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辛凉解表

 差点气死 2018-09-29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治疗表热证。表热证与表寒证的主要不同处,是感受的是风热或温热之邪。其特征是寒轻热重,或者恶风而不恶寒,有汗而不畅。这一点很类似于桂枝汤证,但是有所不同。再一个就是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甚至咽红肿,因为风热在内上熏于咽喉。同时脉多浮数。舌虽也是薄白,但苔上少津,还经常夹有一点黄苔,如果热明显一些,可以看到舌的尖边较红,脉是以浮数为主,桂枝汤就没有这种情况。在组方中以辛凉解表药为主,也可以用辛温解表药配伍,但从总体来说是偏凉的。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2.5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不甚身热,口微揭。

【方解】辛凉解表剂中桑菊饮的主治好记,突出一个就是咳嗽。有点渴,有点热。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是表热证的一个类型。风热很容易伤人的津液,伤了肺部津液,所以渴,所以这个方子就用桑叶和菊花,散肺中风热,因为这两个药都是散肺经风热的药。桑叶是肝肺两经都入,本方中虽然肺的引经药用得少,但方中既有杏仁又有桔梗,都是肺经的药。

菊花有几种,清热解毒用野菊花,平肝风、散肝热用白菊花,散肺经热、去外感之邪用黄菊花。匾别之点,白菊花以甘味为主,黄菊花以苦味为重,所以这里应该用黄菊花。如果没有黄菊花,用白菊花时应在分量上变通一下,因为方中大部分是辛凉的,可以加重薄荷用量。还要注意,这里有许多药和银翘散基本相同,还有,桑菊饮的证比银翘散轻,而桑菊饮一次用量显得比银翘散多,银翘散是每服六钱。可是桑菊饮不止六钱,这是因为银翘散六钱不是一天的量,而桑菊敢是一天的量,实际上它的量并不大。原书后面的加减法较乱,意义不大。但吴鞠通说:眩。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甚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盖肺为清灵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其对病机和治法的分析简明扼要,颇能发入深省。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一两(9g 银花一两(9g 苦桔梗六钱(6g)薄荷六钱(6g 竹叶四钱(4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5g 淡豆豉四钱(5g 牛蒡子六钱(9g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9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臭。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懈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附方】银翘汤(《温病条辨》)银花五钱(15g 连翘三钱(9g)竹叶二钱(5g 生甘草一钱(3g)麦冬四钱(12g 细生地四钱(12g)。水煎服。功用:滋阴透表。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方解】银翘散能治疗各种风热之邪、温热志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因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而风寒之邪伤肌腠,所以风热之邪首犯肺,波及皮毛,但皮毛的见证不如肺的见证。以银翘散为例,可以有汗,可以无汗,可以恶寒,可以恶风。有汗不畅和无汗有区别,标志着毛窍是否闭塞,以及闭塞的程度,正因为这样,考虑在辛凉解表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辛温药。

本方突出了一个不同的概念,认为温热之邪都是一种天地之间的不正之气,有传染性,在治疗时同时考虑了芳香辟秽的问题,以辛凉解表清热为主,配合一点辛温药,加强辛凉解表的作用。用银花和连翘为主药,取其凉而能透,芳香辟秽,特别是银花。同时,这两个药都能解毒,有时说银花是清热解毒药,但是银花有芳香之气,可以透表祛邪,所以用银花,连翘。银翘是膈上之药,是气分药,清气分热,清而兼透,所以银花作用为清热解毒,作为疮家的圣药。和酒吃,用黄酒,可以透汗,不仅是黄酒的作用,银花本身也有。大剂银花,也可以有微汗,特别是配合大剂量黄芪用,这些都是用在外科,用这些可以证实银花本身也有透表的作用。正是因为它透表的作用不够,所以取其芳香辟秽来治疗温病的同时。再加上一些辛凉解表的薄荷、牛蒡子,而牛少子本身还可以解风热之毒,治疗咽痛、咽肿,所以这两个药帮助解除在表之邪,是臣药里第一组药。臣药的第二组药,就是荆芥和豆豉,这两个药是辛温的,通过辛温,在辛凉的同时开皮毛透邪。对于豆豉是性凉还是性温有争论,认为是制法不同,用麻黄水泡和用青蒿制就不同,但李时珍明确指出:“大豆性平,作豉则温。”制作中虽未用麻黄(详见《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但作成豆豉就发散药,一种上行的药,但是它不是一个解表的药,它是由里向外透的,单独用能治疗胸中郁热,而在这里,豆豉和这些药相配合,有辛凉解表的药,有清热解毒而芳香解表的药,既能芳香辟秽又能解表透邪,在这样的配合之下,特别是和荆芥配合,就可以发汗解表。所以银翘散是表热证,无论有汗无汗,绝不是正常的汗。正常的汗,持续周身都有汗,只能是两种情况,一个情况汗出而解,表解;另一个是阳明经证,气分证,汗出而热,不恶寒、汗出而恶风寒还发热,说明表还有邪。

