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沁阳市往东北方向约18公里的太行山丹河峡谷西岸有一个古村落,村名九渡,在这里您可以登上军事寨堡——九渡寨,感受战火硝烟;在这里您可以走进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溶洞——神仙洞,欣赏洞内奇特的钟乳石造型;在这里您可以在丹河内乘船,欣赏青山绿水;在这里您可以漫步在建于北魏时期的豫晋古官道——丹道上,想象途中商旅行人的传奇故事。风景如画的九渡村真是一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度假休闲胜地。 九渡寨 在九渡村南、丹河峡谷西岸的马头峰顶部有一处寨堡,因为在九渡村,所以叫九渡寨;又因为乡民传说杨六郎曾在此驻军打仗,所以又叫杨六郎寨;又传说此寨建于宋代,所以又名宋寨。沿着马头峰东北坡下的青石台阶可以上到寨堡。九渡寨东南北三面为绝壁,西边寨墙外为山坡,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寨外西南面,下山坡进入山坳,山坳内有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的梯田,据考古人员调查,这里或许曾经是守寨士兵的营帐所在地。 寨堡下边是关帝庙,均是单檐硬山式建筑,大殿3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卷棚3间,檐下有平枋、立枋、一斗三升品字斗拱,山墙饰砖雕墀头,大殿对面是山门式戏楼。关帝是忠义仁勇的化身,在军事建筑内供奉关帝,其目的是希望用武时得到关帝的保护。 由于九渡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据考古研究,在丹河峡谷中的其他石砌寨堡多为宋代修建,元明清又经复修。考古人员又在寨堡外的坡地上采集到不少元明时期的黑花瓷片,这些文物遗存,说明至少在元代就有人在此活动,相应其建筑年代也应不晚于元明时期。据村民讲,在清代,河内县寨ト昌村(今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商人王泰顺为躲避兵乱,重修过九渡寨。解放后,寨堡内房屋被拆毁。九渡寨原有的营房屋顶被拆毁,其他保存基本完整。近些年,又被整修,成为一处人文景观。 杨家将遗迹 在九渡村周边,还有一些杨家将的遗迹。村民还能讲述不少杨家将征战的传说。九渡丹河河床上有一块大石,上有马蹄印,据说是杨继业的战马在此饮水留下的。在九渡村东杨庄河西杨家岭上有穆桂英寨,其寨东西长58米,南北宽13米,北部还有宽3米的墙垣,其建筑风格与九渡寨基本相同。 九渡村东小北顶西山腰有一座古墓,相传是杨六郎的墓。据《杨氏祖谱嫡长内谱·杨氏祠堂延郎祖匣牌位原记》记载:“延郎……生于后周显德五年,殁于大中祥符七年高阳关任上,葬于高阳关水城南,后受诏迁葬于河内常平山九渡,与妻合葬,河朔民众以泪洗面恭迎之。”据调查研究,此处确是一座宋墓,呈馒头状,直径7米多,高3.5米,可惜早年被盗。 豫晋古道 九渡村是古丹道必经之路。由山西晋城过柳树口,再往西南行,穿过太行山谷,经过九渡村,再南行,过山路平,就到了沁阳境内的山王庄镇。丹道开创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不过据丹河峡谷东岸发现的北魏永平二年刊刻的摩崖题记,可知北魏政府在永平元年冬季,派出4000人整修丹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