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热剂书上的定义有些啰嗦,指用清热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的作用的方剂。有些地方还需要更准确一些,所以我略微改变一下。凡是用寒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作用,能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凉血也好,解毒也好,都是指血中之热,指热积的程度。过去有的叫清热泻火剂,所以清热泻火就包括了这个作用。温、热、火,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本质没有区别,都是阳邪,所以我们仍然叫清热剂。清热剂属于清法的范围,属于寒剂。但是清热剂不完全代表清法,比如,有的里热证用寒凉之剂治疗并不能起到清热作用,因为是人体的真阴亏了。“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反之。“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所以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所以清热剂不完全代表清法,只是清法的一部分。 理论指导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凡是温热之邪都用寒凉、清凉之药为主来治疗。清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余折之”,“火郁发之”。有余之火、有余之热,邪热、实热可以用苦寒直折的办法,苦以泻之,寒以清之。火郁急的时候,可以用苦味和辛味药“折之”、“发之”。具体的用法就更复杂一些。清热剂在临床上比较常用,越来越受重视。 因为病人对发热特别着急,总希望药下去热就退了。应该注意清热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中医治疗热证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和法,所以不能理解为清热剂是临床上主要的退热方剂。 下面谈谈清热剂在临床上如何用。邪在表就发汗,阳明里实就泻下。清热所治的也是里热盛,主要的也是邪实,因此也可以说是里热实证,但习惯上并不这样讲,主要是为了与泻下剂的里实证相区别。因为邪不在表,所以不能用解表剂来治疗,解表剂必然起到发汗的作用,本来里热就伤津耗液,再用发汗的药物就更容易伤津液,这样就会出现变证,甚至发生虚脱。现在临床上不是里热用了解表剂的多,而是表证误用清热剂的多。有一个例子,一个小孩,我校一名青年助教的女儿,不足3岁,冬天素来咳嗽痰多,即患有所谓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实际上包括在中医的感冒和咳喘证中,当时已经在小儿科用了西药发汗(阿鲁片,是阿司匹林和鲁米邪的合剂,这种药现在已经不用了,属镇静发汗药)。西药的发汗与中药不同,发汗力量大猛,一发而过,汗出津伤。还注射青霉素,一日两次,每次80万单位。中药方开的是石膏八钱、黄芩五钱、银花、连翘、大青叶等,半夜喘得更加厉害,来找我。当时药房又无人值班,就到学校药因里摘了鲜荆芥、苏叶各二钱,煎服后不久即咳出大量粘白痰,喘也平了,汗出热堪。可见古人“见热莫清热”并非一概否定“热者寒之”,而要辨清热从何来而后用药,同时还要根据热病的性质和具体部位,以及虚实的程度如何,注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即辨证时既要看到有余、有病的一面,又要看到不足、有病的一面。邪热在里肯定会伤阴液,动营血,耗阴津,伤元气,这时要根据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热而产生的症状,与以前所讲的寒下一样,要保存阴津,可以清气、凉血、止血;病热之后,大热伤气,又要适当补气养阴;特别是邪去热清以后,更要益气养阴,补血生津,以助康复。 清热剂主要治疗的还是外邪之热,内伤之热要用补益剂来治疗。所以后面附的治疗虚热的方剂也是治疗外邪为主,个别方剂如当归大黄汤是没法归入别的类别中了。但治疗外邪所致的热证也不全包括在内,特别是湿邪不在其中。六淫之邪中只有湿邪是有形的,其他都是无形的,所以湿邪重着难除。但许多东西都是相对的,湿与水相比,湿又是无形的,水是有形的,是微甚、程度的不同。