肺有热,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舌苔薄白,也可以是薄黄的,脉浮数,这里还用了桔梗、竹叶、芦根、甘草。用竹叶和芦根有助于生津,有助于除烦,渴和烦都是因为热在里的问题,所以所治之证比桑菊饮所治之证较深,方后规定一天吃几服,多长时间再吃一次,而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本方是根据俞嘉言芳香逐秽的用法,根据李东垣清心凉膈的用法,结合起来组成了银翘散。

银翘汤和银翘散的区别:银翘汤是由于阳明温病用了下法以后,没有汗,脉仍浮,在温病中叫做邪还于表。泻后,里热已经去了,但是热还没有褪尽,里面的热邪要从表出,因为脉浮,说明腑气已通,邪要出来,已经到表,可是没透,原因是津伤气虚,所以加了一点养阴的药、清热透表的药。关于生地的问题,吴鞠通分得最细,他习惯用鲜生地、细生地、大生地。生地能清热凉血生津,可是相比较而言,鲜生地清热生津凉血,不滋阴,细生地清热的作用不如鲜生地强,兼有一点滋阴的作用,实际上细生地的作用,在滋阴方面不如大生地,在清热方面不如鲜生地。而大生地,滋阴凉血补血的作用较强。这里强调,是因为治疗外邪用滋腻的药容易留邪,特别是外感表证兼有湿邪时,更不宣用大生地,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鲜生地为宜。鲜生地一般是野生的,或者很小,生长时间短。这种情况,用来清热生津。大量驻血的热证,也可以打汁用。银花、连翘在这里还是有透表的作用,也可以说有发汗的作用,但作用很小,着重用它芳香辟秽,也就是加上了辛凉的清热解毒的作用,但是它也有透邪解表的作用,只不过作用差一些,所以要加薄荷,牛蒡子,还要用适当的荆芥、豆豉,帮助开皮毛,用桔梗宣肺气,作为芦根,纯粹是因为热伤了津液,有渴、有咽痛。之所以咳嗽,也是因为风热之邪在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5g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 甘草二两,炙(6g)石膏半斤,碎,绵裹(18g

【用法】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附方】

越婢汤(《金匮要略》)麻黄六两(9g)石膏半斤(18g)生姜三两(9g 甘草二两(5g 大枣十五枚(5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发汗利水。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方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在通称麻杏石甘汤,但仲景在方名的组合排列上有他的含义。虽为辛凉解表。实际上是清泄肺热,通过清泄肺热,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辛凉清肺平喘,就是通过清、通过泄,在清肺热的同时,用散肺邪的办法,使得肺邪向外透。而不是通过大便的泻。根据临床,症状有热,有喘,有咳,喘咳以后,因为肺热和气急得难受,甚至可出见到喘咳时鼻翼煽动,这都是主要的证,当然舌苔脉象也是主要证,还有汗的有无。但是,作为正常的方子,所谓正常,就是从它的配伍用量来看,是治有汗的,因此若为无汗要加以变化。麻黄是四两,石膏是半斤,用量大,为什么这么排列呢?肺热如何来治?首先要看肺热是哪里来的。从伤寒的肺热来说,肺热是外耶,它是风寒郁而化热,因为它所伤的还是风寒,但从现在临床来看,可以是风寒化热,也可以是风热、温热引起,既然是外来之邪,就要从外解,而且邪在肺,肺与皮毛相合,还是要通过肌表来透散。

