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读1——到了乡下

 人也昔兮 2018-09-29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托马斯做了货车司机,每天开车把农民送到田野,或者运货。

特蕾莎照料着四十头母牛,每天放牧两次,一年之内,她便跑遍了小村周围的地区,第天放牧,她都会像从前在小城里一样,手里拿着一本书,一到牧场,她就打开书。卡列宁是他们三个当中最幸福的,可有一天,特蕾莎发现它跑步的样子不好看,托马斯发现它的左腿上鼓起一个圆包,送它到兽医那儿,确诊为肿瘤,托马斯在兽医的协助下,为它做了手术。

一天,特蕾莎结识了合作社主席,很快,他成了他们真正的朋友。合作社主席已结婚,有四个孩子,还有一头猪。那头猪的名字叫梅菲斯突,主席像狗一样着着它,它很爱干净,很听话,是全村人的骄傲和开心宝。卡列宁第一次见了它就同他建立起了友谊。

他们与农民相处得很好。他们是自愿来乡下的。农民们个个梦想去城里定居。他俩和农民一起劳动,不是去拜访他们,也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

他们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警方不再来找他俩的麻烦。特蕾沙远离了尽是喝得醉醺醺的酒鬼的酒吧,远离了将她们的下体味留在托马斯头发里的那些陌生女人。在特蕾莎的记忆中,工程师的与与发生的彼得山上的场面已经混合在一起,她已经难以分清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

乡下,让她感到很愉快。

在乡下,特蕾莎是两个人故事的主体。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开始的时候,小说家借特蕾莎擦写了乡村的两幅图景:

一个和谐的世界,所有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一致的习俗,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每个星期六,乡村客栈的大厅里都有一支乐队演奏,全村的人都来这里跳舞,每个星期六,人们去教堂望弥撒,然后男人到客栈聚合,谁也不带妻子。

另一幅是:

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这个村庄与那幅古老的图景完全不同。教堂在邻近的一个公社,谁也不去;客栈改成了办公室,男人们不知道哪里有他们地方聚会喝啤酒,,年轻人不知该去哪儿跳舞。宗教节日不能庆祝,官方节日又引不起任何的兴趣。白天劳动时大伙儿只是互相打个招呼,等到间歇时才能说说话,放工后就回到小屋里,闭门不出。家具倒是现代的,可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他们的双眼紧盯着闪亮的电视荧屏。大家互不往来,难得有人前去同邻居聊上几句。人人都梦想去城里在定居。农村的生活太乏味了,很少有能给他们带来兴趣的东西。

也许是谁也不愿在农村呆下去,国家才丧失了对农村的管制权。当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只是一保被雇来种地的职工时,他就不再依恋这片家园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一无所有,因而也不惧怕失去什么。这种漠然的态度倒使得农村保持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看来,一个小说家首先应十分了解生活,才会在自己的故事创作里,把握准确的可能性。米兰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捷克变故和社会主义生活时期的现实,但他的第二幅农村图景描绘,出了严重的差错。

1、白天劳动时大伙儿只是互相打个招呼,等到间歇时才能说说话。

我相信他在小说里描写的迫害,也愿意相信,有很多人被开除了工职,失去了工作,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像托马斯一样,变成一个玻璃擦洗工。但我还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像驼背记者一样,敢于发声,敢于说话。

在乡下,农民一起干活时,不是都目不斜视,紧闭嘴巴,除了打招呼,什么话都不敢说,也不说。在乡下,农民更无所忌讳,他们想笑就笑,想说话就说话。

共产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恰恰相反,是给农民(最底层的人)最大的话说权利和自由。而这些人不可能感受不到这种属于自己的自由。

但如果说,捷克当时是俄国的殖民地,到处都有迫害,这与共产主义完全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邻居之间既不相互来往,连聊天也都不能。如果说农民最缺乏知识,那么,偏偏是这些人,最不拿当局当回事。他们最喜欢的是邻里相处。

2、谁也不愿在农村呆下去,国家才丧失了对农村的管制权。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这里的关系颠倒了。国家不会因为农民而如何,相反,农民因国家而如何。农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不是农民自己放弃土地,而是他们被剥夺了土地的主人公权利。谁剥夺?当然是国家。

3、农民不惧怕再失去什么的漠然态度,使得农村保持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如果米兰来看看中国的如今农村,就不会这想写了。农村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当国家让农民失去了土地的自主权之后,不应该是农村有了自主权和自由空间,而是代表政府的一些人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既不是农村,更不是农民。

从理论上看,农民失去一切的漠然态度,是成立的,这就肯定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不可能是自由的,如果说国家对这片地方不再管制,失去了兴趣,因为这片土地,不再产生国家利润。那么,农村不是自由空间更大,而是变成了一片荒漠。

但我又同时看到了另一面。米兰在他的对比描写里,不知不觉站在了现实的角度,描写了对特蕾莎向往的那幅图景的本质揭露。这是很多小说家由不得自己的创作。

看看第一幅图景,在完全私有的世界里,所有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一致的习俗,组成一个大家庭。可能吗?如果说作为私有世界的向往,那么,这种美好的向往正是对私有世界的一个否定和批判。语言的描写,根本不是那个世界的真实存在,因为不可能存在。

每个星期六,乡村客栈的大厅里有一支乐队演奏,全村人都来这里跳舞。

先不问,乐队是免费演奏的吗?这一类问题,都是资本主义世界会恼羞成怒的深痛。可偏偏有人替它描绘这样的图景。

重要的是,跳舞,乐队演奏,还在男人们不带妻子到客栈聚会喝啤酒。如果说这一切,是人性,为什么不敢承认它是人的欲望呢。与第二幅图景里回到家里,一家人坐在一起,眼睛盯着电视荧屏,相比,客栈里的乐声,舞动,聚会,啤酒,谁才是人性的真正存在?

资本主义打着人性的幌子,麻醉更多的人,满足少数人的禽兽不如的资本欲望。这才是第一幅图景描绘的真实。

然而,米兰的所有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揭示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无限的欲望。人的欲望让人成为魔鬼。今天,当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魔怪舞蹁跹时,表明了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

也许,米兰在这一节里的描写,最终表达是这一小说意义。因为,从他的整个小说主题看,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他的创作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