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风行wbc1jeb38p 2018-09-30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的应用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活动都是由于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阴阳作用协调,变化正常,那便是生理现象。如果阴阳作用不协调,偏多偏少,那便是病理现象。临床诊症时,患者的表现不是属于阳症,就是属于阴症。阴阳学说是中医诊断基础。

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师诊察疾病的方法,辨别阴阳是首要步骤。一般来说,凡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兴奋,亢进、热性倾向、病势向外、向上发展及病情转好的都归属于阳症;凡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虚弱、潜伏、寒性倾向、病势向内、向下发展及病情转坏的都归阴症。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将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归纳出病情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概括地确定为某一「证型」,就是中医诊断过程。医师根据八个基本纲领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归类,以总结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基本,而阴阳是辨证总纲。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的应用

根据中医整体观,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当病邪消退,正气进入恢复阶段,这场斗争才算结束。在施治时,一方面要袪除病邪,改善病况,另一方面要调理病人的生理机能,增强其自然抵抗力(正气),促进康复。于是就有「扶正」和「袪邪」两个法则,使疾病过程向痊癒的方向转化。正邪斗争,有急有缓,有长有短,因病而异,但都可从整体的阴阳失衡情况来了解治疗需要。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恢复阴阳调和是中医治疗最终目标,其总的原则为,补其虚(即补充不足的地方),泻其实(即消除过盛的地方)。当一方表现过盛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时,治疗便以消除过盛的一方为目标;但当一方表现不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时,治疗则旨在补其不足的地方。如果过盛与不足同时存在,则补泻兼顾。简单来说,就是用适当的方法,使病情向相反的状态转化。例如以下的一些具体治则都含有阴阳的意义:

·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 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 湿则燥之;痰则化之。

阳盛﹝阳过多﹞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人体器官在病因影响下功能作用(属阳)太旺盛了,导致发热或其他紧张亢奋的病变。例如肺炎患者发高烧、面红、呼吸气粗、脉象数而洪大等,症状表现为「热」相对地过盛,属阳症。由于阴的部分正常,故这些热的症状表示身体阳过盛。

中医诊断为热邪侵肺证,身体阳气盛而阴精部分正常,属实热,治疗以清除过盛的实热为主,会选用寒凉药物。当实热被清除,体内回复阴阳平衡,就可痊癒。

阴虚﹝阴不足﹞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因体内营养物质(属阴)不足,致濡养、滋润、清凉、宁静、内守等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病变。根据阴阳相互制约关系,若阴精(体内营养物质方面)不足,阳气(体内生理功能方面)便会相对地过盛,从而产生一些类似热的症状,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等,这种热症称为虚热或虚火。跟上述实热不同,虚热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而应以滋阴中药调理,使阴渐盛,以制约因阳亢产生的虚热。

辨证论治的重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个常规,即观察症状,决定病机,考虑治法,然后处方用药。根据整体观念,中医透过临床表现的徵象来认识疾病。中医师通过四诊来收集疾病信息,判断病性寒热、病势缓急以及病变脏腑等,从而确定疾病证候及病变本质,然后对症下药。如上例所示,虚热和实热两者均表现为「热」症,分辨两者的差异非常重要。实热表现为发高烧,口渴喜冷饮等,而虚热则表现为午后发热或有低热,盗汗,手心、足心或胸中有闷热感等。实热的脉象会显得快(数)而有力,而虚热的脉象则显得快而细弱。

临床辨证是极为细致的工作,症状变化反映病情变化,有时看似是很不重要的症状变化,恰恰是判断病情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如一例发热症,中医师还常常问:热到什么程度?有没怕冷?有没出汗?有没口渴?有没神识不清?大便如何?没有头痛、身痛、咳嗽等?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如有其他不同症状的加入,诊断就不同,治疗也不同。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中药及其阴阳特性

中药的药性,是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获得。药性,古人又称之为偏性,认为药物的偏性可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寒热、气血等盛衰的偏性,即用「以偏纠偏」的理论来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阴阳学说于疾病治疗,不仅用来确立治疗原则,也用来指导临床用药,以配合辨证,达到整体气、血、脏腑协调平衡。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药物的四气,主要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表现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等寒症,用紫苏、生姜煎汤服,使患者发汗,即可消除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又如生痔疮、热痱、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烧,这些热性症状,用金银花、菊花可以治癒,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药物的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中医将中药药性根据阴阳属性来划分,以便结合辨证适当用药。例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具有辛热性味的阳药,能升能散,常常用于治疗里寒证;黄连、金银花、龙胆草等具有寒性的阴药,能降能泻,常常用于治疗里热证。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做阳药,适用于脾胃虚寒证;有滋养肝肾作用的如何首乌、地黄等阴药,适用于阴虚证。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黄连:性味苦寒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生地:苦甘性寒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龙胆草:性味苦寒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何首乌:苦涩微温

中医原理之阴阳学说(二)

金银花:性味甘寒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失调情况,旨在协调整体气血脏腑平衡,通过综合治疗效应达到痊愈目的。本人擅长: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不孕不育、男性问题,减肥瘦身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