散肺邪的君药。还是麻黄,麻黄是首位,正因为它咳逆气急,所以在用麻黄的时候,不能离开杏仁,既要宣肺散邪,又要降肺平喘,这两个君臣药是相须相使药,也可以说麻黄平喘离不开杏仁。可是麻黄和杏仁都是温药,如何使它能治疗肺热?不得不用大于麻黄的石膏,因为石膏辛甘大寒。首先它是阳明经药,是肺胃二经的药,而它着重是阳明经药,不是主要入肺经的药,所以按次序来说应该是胃经和肺经药,它是以清热为主。它的清热与其他药有所区别。因为除了甘味以外,还有辛味,所以说石膏清而能透,但是石膏只是清而兼透。如果配合得好,不影响散邪,所以在这里,石膏的位置在后面。从石膏的量来看,不算大大,麻黄四两,炙甘草二两,再加上这五十个杏仁,是寒温各半的。现在有两个误解。一个是肺炎就要消炎,用凉药,因此尽管知道麻杏石甘汤,但用大量的石膏,量过大了。对于这个证,就有了选择性,有的合适,而对于一些热不甚,或者是皮毛未开的,就不合适。再一个是,用于麻疹并发肺炎时,还是要开皮毛,汗不出疹不透,疹不透病不好,所以还要开皮毛,使汗出疹透自然热就清了。如果在这时过分地用石膏,就不行。我们可以根据热的情况、汗的有无,来调整石膏和麻黄的比例,这里石膏跟麻黄剂量是二比一,加上其他的剂量是一比一。如果是有汗而肺热盛,可以适当地加重一些石膏的用量;如果没有汗,麻黄的量考虑不要过小,同时可以考虑用桔梗配合起来,开肺气,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麻黄的用量而收到相同的效果。

有一个变化的方法,就是如果这个人的脾胃素来不好,或者是后天不足,特别是大便经常溏薄的人,出现了肺热咳喘时,虽适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石膏就得减量。如认为清泄肺热的力量不足,可以酌加炙桑白皮。若用来治疗麻疹,把麻黄减少了以后,除了用桔梗以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辛温解表发汗而不燥的药,例如荆芥,防风,或者少用一点苏叶,因为苏叶入血分,所以不能用多,这样对麻疹病人有好处。还有,石膏减少量,加用桑白皮,为的是原本脾胃不好,后天失阔,可是在热盛的时候,肺移热于大肠,也可以加入,尤其是麻疹的小孩常见。另外,不论治疗大叶性肺炎,还是小儿麻疹,鼻中有血,或咳吐痰中带血,可以适当加入凉血药止血,凉血而又散血的药最好,如赤芍、丹皮。

麻黄与石膏相配,有好几个方子,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甘石汤和越婢汤。越婢汤治的也是汗出而恶风,是治一身悉肿,无大热,但不喘,所以不用杏仁加了姜、枣而麻黄和石膏的用量之比也有所不同,麻黄加了二两,共六两,石膏还是半斤,甘草二两不变。生姜能行水,但与大枣相配,用意与桂枝汤同。几个方子可以联系起来理解。还有一个方子,越婢加术汤,实际上也是治水的。就是根据越蜱汤发汗治里水,又要发汗不太过,因为这个水不仅仅在表,里也有,与皮水、风水不同,汗出很多,但肿不消,小便不利,通过宣畅肺气,散水气,肺气宣畅,小便通利,水也就去了。加术就是要防止汗出过多,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来,麻黄本身是可以发汗的。越婢加半夏汤,原方不动,加半升半夏,就是治疗肺胀,肺中气逆而胀。由于肺胀满,气逆,可以知道,咳嗽,喘,胸满,眼也胀,目如脱状,说明里面的气上逆得厉害。加半夏降逆祛痰,着重是降逆。

下面两个方子是透疹的方子。现在重点强调麻疹治疗的要点以及这几个方子的区别。麻疹着重是透疹,但是要法意一点,一般的麻疹发热,热会稍微退低一点,热再上升,以后汗出,疹一透出热就退了,病也好了。这个情况和感冒症状一样,流眼泪,咳嗽,流鼻涕,发热。这个情况是最顺的,有时不吃药也可以好。这时要注意饮食,一不能吃多,二不能吃冷东西,肉食、粘食等不易消化的也不能吃。如果麻疹已见,但不畅,均匀分布不是很好,汗也不是始终保持着,就需治疗,根据症状的轻重,用不同的发汗解表的办法。可以采用溃形以为汗的办法,用温水洗一洗,洗了以后,把汗擦干,盖好被子,也可以用很简单的发汗的药,例如芫荽(香菜)或生姜糖水。或小量葱豉汤。如果不能解决,那就要用解表的汤药,开皮毛。可是开皮毛有辛温和辛凉两种,因为麻疹都发于冬春之季,乍暖还寒之时,既考虑列清热,但更要考虑开皮毛,所以采用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

