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登莱沿海的巡检司

 风中小鱼 2018-09-30
□刘金凤 王海鹏
  巡检司制度始于五代,盛于两宋。明初,明政府在登莱沿海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巡检司。清中期以后,清政府对巡检司作了较大调整,或移设、或裁汰,总体数量呈递减趋势。在明清时期,沿海巡检司多设于沿海要冲,在抵御外侵、巩固海防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清时期巡检司制度的规范化
  巡检司是元明清时期县级衙门所属的基层组织,常简称为巡司。巡检司始设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元明仍沿袭宋金遗制。元朝时,巡检司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没有常设主官,其功能以军事为主,但没有行政裁量权。明朝依其例沿用,而且赋予了它一定的行政权力。
  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元璋即把小农阶层的稳定当作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并围绕对小农阶层的社会控制问题,建立了黄册制、里甲制、里老人制及相应的人口政策等一系列制度。巡检司制度与里甲制、里老人制度紧密关联,是明朝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后,全国各地普遍、大量设置巡检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定天下巡检为杂职。十月,吏部曾一度裁汰天下巡检司354司,“凡非要地者悉罢之”。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月,改巡检司巡检品级为从九品。明代巡检司由此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巡检司统一设置及其制度化、规范化,加之置撤相对灵活,是其深受统治者重视以及此后能够逐步承担地方行政事务的基本前提。根据《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的记载,明代大多数州县不仅设有巡检司,而且在许多州县内还设有多处巡检司。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政府又明文规定,在凡天下要冲处设立巡检司,其主要任务是,盘诘往来奸细、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以及无文引、面生可疑之人。同时规定,军民人等往来出乡百里者,既有巡检司按验文引;运船马快商贾等船,经由津渡巡检司者,也要按验文引。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称:“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
  巡检司的官员称“巡检”,在明清两代均属于文职人员。明洪武时期,巡检的品秩曾一度为正九品,洪武三十年(1397年)后定为从九品,处县杂职之列,其官位等级是很低的。巡检只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实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司执役之人由乡兵充任,乡兵由丁粮相应人户内佥点,一年更替轮换。
  巡检司虽然主要职能是把守关津要道,稽查往来行人,缉捕盗贼,但在很多地方也直接参与地方社会控制,如参与治安巡防、震慑甚至镇压寇乱等。不过,巡检不能参与地方钱粮、司法等其他事务。换言之,巡检虽然可以缉捕盗贼、捉拿犯人,却不允许插手词讼。
  明代巡检司所辖弓兵属于地方性武装力量,具有军事武装性质,因此巡检司可视为地方性军事机构。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万历《大明会典》有关巡检司的内容载在第138至139卷《关津》项下,按六部划分在兵部二十一至二十二。很多地方志也将巡检司列入“兵防”、“军政”。但是,明代的巡检司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巡检所统领的不过是从当地农民中佥点的弓兵;而且巡检司属地方州县领导,没有独立的系统,故亦有人将其归入地方行政系统。总之,巡检司是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基层机构,类似于现如今的基层警政机构“派出所”;而沿海的巡检司,则与当今沿海一带的边防派出所极为相似。
  巡检司与明代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相互配合,在基层社会控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外出在路途中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的控制,以及对地僻人稀、未能建立里甲制度的地方的全面有效防控方面,巡检司的作用则显得尤为突出。