治疗湿产生的热,以祛湿为主,放在祛湿剂中。祛暑剂原来也在清热剂中,但后来考虑到暑邪有自己的特点,暑是阴邪还是阳邪,在夏天有没有寒证?为了引起注意就将它们分开了。 如前所说清热剂主要是清外邪入里,但并不全都如此。譬如左金丸就不是清外邪,是清脏腑之热。这里所讲清里热,也有浅深之分。如温病学家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卫就是表,用解表剂来治疗),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温热病到了营分与血分的见证转变很快。相杂而见。另外还有一类就是清热解毒。此毒就是火热之毒,火热盛,蓄积成毒。还有清五脏六腑之热,另外还有养阴清热,只是分类的角度不同,主要理解其大概意思就行了。 使用注意:首先要确定是里热、是真热,即辨清楚证在里,确实是真热。第二,防止太过。凡是热证都应该用寒药、凉药来治疗,但寒凉太过,可以伤中而成中寒,伤了中焦阳气就成中寒证了,所以说“始为热中,继为寒中”。为什么?就是寒药太过。再就是苦寒药太过,因为苦寒的药是可以化燥的,苦寒药大多能清热燥湿,但过量就化燥伤阴助火。这两个次序要注意一下,首先是寒凉不要太过,以免由于中阳伤而产生寒中。其次就是苦寒使用太过就容易化燥,热不清反而更甚。在外邪所致的热中,虽然不多,但一定要注意。至于虚热就更不是苦寒所能够治疗的。热病以后一定要注意“食复”。由于吃东西不注意,正如《伤寒论·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中所讲的一样,就是因为“脾胃气尚弱”而吃多了,就食滞发热,需重新用消导的办法治疗。饮食中要特别注意肉类,它不是直接引起发热,而是往往引起病的复发,所以饮食注意要清谈。病后一定要逐渐地增加饮食,要清淡,再有一点,服药的时候由于邪热盛而产生呕吐格拒的情况,可以寒药热服,亦可加姜汁服,姜是热的,而且能够止呕,是反佐的办法。因为邪盛可以拒药,所以用反佐法。 清气分热首先谈清气分热,气分究竟指哪些地方?中医辨证方法有很多,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应抓住气分的特点,即六淫之邪没有进入营分,也没有在中焦成为热积,而又不在表,也没有逆传心包,这里纯粹是温热之邪或是寒邪入里化热。阳明气分之热,热是自内而出,特点就是发热而不恶寒,相反的,热高了甚至还恶热、喜欢凉。热从里出,而表无邪,皮毛是开的,所以热蒸汗出,有汗也是它的一个特点。由于热在里,必然消耗津液,所以口渴也是一个特点。津液伤了必然烦。所以气分热都有过四个字:热、汗、渴、烦。但要注意程度的不同,因此用药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这是没有与其他病情相联系时的情况。另外还要考虑到气分与卫、表相近,正好利用表无邪、皮毛正常地开合,可以更好地透邪,所以清的同时要兼透。要根据烦渴的情况来确定清热药的用量,以及是否需要加甘寒生津的药。这些都是清气分热时需要注意的情况。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碎(30g)知母六两(9g) 甘草二两,炙(3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即白虎汤加人参三两(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白虎汤证。但汗多而脉大少力,具有津气皆伤之证;以及暑病见有津气两伤,证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症。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知母六两(9g) 甘草二两,炙(3g) 石膏一斤(30g) 粳米二合(6g) 桂枝二两,去皮(5~9g) 共为粗末,每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汗出愈。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证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知母六两(9g) 甘草二两,炙(3g) 石膏一斤(30g) 苍术 粳米各三两(各9g)。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倒酌情增减)。