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5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9-30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扶正解表/败毒散(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

​第三节,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是在治疗外感病当中一类大法。
   我们这个教材上收了正方四个,益气解表两个,助阳解表一个,滋阴解表一个,附方还有一个养血解表。根据大纲定,以及运用的这个频率来看,那就主要讲三个了。

   败毒散是一类方,参苏饮是临床使用常用的,过去当过附方,也当过二类方,我们认为从常用度来说它应当是个一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基础方,理论性很强,实践性也比较强,就是说作为基础方来说使用范围挺宽,所以现在把它当正方,一种治法的代表。
   过去作为附方,过去《伤寒六书》的再造散作为正方,再造散呢实际上要在学习麻黄附子细辛汤基础上学习再造散,再造散就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一个原型来设计的,本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应该作为一个一类方,但一类方有个比例,最后这个方还是定作为二类方,但是这个方是很重要的。

   扶正解表总的来说,适应证是表证兼正气虚弱的。

   分类呢根据气血阴阳体质不足的种类,分为四类,
& 益气解表、
& 助阳解表、
& 滋阴解表、
& 养血解表,
   我们重点讨论益气解表和助阳解表。

   败毒散

   这是一类方,现代一般统一它的出处,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认为是它的出处,这一点近一两年出的方剂书,根据《方剂大词典》考订的,以这个时间为标准了,过去《小儿药证直诀》都写这个方名。

   它主要治疗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
   作为历来学习这个方第一个疑问,特别有很多自学者啦,过去象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很多以自学为主的,刚一看这个主治很难反映出气虚在哪里,顶多就脉呢按之无力,脉浮主表证,按起来没有力,其它方面看不出有明显的气血表现。
   它外感风寒湿邪,是这个方主治里的主体部分,主要部分,所以
& 恶寒发热就憎寒壮热,
& 头顶强痛,
& 肢体酸痛,
& 无汗,
   这组基本上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夹湿,而且属于表实证的表现,那这种还是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的基础加上夹湿,那就类似于九味羌活汤证的外感部分,外感风寒湿邪部分。

   它的,除此之外,从体质因素讲,这类病人多少会有一些,有一定的正气不足,但是一般来说没有就是说典型气虚证,没有那些基础的气虚证,
& 鼻塞声重这一类呢,外感挟湿可以形成,
& 咳嗽有痰往往表湿引动内湿,也可以发生。
   胸膈痞满是因为肺气不宣,咳嗽,有痰呀,痰可以阻滞气机不同程度,产生这个
& 胸膈痞满,
   这都不属于主证。
   主证仍然是外感风寒湿邪为主的。

   它气虚的反映呢,
   主要这个方的运用上,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这类外感风寒湿邪。

   就是从体质因素上,久病之后的一种体质因素,或者呢老人、小儿,本身老人多容易气虚了,功能衰退,小儿呢属于元气未充呀,脏腑娇嫩。所以用发散的药的同时,要兼顾,顾护正气,而且正气呢驱邪力量不足。

   所以这从主治证候分析呢,
第一个就是说疑点呢,这个气虚反映在哪里,气虚很多反映在体质因素上,证候表现上不明显,这就要和后面的参苏饮区分开。

   参苏饮是它有基础的气虚表现,正是由于基础的气虚表现,所以它气虚为脾肺气虚。那脾气虚了以后运化障碍,运化乏力,水谷不能运化为气血津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他就可以呢痰多,病理产物多。
   败毒散呢仅仅是咳嗽有痰,这里病理产物不强调了。

   这是主治证候,分两个部分:
& 一个部分外感风寒湿的特点:从恶寒发热,头项痛,肢体酸楚疼痛,无汗这类还比较典型,
& 然后体质因素反映出来的气虚特点,以及一定的脾不运湿的问题。

