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也》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

 昵称59040589 2018-09-29
--<2015.05.14>--《雍也》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主 持: 徐治道晨读时间: 7:00—7:30分领读老师: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王大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副研究员晨读内容: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任大援: 今天是2015年5月14日,农历是三月二十六。我今天先给大家朗读一遍今天的内容。翻译为现代汉语是:子华被派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有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这段中的子华,是孔子的学生,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42岁。从文意上看,是孔子派他出使齐国,因为子华家境不错,所以孔子大概没有给他接济补助的意思。但是冉有很热心,替他向孔子要些粮食补助,孔子一开始说是给一釜,即当时的六斗四升,冉有再要,孔子又给追加了二斗四升,但实际上,冉有给了五秉即八十斛。这一段通过一个事例,孔子讲了处理问题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周济而不继富。在这一段中,涉及到古代的粮食计量单位,如釜、庾、秉,这些计量单位都小于后来的计量单位。下面请大家学习和讨论。王大惟: 君子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一般的说法,粟是指未去壳的穀粒,去了穀就叫做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唤作粟的。乘肥马——不能解释为乘肥马,因为孔子时穿着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是不便于骑马的。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学习少数民族的骑着马射箭,以便利于作战。“乘”这个动词里包含着动作的对象——车,故此是“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这里的“肥”不是胖乎乎的,而是“盛壮”。细节:公西华只称子华,而冉有则称冉子,其中的差别很大啊。或说:此章乃冉求门人所记,故称冉子。然此章连记两事,因记冉子之与粟,而并记原思之辞禄,以形见冉子之失,不应是冉求门人所记。《论语》何以独于此四人称子,未能得确解,但当存疑。任大援: 中国古代,都是以粮食作为薪酬,例如汉代的郡守,薪水是二千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五十年代初。王大惟: 冉有可能和公西华私交好,故此为其母请粟(要差旅补助)崔茂新: 冉有称子,还有冉子退朝一章,应该说是论语中有子、曾子之外,称子最多的孔门弟子。但从这两章的特殊语境言之,似乎都因为冉有所处地位或所执掌之事比较重要而称子的。王大惟: 钱穆新解,评论这一章和下面原思一章(合为一章)说:本章孔子当冉有之请,不直言拒绝,当原思之辞,亦未则其不当。虽于授与之间,斟酌尽善而极严;而其教导弟子,宏裕宽大,而崇奖廉隅之义,亦略可见。学者从此等处深参之,可知古人之所谓义,非不计财利,亦非不近人情。冉有还是相对年长一些吧,估计经常张罗事。“非不计财利,亦菲不近人情”,这个评论我感觉挺准确。录音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说的 “人之道”,是讲的现实不合乎天道,不是认为应当如此。这一点上,老子和孔子的想法似乎近似。《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任大援: 今天这段可以和5·22对读: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王大惟: 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崔茂新: 君子周急不继富:慈善事业,周急也;官商勾结,继富加贵也,皆人欲之私而悖离天道也。