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近来用治风湿热等病。 【方解】白虎汤有四大证: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但白虎汤不能单纯地看这四个特征,还要看舌苔,要看脉是否洪大有力,洪大到什么程度,舌苔的津液伤到什么程度,渴是否是真渴,是否想饮水,能够饮多少,这些都是衡量热和津液所伤程度的标志。 这里的用药是很特殊的,因为白虎汤治疗的气分热是大热,因此要用大寒的药。首先就考虑石膏,而且大量地用,石膏的特点是既大寒清热。又有辛甘之味,它本身主要入阳明经,兼入肺经,可以清而兼透。有些人夸张了石膏的作用,说可以清热发汗。其实石膏就是清热生津药,本身有一定的生津的作用,除了大寒清热作用以外,有透表作用,能透邪从表而出,没有发汗作用。它不是发汗药。是透泄邪热的药,在清热的同时,可以透邪外出。如果没有汗的热,如果石膏不配笈汗药,就不可能发出汗来。首先用石膏为君药,清阳明之热。由热产生的问题,首先津液伤。无形的是热在内消耗津液,有形的是热蒸汗出,汗出越多,津液就消耗越多。一个在里自已消耗;一个迫使津液外出而蒸蒸汗出。石膏清热有余而生津不足,所以配知母。知母是肺、胃、肾经的药,习惯是肺、肾,也入胃经,性味苦寒,本身滋润,因此来滋阴生津,而且是肺、肾同时治疗。它能清热滋阴,更好地生津,帮助石膏来治疗大热而津液伤。这里还考虑了胃气的问题,所以用了甘草和粳米来养胃气、补胃阴;同时甘草和石膏也能更好地甘寒生津。用粳米是取水谷之精以生胃津、养胃气,但必须是粳米。籼米就没用。糯米主要养肺,也不如粳米能够养胃。如果没有,可以用生怀山药代替。 此四药相合,只要确实是白虎汤证,本来还大热、还烦呢,服下以后就顿然而解,病人热退身凉,安然入睡。古人赞它药效快,有“覆杯而卧”的功效。可能有人对此怀疑,举一个特殊的例子,一位刚结婚不久的青年入病湿温,经治疗服药以后确实已经好了,但因食复、房劳复的问题,大夏天重新出现大热,就用的是白虎汤,吃了一剂药以后,放下药碗就呼呼大睡,一觉睡了36小时。因为前一阶段病人有过神昏。家属不放心、害怕,我说你回去观察一下,他睡得是不是正常,是不是清醒。听听他打呼噜怎么样?结果唤醒了他,醒后还挺清楚的,接着又睡,呼吸很均匀,你喊他他能听到,你掐他也知道,但还是要睡。因为大病,再加上好了以后又反复高热,高热以后人整个很疲乏,药物吃下以后,顿然热退了,当然就睡觉了。此时要注意关照他,到时你要将他喊醒了给他点米汤喝,然后再睡。 还有一个老大大,五十几岁。是种菜的菜农,也是湿温病,湿比较重,看了以后,用的是辛温芳香药来化湿、燥湿。 但体温始终不退,当时也是多少天不睡了,烦躁、热、难受。越到晚上越热,因为是湿温嘛。等到湿已化,口不粘,舌苔黄,大热不减,恰逢立秋。就用白虎汤加减,一剂药下去,睡醒以后非常舒服,热解神清。只是浑身没劲。因为大热以后没有热在内了,完全是一派虚象,经调治三日,即如常人。 临证运用的问题没有讲。方剂的学习着重要理解立法组方和前人的心得,然后才能变通地用、灵活地用,任何讲义不可能全部收载。无法写得面面俱到,因为临床变化是写不完的。而经常所能见到的,往往加减到最后都是一回事。所以说要熟读深思,心有所得,而后举一反三,才是智者。 白虎汤用了以后最容易伤人的地方,就是知道了四大主症,忘了其他症状。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例,如果不知道加人参,也能用,也可以见效,但见效以后必然产生其他的症状,所谓“始为热中,继为寒中”。白虎加人参汤的症状与白虎汤症状都相同,只是脉比较无力,可以见到恶风,或背微恶寒。 要注意,主要是恶风,绝不是全身恶寒,是背部微恶寒。背部实际就是常说的背心,在两个肩胛骨之间的地方。这个道理与《金匮要略·痰饮》中的“夫心下有留饮。其入背冷如手大”是一个道理。因背为阳之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懂得加人参就不行,一看四大症状都存在,也热,汗也不少出,表面看脉也很有力,这种情况就极容易误治,误了以后就伤人。 白虎汤的注意事项(实际是白虎加人参汤的注意事项):①此方立夏以后、立秋前乃可服,上了年纪的人亦不可与服之。立秋后不可服,正二三月春寒料峭,气温还偏低,也不可以服用,若误服以后就可见呕吐、下利、腹痛。②诸亡血虚家亦不可服,“得之则腹痛利者”。亡血虚家不是蓄血证、蓄血证,而是长期的蓄血证、长期气血虚,不是热证,而是虚寒。 如果服了就要腹痛下利,“但可温之当愈”,可以用温药来治疗。用过了量或者不当用而用了,就会使热中变为寒中。从这些话可以知道。石膏与知母相配是大寒的,作为治疗阳明经热是很有效的。