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手段发现不了经络的存在,古人是怎么发现的?

 心爱的内容 2018-09-29

谢邀。

今天的答案有些神奇,大家当故事看看就好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中医最开始,只是有道之人修炼的副产品,后来才流入了民间,惠泽百姓。

为什么会有经络穴位?

正是因为真人修炼内视所得。

很多人无法理解,认为经络是拿小棍子戳出来的,哪里疼就标注下,时间长就戳出来了经络和穴位,这是很荒谬的。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道医,本是一家,只是后来发生了分化。

道家修炼,走向长生术;医者益生,走向了针灸汤药。

上古真人行气的时候,能十分清晰的感知和内视到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穴位,行气的时候,有些地方会突突突的跳动,就是穴位,不同的经络之间,互相流注,交叉的地方也是穴位。不同的穴位,深浅也能清晰的内视到。

再如食物和药物的归经,也是内视得出的。吃了什么东西,一入口,甚至都不用到肚子里,那种食物的气味,就直接冲入了对应的经络之中。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修炼、内视,非真人不可为。

扁鹊:《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解释,如果扁鹊真的是《难经》的作者,那么,他对练气术应该也具备深厚的造诣。

张仲景:张仲景主方剂派,他的理论源头是伊尹的《神农本草经》,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中医方剂学里面君臣佐使这一基本原则,最早是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认为,方剂毒太大,非不得已,最好不要用。

所以,《黄帝内经》里讲了三百六十五种证,却只给出了十三个方子。认为,临床上,第一治神,第二养生,第三针灸,第四汤药,需要上汤药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病的太严重,非毒药不能攻邪,才不得已用汤药。

岐黄派和神农伊尹派交汇于张仲景,形成了后世以用兵为主的中医的基本面貌,这一点,虽然时逢东汉末年的大乱世,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方剂派的思想,已经与正统的中医思维相背离了,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中医思维。

张仲景享年大约63岁到65岁,可能是受当时东汉末年大环境的影响,但要说他是修炼有成的真人,我个人是非常怀疑的。

孙思邈:道家著名的养生家,生于541年,逝于682年,享年141岁,如果史书记载确实,说明孙思邈得以尽享天年,算是有道之士。

孙思邈的著作极多,其中《千金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绪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腑脏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

“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其中的食物和药物的归经准确,相信孙思邈很有可能具备修炼、内视的能力。


再回答第三个问题:

现在的中医,被文化断层开了第一枪,被文化弱势又开了第二枪,被资本逐利再开了第三枪,基本就奄奄一息了。

何况,就中医本身来说,其实并不能怪现在大多数扯着中医虎皮的“中医”。

医学院教的都是西医化的中医,基本原理都不懂,而另一些信奉传统中医理论的中医们,却又很难找到真正的易理,要么被带歪了路,要么一辈子都在琢磨方子,琢磨药;很多中医学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变成选修课了,又怎么能谈什么要去理解真正的中医的理论呢?

真正的中医,源自《易经》的思维,智商准入门槛太高。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个悖论:

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也。

真正得道的人,一般不会从医;而很多从医的,却又是不得道的。

有几人能做到洞然如见,多数还都是盲人摸象。

所以,自己的命,还是自己做主比较好。

另外,有没有传承下来的或者自己摸索出来的很好的中医,这个我相信还是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