   那从病机分析来看,
   它反映出来的,是以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的,所以全方散寒祛湿是方中主体部分。
   散寒祛湿,发散风寒湿,这和九味羌活类似,只能说类似的,因为不管体质因素也好,后来这些也可以用于一定的气虚之人啦,由于他一定的正气不足,所以有一定的病理产物产生,配合益气。
   总体治法叫,益气解表,但侧重在发散风寒湿,发散风寒湿邪。

   这个方从方剂组成来看,那也有很多呢带有创造性的,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入生姜、薄荷(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 君药是羌活、独活同用的。
   羌活、独活同用体现了祛除一身风寒湿邪,而且增强止痛力量,协同了,这个也是。实际上运用历史上的一种进步了,你看在唐朝的时候,独活用得很多了,因为那个时候用药的名称羌独活,在唐以前不分的。

& 臣药,川芎和柴胡呢,这两味药是和这个九味羌活一类不同的了。
   它这里使用柴胡,有一点正气不足,需要发散啦,很多用柴胡,它透的半表,正由于正气不足,邪容易入里呀。
   前面柴、葛解肌,柴胡,葛根,少阳阳明也是病邪入里化热过程当中,进入越过经过了体表了,经过太阳,在这里来说用柴胡也是考虑到,反正有点正气不足,散的时候,柴胡可以,不是作用于最浅表,而是使半表之邪外散了。
   川芎可以增强止痛作用,又有活血的意义,所以治风,和活血的相结合,也是后世在祛风药治痹痛方中间,常用的这种方法,体现治风先治血啦,散风药和活血药同用,加上川芎本身就能够止痛散邪。

   正是由于柴胡川芎的运用,对后来这个方主要就在后世,用于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的,这两个药意义是很大的。

   同样去发散风寒湿邪,那怎么不用九味羌活汤呢?
   这也发散风寒湿邪,是因为考虑了人体正气可能有所不足情况下体内病理产物的产生,这方面考虑得多,到后面到那个参苏饮,这都是跟这个当时的这个时代,都是考虑这些因素了。
   参苏饮里边体现得也是很清楚,两个方有很多的药是共同的,很多基本组合,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而当时从宋代形成这个以后,那可以说后世对这一组合都比较公认了,这种配伍啊。所以川芎、柴胡配在解表止痛这类方剂里,它的意义既能使发散的层次深一些,又能治风和调血相结合。


& 佐药这里呢有三组了。

@ 桔梗、枳壳,就这个时代是开始用,后世用得很多了,桔梗、枳壳是第一组。桔梗开宣,枳壳降气,一结合呢,一升一降,它可以畅通从胸部到脘腹气机,往往用桔梗、枳壳这个结构多数是在胸脘,胸脘气机阻滞,它一升一降,畅通气机,不管是津液凝聚成痰需要化痰,不管血液瘀滞需要化瘀,都可以用桔梗枳壳,那后面配伍其它方里可以碰到多次了。

@ 前胡、茯苓也是常用的一种组合,前胡、茯苓,不管这个方参苏散,以后杏苏散呀,到清代,时代隔得很久,大家都有个配伍习惯,一个共性。
   前胡有一点发散作用,辛散,而前胡呢又有降气作用,有降气化痰,止咳嗽,和茯苓相配,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考虑咳嗽有痰,脾虚,脾胃可以失运,有一定气虚程度了。

@ 这个方里佐药第三组是人参,
   是全方方义分析的一个重点,人参在这个方里,当然这个方的认识也是逐步的,原来就有个方摆在那里,包括《小儿药证直诀》呀,《和剂局方》呀。
   历代这个方用得很多,而且基本结构呢逐渐的被人们公认,在分析这个方的基础上,一直到清代初起,相当于康熙前后这种时候,那喻昌他就对这个人参的用法在其中,跟助正祛邪和补益元气区分开来。
  
