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读 | 激发孩子阅读后进行思考的三个妙招

 长沙7喜 2018-09-30

伴读第九季 · 第二十二天 

朗读者·王子墨

伴读|2018年第505期 来自中国网教育频道 06:30




在激发思考上,应该反对孩子读完一本书,就扑过去迫不及待地问:你读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因为,某些暂时形容不出的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去反刍、消化的。

 

但是,有一些促进思考的办法,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非常容易做到。


更重要的是,它运用起来几乎不留痕迹。与其说它是在促进阅读思考,不如说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

 

一、心灵阅兵:做阅读记录

 

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可以帮助和督促孩子做阅读记录。孩子稍大一些,就可以亲自动手记录。只是按照日期进行的纯粹阅读记录,只记书名和作者,并把图书根据文学、科学、人文进行归类。

 

这样坚持记录着,就像一份精神食谱,也像一场心灵阅兵,大人和孩子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阅读中的欠缺。

 

需要注意的是:大人千万不可因为这份记录而互相攀比,万万不可因为自己孩子阅读数量比其他孩子少而指责孩子。


一旦有这样的行为,就会让这样的记录很难坚持下去。




二、批判思考:这本书你不喜欢什么?

 

根据调查,在阅读的问题上,亚洲国家普遍字词句的积累做得更好,而欧美等国家普遍更强调批判式阅读,创新意识更强。

 

借鉴后者的经验,我们在孩子阅读时,可以着重于向孩子问一个问题:这本书,不喜欢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从思考里学会思考,相信但不迷信书。

 

哪怕孩子的答案是“我全都喜欢”,大人也可以态度轻松地信口胡说:“是吗?我怎么全都不喜欢呢?”


孩子肯定会急着反驳大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思书籍,进一步巩固加强他的思考。

 

这样的问题,不仅协助孩子思考,更能帮助孩子形成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多的全视角、整体思考,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对于阅读有用,对于人格塑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




三、培育想象:让孩子信口开河、自圆其说

 

每本书阅读中、阅读完毕,孩子若无话可说,请不要勉强。读过书的大人可用分享的态度,对孩子说说自己对这本书的想法。


说时别忘了申明:“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是这样觉得……”既是分享,语气也不妨轻松活泼。

 

如果孩子有兴趣发表意见,不妨让他自由发挥——信口开河。

此时,大人要做的不仅是耐心倾听。


一旦有闪光的句子、想法诞生,更要立刻大声、清晰地用书面语言重复一遍,及时赞赏孩子这句话或这个观点很好。


另外,还可偷偷记下这个句子、观点,日后有机会可重复探讨。

 

记录时要注意:对大孩子来说,可以光明正大、惟恐大孩子不知地记,因为这会让大孩子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对小孩子来说,却以偷偷摸摸为宜,比如用手机、录音笔等等。


因为小孩子的思维更跳跃、更易被中断,大张旗鼓地记录反倒可能影响孩子“开河”时的专注。

 

“信口开河”这个办法,很小的孩子就可以用。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大孩子其实同样有用。


大人对幼儿的信口开河多为欣赏鼓励,对大孩子却会加以喝斥,说孩子是“胡说八道”。

 

其实,谁不曾胡说八道? 当然,比“胡说八道”更重要的是“自圆其说”。但胡说八道正是自圆其说的前奏。


为了让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圆其说,请现在给他们留下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的空间吧!

 


《喜阅读出好孩子》


作者:童喜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