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禹迹,即大禹治水留在孟津境内的遗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禹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有莘氏,当时居伊川,居住地称有莘国。 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约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大禹治水这个历史事件,大约发生在4000年前,如今在孟津还留下很多遗迹。 禹治理洪水图 01 大禹时期孟津为孟涂国 嘉庆版《孟津县志沿革表·沿革考》:“(孟津)上古为赫苏氏之墟;唐虞为豫州域;夏为孟涂国;商为畿内陆;周为畿内陆,境内设平阴邑,穀城邑。” 《艺文类聚卷十五后妃部》:“禹娶涂山,土功是急,闻启之生,过门不入,女娇达义,明勋是执,成长圣嗣,天禄以袭。” 《三家注史记卷二夏本纪二》:“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涂山氏女出女娲部落。女娲即有蟜氏,世居洛阳西北孟津平逢山。 孟涂,又称孟涂氏,是大禹妻子居住的部落。孟津的“孟”,最早源于孟涂氏封国孟涂国。如此推测,大禹是孟津的女婿,孟津是夏启的姥姥家。 02 孟津得名于《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说:“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疏导洪水从青海甘肃交界处的积石山,至于山西河津龙门,又南到陕西华阴,开凿三门峡砥柱,到孟津,然后疏导洪水到洛河入黄河处,一直到大邳山。所有的河床和大泽都被疏通,华夏平安,夏商周三代都享用到了禹的治水成果。 积石山 《史记集解》中说:“河源发昆仑,禹导河自积石而加功也。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 《史记索隐》孔安国说:“(盟津)在洛北。”《史记索隐》: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阳。 这就是说“孟”字早于“盟”字。为什么?因为孟津的前身是孟涂国。 《十三州记》:“河阳县在河上,即孟津”是也。《史记正义》中杜预说:“盟,河内郡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为武济。”《括地志》:“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是也。” 孟津口 03 大禹开凿孟津口的依据 大禹治水到孟津,最大的工程就是开凿孟津口。所谓孟津口,有入口也有出口。 孟津口的入口在孟津县西部大捞窩,孟津口的出口即洛河入黄河口,俗称洛口。孟津河处于两出入口之间,长约60公里。 孟津口的得名有什么证据? 《水经注卷三》:“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 孟津口之上就是孟门,孟门之下就是孟津口。孟门,河水入孟津之门也。 《淮南子·本经篇》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瀍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这就是说,大禹不只是疏通了黄河,还开凿了洛阳龙门,疏通了瀍河和涧河。 孟津河口在孟津西北部平逢山北麓。《水经注·河水》载:“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绝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也。《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 禹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死在孟津西北部平逢山不远处。《山海经·中次三经》:“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郭璞曾在此句后作注说:“鲧化于羽渊,为黄熊。”“羽渊”“墠渚”均在今伊川县。“化”,就是死。 今孟津口出口处即巩义市大禹沟,沟名以大禹命名。 禹治理洪水图 大禹在孟津得到了河图。嘉庆版《孟津县志》:“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 嘉庆版《孟津县志》中还记载有三国魏曹植撰写的《禹河图赞》:“禹渡于河,黄龙负船,舟人并惧,禹叹仰天:‘予受大运,勤功恤民,死亡命也!’龙乃弥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禹从孟津渡河时,有黄龙钻在船下,看样子想把船掀翻,船上的人非常恐惧。禹仰天长叹对黄龙说“我受命治水是为了人民,真要让我死,是天命啊!”黄龙立即潜入水中不见了。 