   因为这个方里我们讲到这个,补法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补法相当于补元气、补虚。
   补法可以用来助正祛邪,这个提出来,它和这种有外邪这种不用补法并不矛盾。所以喻昌强调用人参三五七分,助正气鼓邪外出呀,不是在于补元气。
   所以历来对这个方里的人参的一个具体作用呢也讨论了很多,
   所以我们教材归纳呢,认为它可以助正气鼓邪外出,同时呢防御外邪防止重感,但历来讨论这个很多了,助正祛邪,还有防御外邪呢,因为这类人有气虚这种体质特点,容易重感。
​   也有的说人参既能益气,也能益阴,那个助正气它可以治汗源,能够益阴呀,使得发散药呢汗出有源,儿科方面这个讨论的挺多。
   现代把它局限于这方面,很重要体现人参量少,喻嘉言说予人参三五七分,助正气鼓邪外出,全非为了补益元气,或者大补元气这个意思啦。

下课。============上课,

   上节课讲到败毒散的方义分析,讲到人参在方剂里的配伍意义,这个方中除了反映一些基本结构之外,人参的配伍意义是方义分析的重点。

& 佐使药甘草助人参益气,同时调和药性。

& 生姜、薄荷,合适历来用于解表方里常用的一种基本结构,有的人把它看作药引子,因为在这类方里用量较小了,用来疏散表邪,用薄荷这类偏凉的药物可以制约避免辛温发散太过。

   从这个方的一个结构来看,
   它实际上气血津液兼顾的,在解表的同时,调整内在的气血津液,这药物并不少。

   所以由于这个基础,后世把它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了,这样用的人很多,从明代就有一些人这样用,一直到晚清,清代后期象吴鞠通这些医家,很称赞它,说是用这个方治疗痢疾“屡验屡效,百发百中”,提的很高。
   《时病论》的作者雷少逸也是善于用这个方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的。
   喻嘉言(喻昌)就把这个方,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起了个名字叫逆流挽舟法,那这个逆流挽舟法,后来大家也都公认了这个名称,也就成为这个方治疗痢疾的一个专门所指,所以这个逆流挽舟法,后来就没有用在其他的治疗上,就专门治这个,所以一说逆流挽舟法,就是指的用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

   那它的道理在那里呢?
   喻嘉言利用这个宋代的方来治疗,从他讲外邪陷里成为痢疾,通过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他就简单是就是说用这个比喻什么呢,他认为这个痢疾是由外邪,人体有一点气虚不是吗,正虚内陷,外邪内陷,和那个积滞相合,形成这种痢疾,表证还在,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从现在看很多临床,就是说有表证也有痢疾,这种胃肠道感染,所以两个,又有寒热表证,又有里急后重,腹痛、一定的脓血了,这是他形容就是说用个比喻,就相当于这个,就像我们四川长江三峡过去拉纤的,如果顺流而下用不到拉纤的,逆流挽舟是比喻那个拉纤的,都逆流向上,你既然是从表邪内陷形成的,通过发散,整个是散风、寒、湿。
   通过发散,使得内陷之邪返表而出,这是个比喻。如果是内陷之邪单独发散都能返表而出的话,光靠这个行不行呢,关键这里还是有调畅气血津液的作用。

   所以这个方为什么能有逆流挽舟,体现这个治法,能够治疗痢疾初起呢?
   那由于它有一组治内之药,调整气血津液的。
   实际上从宋、金时代治疗痢疾,很强调调气活血,调气活血往往针对很具体的病机。
   仲景时代治疗痢疾,考虑湿热为主,热毒为主。象仲景,汉代,汉到晋,一直到南北朝、唐这个时期,这个痢疾基本上是认为,热毒深入血分,或者湿热积滞,这类居多。
   所以最早产生与象晋代黄连解毒汤,也可以清热燥湿,用于痢疾,仲景时代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也用量来治疗热毒痢疾,或者热痢,象葛根芩连汤,还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但是痢疾引起的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因为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是痢疾的共同特点,那不管你说湿热痢,或者疫毒痢,甚至于寒湿痢,都会不同程度的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就便脓血来说,也往往反映出赤白的多少、它病机的不同,但这类形成以后,体内的气滞血瘀、气血失调,湿当然涉及到津液的转输,这个方面是它从病因再形成症状的发生中间的病机过程。
   针对这种病理过程,刘河间提出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是在痢疾治疗上的一个创举,相应的总结的芍药汤,在清热剂里要讨论。