如果没有大热或季节不符,用了以后极容易伤了脾胃之阳,而产生呕吐、下利、腹痛等中焦脾胃虚寒证。所以特地引用《伤寒论》的原文,以提醒大家加强对这个方剂的注意。在使用时要注意,白虎汤没有讲吃多少次,是顿服,而白虎加人参汤却是分三服。我们切不能在临床上见这个情况就大量地用,现在当然不会用一斤石膏了,也不要按一斤来折算,总之不要墨守成规用这么大的量。 大青龙汤、越婢汤和麻杏石甘汤等方中都有石膏,但其用量区别很大,有鸡子大、二两、四两、半斤乃至白虎汤用一斤。所以学习方剂,不仅要学习配伍意义,还要掌握用量比例关系。习惯常讲量变能够导致质变,但实际应用中常常忽略。 有些方剂一定要遵循用量,一些临床讲义中有些方剂有药没有量,要注意方剂中组成各药间的配伍关系,考虑如何酌定用量。如果方中有用量,也只有知道方剂原来的量,才能解释原来的意思,否则量一变,配伍意义就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剂的分析必须要联系到用量,用量一定要尽量讲清楚。这些情况临珠上经常碰到,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白虎汤加桂枝。是治疗疟疾的。很少用,因为温疟无寒但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治疗风湿热病也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汤,见白虎汤证而伴骨节烦痛,这时才加桂枝,而且桂枝服用的量要注意,用的是散剂,分次服用。白虎加苍术汤是治疗湿温病而湿不如热重,也就是湿轻热重。如果是纯粹的厚白腻苔,就要注意是否用知母,因为知母能够滋阴,滋肺、肾之阴,湿邪粘腻未化而用滋阴,就将湿邪滞留在内了。这两个方剂主要是学习它遣药组方的配伍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死记。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二把(15g) 石膏一斤(30g) 半夏半升,洗(9g) 麦门冬一升,去心(15g) 人参三两(5g) 甘草二两(3g),炙 粳米半升(15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 【方解】竹叶石膏汤证的热是余热末清,没有白虎汤证重,但阴伤、气伤比较重,主要的症状除了白虎证,还有气逆欲呕。其他的症状都比白虎汤证轻了,热也退一些了,汗也少一些了,但烦渴不减。是津液伤了,所以口渴和心烦更甚了。 烦是因为阴虚津伤。呕不仅是阴伤,还有气虚。胃气虚不得下降而上逆,胃气以降为顺,欲呕就是胃气逆。舌质以红为主,而不讲舌苔是什么颜色,只讲苔少,这说明胃气胃阴都伤。所以这个方剂不一定是吃了白虎汤以后余邪来尽,临床上可以一开始就见到这些症状,因为人虚,热并不甚,但素体虚,特别是夏天,受了暑热的时候就容易见到这些症状。注意。是暑热而不是暑湿,就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如果呕可以用竹叶石膏汤。这里二者的医别,就是白虎汤去掉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去了知母用了麦冬,为什么?刚才还讲阴伤更甚,可以用滋润的药。强调知母的作用,配合石膏,就是从滋阴生津这方面来说的。凡是大热所伤,气阴两伤,胃气上逆而见呕,忌苦寒。因为营寒伤胃,所以不用知母而用了麦冬。虽然滋阴相同。清热力量不大,但麦冬是以甘为主,苦味不大,更直接作用于阳明胃经,对养胃阴更好。麦冬也是肺、胃、肾经药,知母是肺、肾、胃经药。知母与黄柏配伍救肺、肾之阴,降火滋阴。而麦冬是甘味为主,不仅滋阴,还兼有养胃气的作用。因为有呕,要平逆气就用半夏来降逆和胃止呕。阴已经伤了,气也虚了,还有热,特别是有热阴伤的情况下,因半夏是辛燥之品,所以此时要用它和胃降逆,就特别要用滋阴的药。所以半夏与麦冬相配,还要注意用量的问题。麦冬从用量来看是半夏的一倍,半升半夏配一升麦冬。如何掌握麦冬与半夏配伍用量。就根据当时的情况。从这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出竹叶石膏汤的情况,主要用的是半夏的一倍量,即半夏和麦冬之比是1:2。有呕,用半夏来止呕,又因为半夏有燥性,而且由于证本身就是阴虚津伤,所以必须用麦冬,而且用量大。另外用了竹叶清心除烦,来透泄胸中邪热。 清气分热的两个方剂有轻重之分,但所治证的共同点是气分大热,津气两伤,所以用白虎或竹叶石膏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介于两者之间,从白虎到白虎加人参、到竹叶石膏汤是由实到虚,也就是白虎主要是清热,照顾了生津;白虎加人参汤不仅是加重了生津作用。而且注意到益气;竹叶石膏汤不仅考虑到津液的问题,还考虑到气的问题,津气更伤,里有热,气逆欲吐。所以从这三个方剂中,可以学到如何根据病情的不同程度来组方,而不是学习死方剂。白虎汤加桂枝和加苍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加减配伍方法来学习。