04 尧在首阳山禅位于舜 《宋书第二十七郊祀志十七符瑞》:“……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而风息……” 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尧将把天下禅位于舜,就专门在首阳山上筑坛,择吉日举行禅位大典。这时候有五位神仙也不期而来,这是天帝派来的五位星辰。五位神仙对尧说,我们今天遵照上天的指意,把河图带来授于舜,生有双瞳的舜是知道的。说罢,就把河图授于了舜,五位神仙像流星一样迅疾飞上了天。原来,这五位神仙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昴星。这一天是二月辛丑日的黎明时分,当所有的典礼仪式结束,到了午时刚过,整个黄河灵光浮动,和气雍雍,白云四起,风轻波静。 今偃师和孟津交界处的首阳山上有舜帝庙,舜帝庙就因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亊件而建。首阳山舜帝庙有很多传奇故事,香火旺盛,信众日夜颂经声不断,成为河洛大地的一个文化符号,影响遍及洛阳、孟津、偃师、巩义、登封和河北孟州、济源等地。 05 禹在位时洛出书 《汉书卷十三》:“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禅,积德累功,治于百姓,摄位行政,孝之于天,经数十年,然后在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经和尚书中都讲到舜和禹受禅让的亊,他们积德积功于百姓,仁政爱民数十年,政权稳固。 孟津口 禹在位时,谦虚谨慎,在河洛地区灵瑞迭见。《夏商野史》:“自舜崩后,禹受禅,从天下臣民之心,即位阳城,都于安邑,国号有夏。自贬帝而称王道:‘已德不及尧舜也。’”“禹为天子,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今河南禹州),有神龟负图出于洛水……”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死去后,禹接替了舜的事业,顺应人心,在阳城(今登封告城镇)即位,建都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国号有夏,不再称帝而改称王,禹说:我的德行不及尧舜,不敢称帝。大禹登基后,凤凰飞出荆山,呈献瑞仪于阳翟,有神龟负图出于洛水。 06 大禹开凿孟津口遗迹 大禹开凿孟津口今天仍有很多遗迹,分述于下。 今孟津原煤窑乡有水泉头村,水泉头村北黄河岸边有大禹洞,石洞开凿在岩壁上,深不可测,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洞口被淹没。 孟津原煤窑乡政府北有清河渡口,清河渡口又名大禹窑。今梭罗沟中有禹家嘴水库。 今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南坝头有神柏树,柏树长在红砂岗上,树冠状如飞鱼,树围六七尺,相传是大禹手植。神柏树附近盛产矿物质中药禹余粮。 孟津原煤窑乡有步家门村,传说步姓人的得姓源于禹步。大禹治水十三年,累得弯腰驼背,走路时东摇西摆,称为禹步。 记载大禹治水铭文的遂公盨 孟姓是孟津的古老姓氏,今孟津境内有孟河、孟庄、孟家门、孟家窩等村庄。这些村子的得名或许与“孟津”“孟门”有关,例如孟庄村,今全村无孟姓人,但村名未变。 孟津境内至少有禹王庙两处,一在原小浪底村,今被小浪底水库淹没。原小浪底村禹王庙又称舜王庙、三王庙,庙在小浪底村西坡头,庙中有三座大殿,正中是舜王殿,左为禹王殿,右为河大王殿。庙门两侧的楹联是:河深庙古永垂千载;神圣仙灵默护一方。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庙会日。另一座禹王庙在今上河图村,嘉庆版《孟津县志》:“夏禹王庙在城西十里上河图永赖堤上,明嘉靖中建。” 龙马负图寺 今龙马负图寺伏羲殿中有明代《夏禹王圣像》碑刻,碑上刻有夏禹王像,像旁有宋代易学家周敦颐题诗:“於戏神禹,胄舜宅揆;决江疏河,流沉澹菑;乃盖前衍,卒成伟绩;兴学明伦,铸鼎协宜;会稽计功,历山铸币;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孟津县城原在今会盟镇老城村,明代时在城中东北方建有二圣庙,庙中祭祀的是伏羲和夏禹,为邑副使李秩建,后来倒塌荒废。乾隆五年(1740),孟津县令董榕和典史陈宏倡仪集资重建二圣庙,攺名为图书阁。图书阁附近有滩地五十亩,是邑民李淡捐出专用于祭祀费用。 嘉庆版《孟津县志》:“图书阁在城外艮隅,祀伏羲夏禹,初名二圣庙。嘉靖间,邑副使李秩建,后废。乾隆五年,署县令董榕、典史陈宏倡众重建,改今名。内有香火滩地五十亩,邑民李淡捐。” 07 结语 大禹治水到孟津,最大的功绩是开凿了孟津口,疏通了孟津河;大禹是孟津的女婿,孟津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大禹在孟津河得到了河图。河洛地区特别是孟津人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留下了很多有关大禹治水的圣迹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