   这里既然涉及到痢疾了,那我们看它这组成里边,
& 川芎有活血作用,活血调血了。
& 柴胡、枳壳,一升一降,结合了桔梗,畅通气机,所以畅通气机同时象枳壳这类呢,没有枳实下气导滞那么突出,那也有导滞排出病理产物的作用。
& 用茯苓、前胡这一类的调整津液,健脾运化津液。
   所以它是气血津液兼顾的,一定程度上调整人体气血津液。

   痢疾初起有表证,
& 用羌活、独活这类的透邪,
& 川芎柴胡本身也能透邪,所以它实际上是个表里同治的方。

   所以后世从宋以后的明、清,很多用这个方子治疗痢疾,开始都发现它治痢疾一定要把握是痢疾初起,整体化热,热象不重,这种阶段,那觉得这个挺好。
   然后这个实践经验有了,要给它这一个解释方面上升到理论,而并没有用它治内的调畅气血津液这种理论,而是喻嘉言总结了个逆流挽舟法,大家觉得这个比喻也挺合适,于是大家都这么说了,也是作为一种说理工具了。

   我觉得本身这里边对气血津液的调畅,一升一降,畅通整体气机,又能够活血除湿,针对一些疾病发生过程当中,不管你感受的湿热病邪,寒湿病邪,或者是热毒病邪了,在初起热象不明显时,体内气血津液出现壅滞了,兼有表证,用这个方能改善,这是逆流挽舟法用药的一个本质,一个特点,并不在于实际的外邪内陷,用解表法能够把这痢疾直接透掉,那透邪的方很多,为什么就用这个呢,因为,这个方确实有一组治内的药,又能调和气血。

   当然现代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可不可以,可以,但是当中加强调气和血,又要结合现代治痢治本、清热燥湿这类,要适当结合,这是在运用方面,逆流挽舟法了。

   刚才人参的配伍意义,主要归纳这两个方面:
& 可以助正气鼓邪外出,防邪复入,
& 同时全方既有发散,但是又不会耗伤真元、正气。

   整个配伍特点,结合了人参,但实际上人参不是用来大补元气,补不滞邪,散不伤正,邪正兼顾的,所以称为了益气解表常用的一个代表方剂。

   败毒散,从辩证要点来看,
   它实际上就是外感风寒湿邪,而且属于表实证,加上体质因素,反映的症状上,主要是脉象了。

   * 如果是感受了风热,或者是阴虚,这是不能使用的。

   这个方还说明一下。
   由于在《小儿药证直诀》里写到败毒散,写了一名人参败毒散,所以它又有一个名字叫人参败毒散,过去也造成了,比如我看到了还几本书,写败毒散后面加减还有败毒散加人参,即人参败毒散,这就错了,败毒散本身就叫人参败毒散。

   但是从随证加减方面,
   就围绕这邪的问题、正虚的问题,以及外感风寒是挟湿的,这一特点来展开,所以这几个可能:

& 一个正虚,正虚不明显,要用这个方。

& 外感风寒湿邪较重,当然现在我们常用的是荆防败毒散了,那是去人参的了。

& 气虚明显,光那点人参不够,人参加重,再加黄芪,这也是明显增强益气作用。

& 当然这类方子如果不是风寒挟湿,单是风寒,气虚明显,后面参苏饮是常常首选的。

& 湿邪较重,风寒挟湿较重,它往往反映在酸楚疼痛比较突出,那这个方面要加一些祛风除湿的,祛风除湿可以治痹痛这类药了。

& 咳嗽有痰,如果湿聚成痰,痰量较多,增减化痰的药。咳嗽较严重了,增加宣降肺气的药。

& 痢疾初起的时候,调和气血止痛,还应该加重,所以芍药可以缓急止痛了,木香增加行气止痛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