景象。看那惊涛骇浪,确实令人胆战心寒。每年阳春三月,冰消雪融,桃花盛开,春景清明,薰风拂浪,细雨蒙蒙。时有木船竞渡,鱼儿戏浪,龙门景色,十分可人。

禹凿龙门的事迹最早记载于《墨子·兼爱》:“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这说明刚开始时龙门只是造出一个洞口,后经黄河之水冲刷而成门。秦、晋交界的这一段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正是是为了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

后人因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便称之为禹门渡,并延传后世。由于禹门是秦晋两省交通要冲的古渡口,禹门便称之为禹门口了。

在现代人看来,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似乎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根据那个时代能够制造那么精美的玉器,以及在坚硬的玉石之上可以钻出微细的细长的小孔来说,凿开龙门的技术肯定是能够办得到的。

山西有大量的优质煤炭,那里的人很早就发现煤炭能够自燃而发现了可以产生高温,就可已利用煤炭燃烧形成的高温,与冷水激炸形成煤气甲烷,再点燃而爆炸,就会形成人工瓦斯爆炸原理形成对岩石破坏,就不需要现代意义上的炸药了,从而形成洞穴,凿开岩石。

同时,夏禹更多的是利用水的冲击力,先凿出一个小口,在强大的水的压强与高处下落的水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水带动泥沙形成动力势能工具凿成了龙门。现代超高压水射流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制造的。

后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称之为禹门。民间亦有传说,大禹凿山至此,久挖不开,遂化身为龙,开山辟石,故曰“龙门”。龙门附近有一条涧,叫鲤鱼涧。这些鲤鱼逆流渡到龙门的上游去,有本领跳过去的就会变成龙,即所谓“鲤鱼跳龙门”。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禹门口山西河津市境内的大禹庙至今犹存

禹凿龙门,功垂千古。清代学者顾炎武有《龙门》诗,赞颂禹凿龙门的不朽功绩:

“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

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站在禹门口,凝望着黄河大桥上南来北往的列车、汽车,笔者沉思良久。不要认为古人比现代人傻,因为他们是文明的开拓者,要比现代人聪明得多。4000多年之后,现代人才掌握了这一技术,古人在治理洪水的实践过程就掌握了这一原理。因为当年黄河之水似被困的野兽一样,在禹门口未成之前,横冲直撞找不到出口。

龙门的下游几百里的地方,是著名的河南三门峡。禹把一座挡住河道的山破成几段,使河水分流,包绕着山经过,好像三道门,所以叫做“三门”,它们分别叫:“鬼门”、“神门”、“人门”。

壶口孟门,惊现“都江堰”微缩图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黄河中游惊现“都江堰”微缩图

黄河,是雍、豫、冀州泄洪的一条主河道,也是大禹当年治水的主要工程。按计划,大禹治水从冀州开始。开凿龙门,是治理黄河的枢纽工程,也是治水的主要工程。其工程浩大,包括不仅包括龙门,还包括壶口、孟门。

大禹时期的冀州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全省、河南省黄河以北、河北省西半部及内蒙古阴山以南,东及辽宁省的辽河以西的部分地区,这是《禹贡》所指的王畿,即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

秦、晋之间,黄河被吕梁山挡住,使洪水壅塞。吕梁山有一个山口,类似壶口,若加以开凿拓宽,可以泄洪。于是,禹开凿了壶口。《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

在壶口瀑布下游约五公里处,是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站在山西吉县一侧的高地上,笔者看到,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孟门山又合流为一。

关于壶口瀑布有很多传说,不过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禹凿孟门的故事。相传在古时候,黄河水受到了大山的阻碍,所以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大禹治水的时候,仔细地了解了当地的地形,然后想到了要通过疏通河道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依次凿时,引水而下”。他组织黄河两岸百姓在周围的山体上挖掘了起来,疏通了河道,并且在山顶凿了镇河用的石牛,那石牛大展神威,让河道疏通能够顺利进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甚至舍生忘死,将自己的身子化成了一只巨大的白熊,亲自挖着那些坚硬的岩石。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黄河壶口瀑布

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岛上有一巨型神龟雕像,龟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

相传,这两个小岛山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河水出孟门之后,奔腾而下,直扑80公里外的龙门(即禹门口)。

龙门山原来是一座大山,和吕梁山的山脉相连,挡住黄河的去路,使黄河的水流到这里流不过去,只好倒回头往上流,把上流的孟门山都淹没了。禹把龙门山开辟为二,像两扇门,让河水从悬崖峭壁间奔流而下。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禹门口