  巡检司与卫所制度相关联,是卫所制的有益补充。由于正规军队的数量有限,卫所不可能遍布广大乡村,因此巡检司制度正好弥补了卫所制度之不及。况且巡检司弓兵无需国家供养,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最为重要的是,明代海防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倭寇、海盗等,而巡检司盗贼缉捕、治安巡防的职能,与沿海卫所等正规海防部队的功能完全一致。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巡检司被视为海防力量的有力补充。
  明代登莱沿海所设 巡检司的分布与演变
  明代时,山东海防以青、登、莱三府的地位最为重要。然而,山东海疆“环海二千余里之遥”,口岸众多,需要设防的地方实在太多,而卫所军力有限,只能防控于最为关键的重点地区。当时,沿海一带的经济尚不发达,人口亦比较稀疏,在广大空旷地带建立巡检司则成为巩固海防的重要辅助措施。
  1、登州府巡检司。据清顺治《登州府志》记载,明代登州府境内共设有巡检司10处,分别为杨家店、高山、马亭镇、东良海口、孙夼镇、行村寨、乳山寨、辛汪寨、温泉镇、赤山寨巡检司。登州府境内所设巡检司全部设于沿海险要之地,其中赤山寨巡检司在明朝即被裁废,其他大多数巡检司延续到清朝前期。具体情况如下:
  杨家店巡检司,属蓬莱县,在蓬莱县城东南六十里,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21名,守墩弓兵9名。下辖烟墩三座,曰黄石庙、曰城后、曰石圈。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裁。
  高山巡检司,属蓬莱县,在蓬莱县城东八十里朱高山,元设之,明因之。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24名,守墩弓兵6名。下辖烟墩二座,曰大山、曰高山。清康熙十六年裁。据《明史》记载:“高山巡检司,本置于海中沙门岛,后迁朱高山下。”
  马亭镇巡检司,属黄县(今龙口),在黄县县城西四十里,金设之,明因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至白沙。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15名,守墩弓兵15名。清康熙十六年裁。
  东良海口巡检司,属招远县,在招远县城西北五十里寨内,明初设。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24名,守墩弓兵6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裁。
  孙夼镇巡检司,属福山县,在福山县城西北三十五里,明洪武九年设,洪武三十一年移至西北二十里浮栏海口。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20名,守墩弓兵9名。下辖烟墩三座,曰旗掌、曰塔山、曰岗嵛。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
  行村寨巡检司,属莱阳县,在莱阳县城南九十里,明景泰二年(1451年)设。设巡检1员,守城弓兵22名,守墩弓兵9名。下辖烟墩三座,曰高山、曰田村、曰灵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归海阳县。
  乳山寨巡检司,属宁海州(治所在今牟平城),在宁海州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元设之,明因之。设巡检一员,守城弓兵21名,守墩弓兵3名,守堡弓兵4名。下辖烟墩一座,曰里口。清雍正十三年裁。
  辛汪寨巡检司,属文登县,在文登县城北九十里,明洪武九年设,宣德九年(1434年)移至长峰寨。设巡检一员,守城弓兵27名,守墩弓兵3名。下辖烟墩一座,曰辛汪。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裁。
  温泉镇巡检司,属文登县,在文登县城东北九十里,金设之,明因之。设巡检一员,守城弓兵24名,守墩弓兵6名。下辖烟墩二座,曰可山、曰半月山。明宣德九年移至古峰寨,清雍正十三年裁。
  赤山寨巡检司,属文登县,在文登县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九年设。设巡检一员,守城弓兵27名,守墩弓兵3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裁。
  2、莱州府巡检司。据《莱州府志》记载,莱州府境内共设有巡检司8处,分别为海沧、柴胡寨、亭口镇、固堤店、鱼儿镇、古镇、逄猛镇、栲栳岛巡检司。莱州府境内所设巡检司,除亭口镇巡检司、固堤店巡检司距海岸有一定距离外,其他均设于沿海要冲。其中鱼儿镇巡检司在明朝末年已被裁撤,其他大多数巡检司延续到清朝前期; 固堤店巡检司存在时间最长,于民国二年(1913年)被裁撤。具体情况如下:
  海沧巡检司,属掖县(今莱州),在掖县县城西北九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清乾隆七年(1742年)裁。
  柴胡寨巡检司,属掖县,在掖县县城北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设,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
  亭口镇巡检司,属平度州,在平度州城西南七十七里,明初设,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
  固堤店巡检司,属潍县(今潍坊市区),在潍县县城东北四十里,明洪武十三年设,民国二年裁。
  鱼儿镇巡检司,属昌邑县,在昌邑县城北五十里,初设年代不详,明朝末年裁。
  古镇巡检司,属胶州,在胶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裁。