清营凉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才不至于邪陷入血。入血就会动血,是邪热迫血妄行,同时邪热在血分还合消耗阴血,就要凉血、散血。散血与透热转气意义相博,散血是散血中之热,用凉血就要考虑防止留瘀,凉而兼散,才能凉血止血而不留瘀。这是从营血治法的特点来谈。至于这二者的症状,在热病当中,这两个证变化最快,主要的是身热深了一层,里热甚,但不像白虎汤证的表面大热、大汗、大渴;热又深了一层,表面看烦躁还没有那么厉害,但症状已深入血分,涉及到神明,可以见到谵语或斑疹隐隐,但营分证的谵语不甚。时明时昧。有时神志是清楚的,明白的,有时又是昏昧的,不清楚的。到了血分,这两个症状就加重,斑疹也明显。因为热迫血妄行,热在血分蓄积为毒,就出现了斑。到了血分就可以见到吐血、便血、尿血。由于热已入血分,扰及了心神,此时强调透热、散血,不使邪热内传心包,不使邪热深伏阴分。以后讲的青蒿鳖甲汤证,邪热深伏阴分,就是因治疗不当而来。中医治疗外感病,时刻强调透邪,透邪不一定用解表药,中医治病往往不把它逼死,而是网开一面,不是四面围死,而是给邪卧出路,这样有利于祛除病邪,人不受伤。这里面体现的非常突出,如果往里面一陷,就把邪给关到里面了,营分的热清过了头,没地方去,反而进入血分了。进入了血分,如果没有很好地注意,一是造成瘀血。二是邪伏在里,不容易透出,很难清,出现神昏或者余邡发热,反复发作,这些等谈到青蒿鳖甲汤时再讲。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 犀角三钱(2g) 生地黄五钱(15g) 元参三钱(9g) 竹叶心一钱(3g) 麦冬二钱(9g)丹参二钱(6g) 黄连一钱五分(5g) 银花三钱(9g) 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主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方解】清营汤,口渴或不渴,口渴是在前的,营分还是应该渴,但营分的渴不如气分证特别是白虎汤证的渴严重,这是因为热已经深入了一步,既然深入营分就能够蒸腾营气,“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主要是说营气载着津藏,它不仅仅是血。热入营分。蒸腾营气上行口舌,这个营就有津液在内,这个津液可以使口渴减轻,但这里的减轻并不是好事,而是动用了里面的津液来解除口渴,好比用库存来填补亏空,所以对人体本身的阴液来说是更有伤耗,其伤人不此白虎证轻,在热病的诊断中,有些人将这个弄错了,认为营分证反不渴,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口渴,但不如白虎汤明显,白虎溺是大渴引饮。所谓的大渴引饮,就是他拿到水以后必然是大口大口地喝光,越凉越痛快;你再给水,他还是要喝光,因为大汗出,消耗津液,需要饮水自救来补偿津液大伤。另外要注意舌苔的问题。营分证与血分证都是舌红,深红色,舌绛。颜色越深,说明热越往里深入,舌色就更红。舌苔是很少的,甚至是没有苔,舌干。脉数而有力,这是相比较而言,白虎汤证的脉是大有力,这里是比较有力,所以要用清营汤来治,虽然有些药现在没有,但我们还照着原方讲清其组亦配伍。 犀角有一个特点,能入血分,清热解毒。真正的独角犀的犀角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能入血凉血而散血,透热解毒。叶天士认为透热转气的药就是犀角、玄参、羚羊角。从这里可以知道,这些药是特别的清热解毒药,这里的毒是火热之毒。这些药可贵之处在于还兼有透的作用。这里还是以犀角和黄连作为主药,黄连入心,心主血脉,二者作为君药来清营解毒,此时用黄连与犀角相配有护心之用。前面讲心下痞时讲过黄连,换句话说,在气分时体用它就与黄连无关;到了营分、血分,黄连就与心有关,清它的热就可以保护心,使邪不至于入心包,但用量不能大,苦寒太过则伤心气,所以在这里不能把它当作第一位的药,而是用犀角,这是因犀角的特点所决定的,而黄连没有这个特点。