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monitor数据显示,香港餐饮业总收入约为650亿港元。其中只有约3%,即20亿港元的交易额来自外卖业务,外卖远不及北上等城市普及。 为什么香港的外卖生意做不起来?除了香港本身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特性,4倍于内陆的人力成本、薄弱的地面配送网络、漫长的等餐时长是长期制约外卖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痛点就有机会。蚂蚁金服今年初战略入股了香港饮食资讯平台 OpenRice。英国的Deliveroo和德国的Foodpanda,Plum Food以及 Uber 旗下送餐服务UberEATS构成了香港主要的外卖服务平台。 36氪最近接触的Goforeat Tech选择用团餐模式破解香港白领的吃饭外卖难题。旗下外卖平台「有得食」在 2018 年 3 月上线,根据团队提供的数据,目前平台已累计服务超过1万名消费者,月增长率达150%。项目已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何伯权个人(曾投资过喜茶)。 商业模式上,有得食用“每天一道菜”做“精选+预定”的外卖服务。 平台产品图示 精选模式是指,不同于美团与饿了么的海量SKU,有得食每天只为消费者精选一份第三方餐品,提供外卖配送服务。众口难调,精选餐品能否抓准消费者的喜好,打造爆品是考验平台的核心能力。据有得食团队介绍,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人力经验的依赖,而是依靠该区域人群的Facebook、Foodie等平台信息进行大数据选品,用市场反馈不断迭代做选品。 预定模式是指,有得食通过提前一周确定餐品品类和需求数量,牢牢把控住整个外卖配送流程,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高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够降低供应链成本。有得食的精选餐品由平台合作的品牌商家提供。通过规模化预定采购,平台可以将供应链成本降低30%以上。对上游餐厅来说,通过整合增量的订单需求,不仅能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原材料,也能错峰提高对厨师人工的利用效率,扩大产能。对下游消费者来说,成本的节约反映在平台餐品的定价,物美价廉的餐品能吸引到更多外卖用户,形成正向的飞轮效应。 二是对配送环节的优化。有得食平台实现了从下单-支付-配送的全套交易闭环。平台自营配送,做到固定区域、固定时间,固定取餐地点,让配送难度下降,体验提升。 目前有得食平台合作商家已经超过1300家,以精选优质餐厅为主。平台付费用户超过1万人,复购率超过15%。近期,有得食上线了包月订阅午餐的服务,已经有超过600人订购。 发展规划方面,创始人表示目前核心还是在前期产品打磨,优化选品计算模型。同时公司也在考虑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满足消费者其他场景时段的吃喝需求。 创始人龚博涵,香港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工学硕士,曾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首席执行官吴艺康,香港浸会大学的信息科技管理硕士,曾就职于京东商城海外事业部。首席技术官李兴豪,前新浪资深软件开发工程师,华盛证券开发工程师。 外卖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在于低价高质的餐品与优质的服务体验。丰富多元的餐品选择固然好,但糟糕的外卖体验让外卖在香港的渗透率始终难以爆发。人力成本降不下来,地面配送网络建不起来,消费者外卖的痛点就依然不能解决。有得食这种差异化的外卖打法是否能赢得市场的选择需要时间验证。 —————————— |
|
来自: EugeneYuan > 《餐饮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