俯瞰黄河激流中的孟门岛,俨然一幅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微缩图。这里,都江堰渠首的鱼嘴、飞沙堰、江心洲、泄洪道甚至索桥,都基本上得到了完美呈现。所不同的是,岛上的塑像不是李冰父子而是大禹。

大禹治水的故事笔者从小就听说过,但是今天亲眼看见壶口瀑布的壮观,再联想当年大禹就是带着民夫在这样汹涌的河水中奋力前行,挖掘河道,我不禁感到内心震撼不已。千年之后,孟门依然在怒吼的波涛中岿然不动,正应了“卧镇流狂”这四个字。

望着这“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目睹眼前的巨岩苍穹,衰草野花,不由得让人感叹岁月沧桑。大禹虽然已经成为了传说中的人物,但是他的传奇故事,还有那种中华民族奋勇不屈、从不屈服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凝聚成了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血脉。

大禹渡,大禹治水大军乘舟出发地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山西芮城县大禹渡景区内的大禹塑像


大禹渡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系山西南大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水陆交通要冲,是历代驿道和盐运的必经要道。在漫长的年代里,这里曾是四方辐凑,舟楫连运,车水马龙,商贾不绝之地,而今交通更为便利。

大禹渡黄河风景区东距河南三门峡黄河大桥80公里,西距陕西风陵渡黄河大桥60公里,北距山西芮城县城12公里。随着解州—陌南中条山隧道及芮灵高速公路黄河大桥的开通建设,尤其是新拓宽的通往大禹渡景区的一级油路,西面八方坦途直达景区,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到的的游客提供了极其优越的交通条件。

万里黄河神游处,千年驿道大禹渡。导游小朱告诉笔者,大禹渡,又名神柏峪,史料记载,其古遗址属龙山文化,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兴盛之地。据史料和当地传说,公元前2100年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受舜之命率众治水,踏勘水势来到此处。

在这里,大禹栽下一棵柏树作为确定高山大川观察水势的标志。在柏树下得到圣水观音点化,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军屯住在这里。由此,大禹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鬼门”、“神门”、“人门”)。他连续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无遐一顾,终取得治水成功。后人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大禹受神灵点化、治水大军乘舟出发之地称为“大禹渡”。大禹亲自栽种作为标记的那棵大柏树,称为“神柏”。

据了解,从古至今,万里黄河两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具有4000多年的古老柏树也仅此一株。《芮城县志》载:“禹导河,息于此,后人思其明德,建庙于峪上,遂名彼渡为大禹渡,以显圣迹,永不忘也”。《尚书》、《禹贡》等史料也记载,大禹渡不仅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之地,而且是大禹建立夏朝后连接西北、中原的重要古贡赋水道,是夏族向中原扩张和发展的主要通道。

如今,大禹亲植的那棵神柏树,虬枝参天,龙首铁骨,仍然屹立在大禹渡崖头。神柏树下现今仍保留有一通大清道光四年的石碑“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以雄辩的事实讲述着大禹渡久远深厚的历史,见证时代的变迁。

相传,大禹治理好壶口-龙门段的黄河水患后,接着又治理了梁山及其支脉。甚至还治理了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又继续治理了河北的衡水和漳水。至此,黄河沿岸的冀州、禹州、兖州、青州的水患基本平息。大禹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黄河水终于被治服了。大禹统治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禹渡具有悠久的历史遗存和故事传说,文化底蕴深厚,区域特色明显,是一处集精美绝仑的黄河文化、古典古迹的大禹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现代技术的水利文化为一体的游览胜地。197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1986年开辟了国内首条黄河游黄金线路。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媚人。景区内各种观赏游乐设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游人。

近年来,按照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县、打造旅游强县的目标,芮城县大力开发大禹渡黄河旅游,全力打造黄河根祖文化旅游产品,以大禹文化为灵魂、黄河游为龙头、佛教文化为底蕴,对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项目建设。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芮城县大禹渡景区一角


目前,大禹渡景区山青水秀,景观荟萃,优美的黄河自然风光与底蕴丰厚的大禹文化、佛教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已成为黄河中游一处独具特色的水利旅游圣地。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远眺黄河中游孟门岛上的大禹塑像


相关链接:

关于大禹治水,《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无论是《史记》、《左传》、《尚书》、《诗经》、《孟子》、《墨子》、《庄子》,还是《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广记》、《楚辞》等都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黄河中游大禹治水遗址寻访记

作者在黄河中游禹门口黄河大桥上留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