它只是苦寒泻火,而且用量大了就会伤心气。另外配三个药作为臣药,即生地、麦冬、玄参。这三个药即增液汤。在热病中,这三个药作为清热养阴药经常用到,但要注意用量,增液汤中三个药的量都很大。此处生地五钱,麦冬、玄参各三钱,这就因为用的目的不同而有差别。在这里体不清热,单纯滋阴没有用。也就是说,火不去,单纯加水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消耗掉。必须在清热的同时,加用它们来滋阴清热,帮助君药更好地除邪热。恢复因邪热所伤的阴和津。 这里的佐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佐药中,我们认为银花和莲翘一方面清营分之热,另一方面有助于透热转气。我们知道。在银翘散中就提到这两个药是清热解毒药,也可以透表,有辛散作用,不仅仅足清营分之热,而且还可以将营分之热透出气分而解。这里有一个药要先提一下,即玄参。叶天士提到的透热转气就是玄参,玄参有滋阴清热解毒的作用,但玄参的滋阴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本身滋阴呢,还是怎么回事?玄参实际上是启肾水以上行,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用它治疗阴虚嗓子痛。用桔梗、玄参、麦冬,一方面用麦冬补肺、肾之阴。一方面用玄参引肾阴上行。正因为玄参有上行之用,所以也可以透热转气。但实际用在临床上时,其透热转气的作用不如银花、连翘;讲义上将银花、连翘和黄连、竹叶都一块解释,说他们清热解毒以透邪热,使入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究竟是哪个透的就弄不清楚了。竹叶是清气分之热的药,竹叶石膏汤已谈到这个问题了。竹叶能清热除烦,清气分之热,还兼有生津透邪的作用。但作用很弱。竹叶与芦根比,它的作用大大不如芦根。芦根可以清热生律,解渴除烦,但芦根不能透,而竹叶有透热作用,只是这个力量是很弱的。这一点与讲义上讲的有些不同。主要就是从这点来考虑的,就是透热转气,从气而出。这样一方面从里清,一方面往外引,这样邪就不容易入里,就不容易入血分,邪就不容易入心包。在此还同时用了丹参和竹叶。这二味药都是用来清心的,以帮助犀角和黄连清心除热。丹参还能凉血而活血。对丹参也容易造成一个误解,《妇人大全良方》中讲它。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好像丹参就能够代替四物汤了。丹参是能够清心,活血凉血有余,但没有补血作用。四物汤以后还要讲,在补血的同时,还有和血的作用。不要误解丹参的作用,将丹参和四物当成一回事。还有一句话要注意,如果见舌苔白滑的不能用,本证中应该是舌绛而干、少苔,大多是无苔。临床上应用时,无论舌象怎样紫绛,见了白滑苔、白腻苔就不能用,那就是有湿邪、痰浊。主要是黄连不能用,生地、玄参、麦冬也不能用。如果用了以后,不就将湿邪腻在里面了吗?清热滋阴就正好将湿邪腻住了,所以不能用。这个方剂经常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同用,就是根据病人窍闭的情况、热的情况,以及是否动风的情况、二便的情况来加以区别应用。临床上到了这样程度,这个方剂往往是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并用的,用汤药送丸药, 清宫汤(《温病条辨》) 【组成】元参心三钱(9g) 莲子心五分(2g) 竹叶卷心二钱(6g) 连翘心二钱(6g)犀角尖二钱,磨冲(2~5g) 连心麦冬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误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证见发热,神昏谵语等。 【方解】清宫汤特点是吴鞠通先生认为诸心入心。所以清营汤也有竹叶心。清宫汤用莲子心、麦冬心、玄参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玄参心是什么东西?玄参有心吗?实际上药用部分是玄参的根。过去有人认为,凡是物的心皆可入心,所谓的清宫实际清的是心包。心为君主之官,心包是心的外围,宫城也,侧重在清心,但这时不单是“清宫”,还要开窍。 这里主要讲一讲犀角的问题,现在犀角买不到,怎么办?即使买到也不是独角犀的角。现在犀牛属于稀有动物,是受保护的动物。用什么代替呢?一是玳瑁。玳瑁可不是海龟,至宝丹中两个药都用了。