(《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升麻(3g)干葛细锉(3g 芍药(6g 甘草锉,炙(3g),各等分

【用法】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

【方解】升麻葛根汤中升麻升阳解表,葛根开启肌腠,阳明主肌肉,加上芍药可以凉血解毒,理论上说得很好,但不常用,因为这些药容易升发太过。另外越是麻疹不得外透。里边的热郁越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一些清热的药,加一些辛凉的药,效果较好。必要的时候,加一些清淡而不滋腻的甘寒生津药,这样效果比较好。例如芦根、竹叶,甚至少用一些石膏,加甘草也是甘寒可以生津。相反,生地、知母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用。还有宣肺的药必须要用,但是不能多用,因为麻疹和天花,一个的特征是咳嗽;另一个的特征是呕吐,所以病有在肺、在胃的不同。如果用了过多宣肺的药,麻疹出得太密,那么恢复就相当慢,所以不要用过多的宣肺药,也不要用止咳的药,因为麻疹出了以后,热一退,咳嗽自然减轻了。注意,麻疹出来以后咳嗽的情况。跟治疗当中的用药有关。如果用清热的药不够准确,过了量,肺里的热邪没有完全进出去,进一步就变战了痧毒,留在肺里。容易继发一些其他的肺部疾病,这是麻疹治疗当中应该注意的情况。

升麻、葛根,宣毒发表。所谓宣毒,是通过发表来宣泄邪毒了表一解,皮毛一开,汗一出,麻疹一透,毒就出来了,所以这个方子偏重于辛开。

竹叶柳蒡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西河柳五钱(6g 荆芥穗一钱(4.5g)干葛一钱五分(4.5g 蝉蜕一钱(3g

薄荷叶一钱(3g)炒牛蒡一钱五分(4.5g)知母蜜炙,一钱(3g)玄参二钱(8g)甘草一钱(3g)麦冬去心,三钱(9g 淡竹叶三十片(1.5g)(甚者,加石膏,冬米一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

I方解】竹叶柳蒡汤偏重于辛凉,还有清热生津除烦的作用。但是要注意,西河挪,辛温而燥。发汗的力量强,还有{孚萍,发汗力量也强,对于小孩用药需要注意,可以用西河柳或浮蒋煎水,来渍形以为汗。这几年麻疹少了,但是有变异性麻疹和非典型的麻疹,比较严重,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在具体用的时候,要根据方子的特点和功用考虑,升麻葛根汤是在开始时用。麻疹开始耐,其他的症状不大明显。就像感冒。特别是发热、咳嗽,还可能见到疹子。如果见到疹子,而且其他症状比较明显,发热、咳嗽比较明显。还有烦躁,口渴,咽痛,说明里热盛。在加重解表宣肺的同时,用竹叶、知母、玄参清热除烦,有利于透疹。升麻葛根汤的宣毒发表和竹叶柳蒡汤又有轻重的不同,升麻葛根汤宣毒发表力量比较轻一些,恶寒比较明显,所以用药在透表发表时作用比较明显,其温药解表的力量比较强,清内热比较差。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6g)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原书无分量)

【服法】水二盅,姜二片,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5g),煎热服。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来微洪者。

【附方】

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柴胡一钱二分(6g 葛根一钱五分(9g)甘草五分(3g 赤芍药一钱(6g)黄芩一钱五分(6g 知母一钱(5g 生地二钱(9g 丹皮一钱五分(3g 贝母一钱(6g)。水煎服。心烦加淡竹叶十片。谵语加石膏三钱。功用:解肌清热。主治:春温夏热之病,其证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此方主之