王大惟: 对照一下,搞学问公益,也是周急不继富。董奎龙: 冉子两次为子华请示增加补助,而实际冉子却擅自多给了那么多,这不是违背夫子提倡的忠信之伦常了吗?这里应该批评呀?请老师破迷开悟。任大援: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鲁国的季康子(季孙氏)继位,他召请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后来,到在鲁哀公十一年的时候,孔子才回到了鲁国。崔圣: 夫子把握的这种“分寸”,也是当时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人情准则。现在仍然适用。赵怀策: 同问,冉有为公孙华之母请粟,为什么没听孔子的话呢?崔茂新: 资源只有用时,才显示出资源的价值。从成长的角度说,人所需要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任大援: 这章从文意看,冉有是比较有实权的。但是,五秉是八十斛,也就是八十石,即八百斗,数字差的这么多! 孔子回到鲁国,已经是晚年,他的主要工作是著述,不大直接管事。崔茂新: 这里涉及到冉有的一个老毛病:继富不周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任大援: 冉有回鲁国,是在鲁国掌权的季康子请回的,所以他是用季氏的粮食还是孔子的粮食?我也不清楚。冉有在鲁国是有实权的。这个没有史料记载,我觉得孔子自己是没有这么多粮食的。而且数字差别太大,五秉是800斗啊。汉代的太守的年薪是2000石。崔茂新: 从这里可以看出,夫子对冉求的批评是冉求错有应得的。赵怀策: 个人觉得冉有只是征求下孔子的意见。宋高峰: 如果不是孔子的、那么为何议了再议呢?给个参考就可以了、但是冉有请求增加了一次,这点我想应该注意,一点浅见。任大援: 从文意看,冉有是比较敢做主的。对孔子只是征求意见而已。参看5·22章,孔子说弟子“况简”,就是中心有主意而实际上做事不大周全的意思。徐治道: 对孔子应该只是征求意见,并且他希望孔子的意见也是多给些,所以才两次征求意见。任大援: 孔子两次说的加起来是8斗8升,冉有实际上给了800斗。数字差那么大,我也有点疑惑。崔茂新: 周急不继富,以天道正人心,仁也。蓝儿:个人觉得冉有只是征求下孔子的意见宋高峰:如果不是孔子的、那么为何议了再益呢?给个参考就可以了、但是冉有请求增加了一次、这点我想应该注意、一点浅见、[抱拳]李国鹏: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由此章可见,冉子为子华之母请粟,乃为请教、请示。是为弟子之礼也。任大援:从文意看,冉有是比较敢做主的。对孔子只是征求意见而已。参看5.22章,孔子说弟子“况简”,就是中心有主意而实际上作事不大周全的意思。董奎龙:谢谢各位师长,这个环节对我们这些传统文化的文盲,正确理解经典很重要,所以老师们要不厌其烦奥![抱拳][抱拳]宋高峰:看了一个这样的解释、冉有是孔子的管家、冉有多批了粮食、孔子是站在教育家的角度评论这件事、而不是站在家主的角度、853750668:是,对孔子应该只是征求意见,并且他希望孔子的意见也是多给些,所以才两次征求意见董奎龙:@李国鹏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由此章可见,冉子为子华之母请粟,乃为请教、请示。是为弟子之礼也。任大援:孔子两次说的加起来是8斗8升,冉有实际上给了800斗。数字差那么大。我也有点疑惑。董奎龙:@任大援狂简 只是征求意见。 从文意看,冉有是比较敢做主的。崔茂新:君子周急不繼續富。告訴我們,仁德之性,當遵行天道,損有餘而益不足,財貨以盡其用,而使“天地變化草木蕃”也。853750668:是的,数字相差太大王大维:公西华出使,是外交工作,补贴自然是国家给,怎么会孔子自己掏腰包?任大援:不排除记载有误。有待于考古发现别的版本。这只是猜测而已。宋高峰:@任大援是啊、这点最奇怪、是不是古人也用了夸张手法写文章?王大维:冉有作官了,师兄弟的事情还是习惯跟老师商量请教853750668: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孔子能这样说,可见冉有给的数量不少。董奎龙:@徐治道是的,数字相差太大@任大援不排除记载有误。有待于考古发现别的版本。这只是猜测而已。@王大惟冉有作官了,师兄弟的事情还是习惯跟老师商量请教崔茂新_:周急不繼富,以天道正人心,仁也。