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艺术”遇见“科技丨触摸美国艺术八十载,用心聆听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zdjphoto 2018-09-29

跨越八十载的美国艺术,讲述了一段动荡时代的美国艺术故事。在这八十年里,美国经历了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以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而在完成一个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历史转变的同时,美国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上海博物馆了,记得上次是来看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当我来到展馆时候看到一张大大海报,一只牛头和一朵白玫瑰让我的好奇心就开始萌发啦。

刚到上海博物馆已经是下午3点半了,似乎这个艺术展开幕式还没开始,还没法正式进去参观,但我来到电子互动墙面前,听朋友说可以在这个互动屏上先睹为快,上次我来的时候没来得及看这个互动屏,所以我就信誓旦旦的来到互动墙面前开始用手指点击起来,现场也有和我一样通过这个互动墙先睹为快的参观者们,说实话的确非常吸引人!


听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展览集中展示了美国最著名艺术家们的一批经典作品,展品均选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以及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重要收藏;


当时我一边在点击互动墙上的艺术作品一边还有馆内工作人员很有耐心的帮我介绍如何操作互动墙,让我从这面墙上更直观的了解到每一张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当然我也就点了2-3张作品看了其中一些内容,突然馆内一楼中央主舞台传来主持人的开场白,人也开始多起来了,我快速移步到主舞台发现原来这次艺术展开幕式已经正式开始了;

开幕式



我找了一个正对主舞台的位置站着开始观赏这次展览的开幕式,开幕式现场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的领导一一发言,现场观摩开幕式的观众也是非常多,把整个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中央围了一圈,此时其实我还沉浸在互动墙上的那些艺术作品里,只是没看几张作品就去观摩开幕式了;


开幕式结束后我跟着现场其他观众来到博物馆2楼排队入场,来到二楼映入我眼帘的两幅不同角度的艺术作品,作为入场前视觉效果呈现,从颜色上就很有美国芝加哥的气息,仿佛我穿越回到了十九世纪的美国;

进入展厅后一面艺术墙体吸引了我的眼球,应该是此次展出的众多艺术家的中英文名字,大大小小,凹凸造型,冲击着我的视野,虽然我基本对他们都不太熟悉;

在进入此次展厅后我观摩了每一个主题的展览,从“南北战争之后”“现代西部”“东方元素”“世界主义”“都市生活”“激进派的探索”“美国景象”“自画像”到“新的探索”共9个版块,让我既能以宽阔的视野博览美国艺术的成就,又能以聚焦的目光洞彻美国艺术的特性。

当夜晚的雾气如棉纱般诗意地笼着河岸,陈旧的房屋隐没在昏暗的天色里... ....

——1885年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的“十点钟讲座”


让我惊奇的发现只有这面墙是单独写了某一个艺术家的名言,搜索了下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的简介,他是美国画家、刻画家,父亲是美国工程师,全家曾经住过圣彼得堡。惠斯勒曾在读于西点军校,之后选择做画家。深受日本绘画影响。代表作有:灰与黑的协奏曲、画家母亲肖像、白衣少女(系列)、瓷器公主。


下面我就分享下我在参观的时候较为感兴趣的几幅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吧,相信你也会为之触动吧!

乔治亚·欧姬芙(1887—1986年)牛头骨与白玫瑰

1931年,布面油画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藏品,乔治亚·欧姬芙捐赠,1947.712

©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爱德华·霍普(1882—1967年)  夜游者

1942年,布面油画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藏品协会之友,1942.51


米尔顿·爱弗里(1885-1965年)青春期

1947年,布面油画、石墨

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丹尼尔·J·泰拉藏品,1992.3


其实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非常令人惊艳的,从它们背后的故事能使你对当时美国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今天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此次展览让我感受了美国艺术八十载的魅力,同时也让我对博物馆数字时代展陈方式有了新的认知。

听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方负责人表示,现在起到年末,《夜游者》外借上博,去芝加哥的观众看不到了这件人气作品,会有遗憾。“所以作品来到上海仅此一站,没有去其他地方巡展的打算了。”所以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上博看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