  逄猛镇巡检司,属胶州,在胶州北十里,明洪武八年设之,清雍正十二年裁。
  栲栳岛巡检司,属即墨县,在即墨县城东北九十里,洪武四年(1371年)设,清雍正十二年裁。
  清代登莱沿海 新设巡检司的分布与变迁
  明清时期的巡检作为地方机构,在抗击倭寇、沿海防御、维持治安、兴修水利、地方教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登莱沿海的巡检司在抗击倭寇、稳固海疆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对于稳定社会治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雍正、乾隆年间,登莱沿海的巡检司大幅调整裁汰,数量减少,作用渐微,但仍有少数因其地势险要、作用显著而留存,甚至沿用至民国初期。巡检司制度虽然早已退出现行机构之列,但其曾发挥的作用,以及带给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1、登州府的巡检司。清朝前期一直到近代,登州府境内共设有巡检司15处,其中杨家店、高山、马停镇、东良海口、孙夼镇、行村寨、乳山寨、辛汪寨、温泉镇、赤山寨10处巡检司,始设于明代,其分布与变迁情况前段已有记述。据《登州府志》记载,清代新设巡检司5处,分别为黄山、海口、靖海卫、威海卫、石岛巡检司;恢复设置1处,即赤山寨巡检司。具体情况如下:
  黄山巡检司,属黄县,在黄县县城西南六十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移招远县东良海口巡检司于此。
  海口巡检司,属福山县,在福山县城东北二十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光绪末年(1908年)裁,鳌山卫巡检司移驻。
  靖海卫巡检司,靖海卫(今属荣成)南一百二十里,雍正十三年设,乃宁海州乳山巡检司移驻。
  威海卫巡检司,属文登县,在县城东北九十里,雍正十三年设立,文登县温泉镇巡检司移驻于此。
  石岛巡检司,属荣成县,在荣成县城南一百四十里,雍正十三年设。康熙十八年辛汪寨巡检司移于赤山寨,雍正十三年改属荣成县,移于石岛。
  赤山寨巡检司,属文登县,在文登县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康熙十八年,辛汪寨巡检司移于此,是在123年前的明嘉靖三十五年裁撤后恢复设置的。
  在清朝前期,登州府境内的巡检司调整幅度比较大。按时间顺序看,顺治十二年,裁孙夼镇巡检司;康熙十六年,裁杨家店巡检司、高山巡检司、马停镇巡检司;康熙十八年,移辛汪寨巡检司于赤山寨;雍正十三年,原属莱阳行村寨巡检司后改归海阳,同年乳山寨巡检司移驻靖海卫、温泉镇巡检司移驻威海、赤山寨巡检司移驻石岛;乾隆二十五年,鳌山卫巡检移驻福山县,为海口巡检司;乾隆三十年,裁东良海口巡检司,并于次年移于黄山巡检司。
  再者,除大多数巡检司在清朝前期即鸦片战争之前被裁撤外,另有多处巡检司的驻所发生变化,但名称没有变化。如:马停镇巡检司移至白沙;孙夼镇巡检司移至浮栏海口; 温泉镇巡检司移至古峰寨; 辛汪寨巡检司移至长峰寨。而赤山寨巡检司、威海巡检司、石岛巡检司、海口司、黄山司、靖海卫巡检司,均为原有巡检司移驻而设。其中海口司在光绪末年被裁撤,是为数不多在鸦片战争以后仍延续存在多年的巡检司之一。
  2、莱州府的巡检司。清朝前期一直到近代,莱州府境内共设有巡检司11处,其中海沧、柴胡寨、亭口镇、固堤店、古镇、逄猛镇、栲栳岛7处巡检司始设于明代,其分布与变迁前段已有记述。据《莱州府志》记载,清代新增4处,分别为雄崖所、浮山所、鳌山卫、灵山卫巡检司。具体情况如下:
  雄崖所巡检司,属即墨县,在即墨县城东北四十里,雍正十二年设,后移驻外县。
  浮山所巡检司,属即墨县,在即墨县城南八十里,雍正十二年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移驻东平州。
  鳌山卫巡检司,属即墨县,在即墨县城东四十里,雍正十二年设。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移驻福山县。
  灵山卫巡检司,在胶州县城西北一百里,雍正十二年设,胶州逄猛巡检司移驻。民国二年裁。
  莱州府境内巡检司的调整情况,按时间顺序看:顺治十六年,裁亭口镇巡检司;雍正十二年,新设浮山所、鳌山卫两处巡检司,裁柴胡寨巡检司,移胶州逄猛巡检司驻灵山卫,移栲栳岛巡检司驻雄崖所;乾隆七年,裁海沧巡检司;乾隆三十六年,裁古镇巡检司;乾隆三十七年,移浮山所巡检司驻东平州;乾隆五十二年,移鳌山卫驻福山县。
  可见,莱州府境内的巡检司,多在清朝前期即鸦片战争之前被裁撤;而雄崖所、浮山所、鳌山卫、灵山卫4处巡检司,为清朝前期雍正十二年新设立或者原有巡检司移驻而设,但随后雄崖所、浮山所、鳌山卫三巡检司又先后移驻外地。鸦片战争以后,原有的巡检司只剩下固堤店巡检司和灵山卫巡检司;民国二年,两巡检司全被裁撤。
  明清时期的巡检作为地方机构,在抗击倭寇、沿海防御、维持治安、兴修水利、地方教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登莱沿海的巡检司在抗击倭寇、稳固海疆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对于稳定社会治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雍正、乾隆年间,登莱沿海的巡检司大幅调整裁汰,数量减少,作用渐微,但仍有少数因其地势险要、作用显著而留存,甚至沿用至民国初期。巡检司制度虽然早已退出现行机构之列,但其曾发挥的作用,以及带给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