【方解】柴葛解肌汤主要是治疗外感风寒证,在症状上,不同于一般按六经分证的太阳经证。本方证寒轻热重,头痛特别明显,表现在前额痛,连着眼眶痛,鼻干,说明阳明经有热,所以用葛根、柴胡作为主药,就是用来解除阳明经证,不要认为阳明经证就是白虎汤证。另外,在表证当中,阳明经证就是头痛,眼眶痛,鼻干,寒重时还有项背不舒,在这时用柴胡配合葛根,作为辛凉解表剂。实际上辛凉解表剂,不在于这两味药,因为这两味药能更好地解除阳明经的风寒。而且还配合羌活、白芷,羌活是太阳经的药,白芷是阳明经的药,所以治阳明经的风热、风寒都可以与辛温或辛凉药同用。本方用黄芩、芍药。按所治的证应用赤芍,它不同于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是生地和黄芩,而它用的是赤芍和黄苓,赤芍能凉血清热,可以说一清气分,一清血分。使羌、芷配合不至于辛温而燥。这两味药不仅是辛温。而且是芳香而燥、升散的药。所以用黄芩,芍药来佐制这两个药。另外加入桔梗、甘草,可以利咽喉,可以宣肺,能开肺气,有助于加强解表药的作用,所以有时咳嗽用桔梗,不咳嗽也用桔梗,就是这个道理。甘草除了和桔梗合起来利咽外,还有甘缓之意,就是发汗而不大汗。最重要的一点,用了小量石膏,但要注意舌苔脉象,究竟是表证风寒之脉,还是浮数有力的脉,舌苔是薄黄的,还是白的。

下边有一个同名方,与柴葛解肌汤就不同。把羌活、白芷、桔梗、石膏去掉,加了知母、生地、丹皮、贝母。从主治可以看出一个症状上的不同,不恶寒,但发热。是表证。但是不恶寒,是感受温热之邪所伤而发热,头痛。凡是表热证,用辛凉解表药,可以有汗。但汗是不正常的,这里加了清热滋阴药,是生津用。在这里有一个学派学说的问题。温热之邪固然容易伤阴,春温之邪多由伏邪为害,自内而发,更容易伤阴,所以在清热、保护津液方面,特别重视。在临床上多见薄白苔,如果见白腻苔,就是温邪兼夹其他邪,一个是夹湿,一个是素来多湿痰。或者是多食生冷。因此在加滋阴药物时,就要注意。宁可用生津甘淡的药。或者是苦寒的药加入里边。所以这两个方子的立意是不同的,一个是不恶寒,一个是寒轻,因此去羌活、白芷。还有石膏的问题,是个人的用法,虽然用法不同,但用量上抠得很紧,只能小量(一钱),而且不大常用。现在有误解,认为石膏清热还能解表发汗,但它究竟还是气分药,应引起重视。

 

葱豉桔梗汤

(《通俗伤寒论》)

【组成】

鲜葱白三枚到五枚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5g 焦山栀二钱至三钱(6g 淡豆豉二钱至五钱(9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g 青莲翘钱半至二钱(6g)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g 鲜淡竹叶三十片(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解表。清肺泄热。

【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琳浮散。

【方解】葱豉桔梗汤由葱豉汤和桔梗散合成。葱豉汤是葱白和豆豉。葱白,习惯上要用连须、带根,上段青的就不用了。因为葱白能通阳发汗,加上豆豉以后,出汗力量更强,是发汗解表的药,一般感受风寒的轻证用它来发汗解表,是属于辛温。可是,葱豉汤的辛温和桔梗散相配就变成辛凉解表。桔梗散,有薄荷、连翘、焦山栀、桔梗、甘草、竹叶,这个方子,如果把葱白去掉再加上几个药,就是银翘散了。和银翘散相比,它没有芳香辟秽的作用,清热解毒的作用也不重。所以在这里,作为风温初起来用。风温多发于春季,温病学派里有新感、伏气这两种争论,方剂学则是根据症状,内热重,则清热加重,恶寒发热无汗重,则解表发汗加重,辛凉的药可以发汗解表,但发汗的作用总不如辛温强。所以往往在辛凉药中要加入辛温解表药,互相配合。

葱豉桔梗汤还可以和银翘散、桑菊饮比较,银翘散不仅仅治风温,还治温热之耶,桑菊饮则仅治风温初起,重点在于清泄肺热止咳,因为是风热在肺,是新感,而不是伏邪。所以从中可以看出,用药重点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证不同,立法不同,选药处方也就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