鍾洵琰:臆测:会不会是快过年了,公西华不在家,冉有代为问候,于是乎请示老师,老师建议给的只是礼貌上的问候。而冉有或许认为,只有多给,才配得上公西华的职位。董奎龙:@崔茂新周急不繼富,以天道正人心,仁也。现实当中却如此啊!济人一碗成恩人,送人一斗变仇人的例子比比皆是。宋高峰:冉有的考虑是不是觉得公西赤是我师兄弟、我得使劲照顾下、所以从国库里批了大量的粮食给他、孔子觉得不应该看关系远近、而应该看急不急!原则问题李国鹏:冉子请示夫子,乃弟子之礼。夫子酌情为定粟之量,冉子未从,为同门多付俸资,私情也,夫子晓之周急不继富之义也。尊从师之道义所教,是为真礼敬也,非是请示即为礼也!宋高峰:冉有请粟、应未解孔子之意、不知孔子周急不继富的原则、冉有心里不同意、只是表示了一下(请益)、看孔子只是多说了一点、看出再提这事孔子也不会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就不说了、后来孔子直接点明了这个原则、这里我感觉和礼关系不是很大、一点浅见@李国鹏鍾洵琰:《圣经》里讲:你有的还要给你,你没有的连原有的都要拿走。多么残酷。相比之下,中国的“仁”更为可贵。董奎龙:@李国鹏冉子请示夫子,乃弟子之礼。夫子酌情为定粟之量,冉子未从,为同门多付俸资,私情也,夫子晓之周急不继富之义也。尊从师之道义所教,是为真礼敬也,非是请示即为礼也!宋高峰:@鍾洵琰额~、这两句最好不要放在一起比较、李国鹏:@宋高峰阁下言之有理。然以冉子多艺机敏之人,不会不知夫子之说与之釜、庾中有度也!闻道义不行,而以权殉私情,仅当面请教,心存私念,是“仪”而非“礼”也!853750668:这里有个问题,“君子周急不继富”是仁也,冉有不听夫子意见而以八百斗继富的这种做法是不仁吗?李国鹏:@徐治道浅见奉答:“君子周急不继富”,乃仁于内发以义于外也。八百斗济富于同门,乃不义即非仁德之由也。文玲:冉有碍于情分,夫子点明他实质是君子周急不继富,层次不同啊。853750668:@李国鹏如若这种做法果真不仁,为何在本章中却又尊称为“冉子”?李国鹏:仁者,夫子从心所欲而居仁安仁不失也。颜子可三月不违矣,其余者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冉子为孔门十哲,登堂也,未入室也!非由一事而否定其无仁,乃未达也!文玲:我感觉,这件事是冉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而非他心不正,直接推断“不仁”有些严重了,夫子也只是在最后点明他而已。海豚:冉有认为公西家里富有,是他私有的,而其出差是公事,按公司规定给,是没有问题的。夫子给少必有其理由,后说一下,只为解释和讨论素面:不知道那时候公差有无补助标准,否则都按贫富或关系好坏补给也不合理吧?[微笑]所以我觉得这是冉有自己额外补给子华的吧?私交好[疑问]文玲:夫子的时代物质匮乏,夫子的考虑应有时代背景。馬震宇:救急不救穷一秉 十六斛一斛 十斗粟 小米百万庄:这章反映出孔子与其弟子在“仁政”思想方面的不同境界。我们可以合理猜想:孔子的弟子替孔子出使,当时应该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即到什么地方应该补贴多少粮食。但又不是特别明确,所以,冉子会再征求一下孔子的意见。当冉子发现孔子的思路与他不一致时,冉子选择了੎ 1;从制度或者说惯例,没有去做因人而异的变通。孔子尽管没有阻止这样的行为,但还是把道理讲清楚了。按照后面孔子对冉求的批评:季氏已经富可敌国了,冉求还在替他征税。骂他:非我徒也。冉子是照章办事的可能性大,也不能说为虎作伥。只能说,弟子与老师之间的境界有距 163;。853750668:@毛增余感觉这种猜想比较合乎情理馬震宇:如何合理 合理的依据853750668: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馬震宇:替孔子出使?如果有官方补贴是向孔子请示吗?853750668:@馬震宇@毛增余的猜想可以合理解释冉有为什么要请示,也可以合理解释他为什么没听指示却给了那么多853750668:论语中很多对话肯定有特定情景,没有记载,也缺乏印证史料刘京华:求解:为什么是替孔子出访齐国呢?就因为冉有提出给他粟?馬震宇:问题出现了 为合理而猜想 为证实猜想而讨论 越来越远。853750668:所以可以进行情景猜想,有些对话也需要进行情景设定才能求得正解或不被误解。馬震宇:不如 尽可能的理解原文,回到当下 ,今天如果你我遇到这种事如何做会更好。853750668:“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对同一段原文,不同的人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很正常。