玳瑁是高背,背甲不是整块的;海龟的甲是整的,鳖甲也不是整的,可以用大量的玳瑁来代替。不过现在玳瑁也少了。另外就是用水牛角代,水牛角的力量更小了。 难就难在既要用它入血清热,又要用它清而兼透,往往用一个药来代替不大满意。用什么呢,用玳瑁也好,水牛角也好,甚至可以用大青叶少配点升麻,比如用了五钱甚至一两大青叶,而升麻只是几分,很少,十分之一,不超过这个量。这种使用的经验,是因以前虽然有犀角。但穷人也用不起,就变通来用。羚羊角过去都是用大量的石决明加鲜石斛来代替。为什么强调是鲜石斛呢,鲜石斛以茎圆而外有铁色薄皮的为上品,有清热滋阴之功,还有一种扁的叫金钗石斛,药效次之。这些是在临床上摸索出来的用法,供大家参考,并希望有新的更好地来代替这些珍贵的药材。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一两(1.5~3g) 生地黄八两(30g) 芍药三两(12g) 牡丹皮二两(9g) 【用法】上药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①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②蓄血留瘀。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自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等。③热扰心营。昏狂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 【方解】犀角地黄畅是清热凉血方,主要治疗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因为,热已经深入到血分。血归心所主,血分有热,扰乱了神明就神昏谵语,迫血妄行就造成各种出血,包括发斑。到了这个时候,神昏谵语是很明显的,斑也很明显,不像营分证时有谵语,斑疹隐隐。斑疹隐隐是要出还没有出,这些问题要注意。用速四个药来治疗,主要的作用是凉血清热、止血防瘀。犀角已经讲过了,生地也已经讲清楚了。芍药一般用的是赤芍,赤芍可以凉血散血。丹皮也是这样,它泻血中之伏火,所以入血分泻火清热,同时又能散瘀血,丹皮也是一个活血药。所以既清热,又凉血,还能活血,就可以热清、血止而不留瘀,凉血而不留邪。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一下,在这里犀角地黄汤有三个主治证,其中第二个主治证是蓄血留瘀,善忘如狂。善忘如狂者,应加大大黄、黄芩的用量。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就是瘀血和邪热停留在下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促使瘀血出来得越快,邪热就去得越快。而且这个瘀血是无法化开的,已经成为败血了,必须将它行出来。所以这里加大黄、黄芩最好,单纯用犀角地黄汤作用不够。理解了这个问题,将来理解桃核承气汤就更容易了。蓄血在下焦,这个瘀血非去不可,就像承气汤治疗热积里实一样,无形之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成实,只有去其实。无形之热自然跟着一块去了。蓄血就是热与血相结,只有去了瘀血,才能治愈。根据这个情况,更需要考虑到了神昏时加开窍的药,出血时加各种引经药。 犀角地黄汤证可以因为是热病引起。也可以是素来喜欢饮酒的,或者是酒醉而起的,或者大怒而起的也可以用。可以适当地加龙胆草、黄芩,心烦可以加黄连、山栀子。其他的止血的药都可以用,甚至用在急救的时候。这不单是指治疗热在血分,热迫血妄行,还有如果喝醉了酒,或是大怒引起的吐血不止,急于止血时,除用本方外,还可用多种方法如生地黄捣汁服用,鲜茅根捣汁很好,鲜藕计、童便也很好。上述药物都可以用鲜药捣汁服用,鲜的、凉血的药捣汁都可以用。也可用大量大青叶,少加一点升麻,如果不是温热病就可以不加升麻,因为刚才讲的给邪以出路是指外邪,自外而入的邪气还希望自外而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只有凉血散血。散血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防瘀,一个是散热。如果不是外邪就用大青叶或青黛,不需要加升麻。刚才说的代用犀角的药有玳瑁、水牛角、大青叶加十分之一升麻(不超过一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