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门口 龙门三激浪 平地一声雷

 昵称45199333 2018-03-26

龙门也称禹门口,位于山西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可见黄河激流在这里造成多么大的声势,形成多么险峻的、桀骜不驯的狂涛。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已经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汹涌、壮观景象。龙门位于河律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状似门。传说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登此门,化而为龙,故名此门为'龙门'。由于龙门是大禹治水所凿,人们为纪念禹的功德,习称之为'禹门'。再因之地处秦晋重要交通渡口,又称之为'禹门口'。

禹凿龙门,《水经注》上有记载:'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释水》也云:'龙门地势险,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难。'而今,龙门一带,不仅有禹凿山疏河的遗迹,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

龙门,历来是游人喜爱之地。龙山黄水,气势宏大,最吸引人。滔滔黄河,从西北汹涌而来,象发怒的黄龙,直冲龙门。高耸入云的龙门山和丹崖翠壁的黄龙山,就象两尊凶神,站在黄河面前。河身狭窄,仅有120米宽,两山夹河,水量大,河口小,阻水畅流。黄河到此,撞山击石,浊浪腾空,咆哮之声,震遍山野。古人赞为'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站在岸边,观赏惊涛骇浪的黄河,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尤其那急转漩涡,使人头晕目眩。禹门峡谷,天上地下灰蒙蒙,河岸两边寒气侵。河西客货运船来往,络绎不绝。此情彼景,非常迷人。旧时,船出龙门,在漩涡激浪间猛下,由南而北逆水行舟,则需用特殊方法才能上去。而今,使用机船,上下龙门,相对容易多了。

渡口东岸,原来建有大禹庙。相传建于汉,重修于唐、元、明、清。庙下,从东向西,有石铺栈道,南边临河,设有铁索栏杆。明代理学家薛瑄游览后,作《石栈连云》诗一首:

天险长桥驾彩虹,岩回路曲似蚕丛。

游人多少迷津渡,云锁栏杆十二重。

过去禹庙春秋有庙会。春季在三月初三,秋季九月初九。逢会演戏,赶会来观者甚多,陕西、河南、甘肃等省的客商也远道而来,庙会极为热闹。可惜,禹庙于民国21年(1942)被日军拆毁殆尽,千年胜迹,毁于一旦。新中国建立后,禹庙废墟,建起日灌千亩的机灌站,拦洪大坝拦住了惊涛骇浪的黄河,使昔日的黄沙滩,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为方便秦晋两省交通,继铁索桥后,又修建了公路桥和铁路桥。三桥并列,横跨黄河之上,犹如长虹悬挂东西两山。俯视桥下渡船来往如梭,较过去龙门渡口别具一番景象。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相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由此渡河直捣幽燕,一度推翻了朱明王朝。龙门山水一向被视为黄河胜迹,古人不断有诗咏怀。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晚渡黄河》一诗中写道:'通波连马颊,进水急龙门。'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则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道出了龙门的湍悍水势。

《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时开凿,故称禹门,又称龙门。《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为怀念禹的治水功绩,河中岛上曾建有大禹庙,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

这里也是古来相传'鲤鱼跳龙门'的处所。《三秦记》中就在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的神话记载。传说:'每岁季春有黄鲤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之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代为龙。'今韩城孔庙中有鲤鱼登龙门的浮雕,即这一故事的艺术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