馬震宇:用已知的古代逻辑 在当下推演。追求再完美的原义 再合理的解释。时间 时代变了,如何照办来做呢。馬震宇:因为理解的不是原作者的意思,是自己的理解。任大援:@马震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是不宜做猜想的,因为可能性太多。反而容易出错。但做一些逻辑推论,是可以的。李伟东:孔子如活在今天,如何处理类似事件,这是关键。愚见。馬震宇:@任大援支持您的观点 。只是我在考虑如何让这些东西与现实结合,让普通人能感受到实际的用途。学术是坚守的理论基础,是各位老师的践行成果,这点很佩服。任大援:实际上,因为冉有在鲁国已经发言权很大,所以他利用子华出差机会给老师弄点补贴也是可能的,孔子当然知道他那点小聪明,所以说的数额很少,但冉有得到的启发是可以给弄点,结果就给了800斗。这是讲课时可以让同学一笑的小编造。任大援 :不然无法解释数额的差距那样大。853750668:任老师所言甚是任大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有时也会借机会给老师多要点。王磊:[@任大援先生活学活用馬震宇:我们谈了很多仁与德 很好的让大家发心自清,可是更多的人没有这样好的基础或误解了这些。我在考虑如何让更多的人践行而不是学术。说一句放肆的话,更多的人不是为学术而生,是普通的人 也没有哪些思想追求,只想过好日子而已。任大援:而老师是不便直说的。馬震宇:孔子 知人善用。刘正平:冉有是不是给弄了好多年的开销?任大援:汉代太守(相当于地委书记),每月差不多是2000斗。任大援:800斗,一个月也不算太多。馬震宇:这样理解更好玩,前提知人 然后善用 最后做完后保全。一个完美的 做事方法。任大援:所以汉代的太守,也被称作“两千石”(音担),是年薪。馬震宇:但如果是孔家的粮食 这样没问题,如是他家的 却有隐患。春秋的斗也不是很大。刘正平:钱穆说古代六斗四升相当于现在三斗二升,一个人吃一月。那800斗就折算为400斗,要吃七八年。任大援:粮食是计算单位,不是都用来吃的。柴米油盐,都在里头。刘正平:任老师说得对,俸禄和生活资料的计算单位任大援:解放前,陕北买三尺布,要一斗粮食。有的学生死了,买棺材的钱,都要找孔子,所以他手头是比较紧的。馬震宇:拍卖行拍卖过 春秋时期的斗 大约 口径 14.3厘米 深8厘米任大援:课堂上为了防止学生走神儿,玩手机什么的,还是要开一些玩笑的,但是在群里,大家还是要好好念书。理解原意。任大援:瞎琢磨,一会儿就到了爪哇国去了。[呲牙]馬震宇:放得出去 收得回来。王磊:放得出去 收得回来。刘正平:前面任老师说的,孔子学生很多,开销很大。确实,当一个自负盈亏的办学者,很不容易的。若溪:师,父,都是责任重大的百万庄:冉子没有按照孔子的意见去办,到底是什么原因?有的认为是冉子与公西华的关系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论,也是猜想,而且是不太靠谱的猜想。但也是一种研究思路。但我不赞成这种思路,所以提出另一种思路,就是这类事情在当时应该有一些成规或惯例。请教了。如果# 828;这样的思考不能出现在群里。那今后我遵守。百万庄:我个人理解,遇到属于推测的结论,不要说老师说过禁止猜想,以封堵言路,重点放在分析这种结论有无道理上。这样,我们后学者才会有收获,参与的积极性彩绘得到保护。当然,我们并没有脱离原文。任大援: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晚年的事,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很敬重孔子,问各种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哀公问好学(6.3),孔子说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说给哀公听的,也就是让哀公注意“不迁怒,不贰过”。如果作这样的 5512;测,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只有这一种可能,只是敲打哀公的,则不可。学有余力的朋友,可以看《左传》,《孔子家语》,《说苑》,《礼记》,甚至《大戴礼记》,都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先理解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