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其它常见病处方 1.小儿口疮 小儿口腔溃疡一般为心胃火旺,心开窍于舌,心火旺盛则舌上溃疡,胃火旺则满口都有可能溃疡,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火旺盛可用导赤散清心利小便,引心火下移小肠。胃火旺盛者可加用白虎汤, 【基本方】 生石膏15g(先煎) 川黄连3g 青连翘6g 生知柏各6g 灯芯2g 鲜茅苇根各15g 生甘草2g 滑石块10g 蒲公英10g 淡竹叶8g 脾经湿热者合用泻黄散,三焦火旺加焦栀子6g,肝火旺盛加用羚羊粉0.6g,大便秘结者加元明粉3g,有时小儿内热较盛,往往是心肝肺胃诸经皆受影响,可以以上诸法结合运用。 2.小儿惊悸夜啼 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故小儿受到惊吓常常引心肝经之热而诱发惊悸和夜啼,其症状为白天如常,入夜则哭闹,胆小易惊,或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或见灯火则啼,其啼哭之声多响亮,口中有热气喷人,面目红赤,哭而有泪,踹被舞拳而有力。对于此症,孔老认为是心肝火旺,挟痰扰动心神所致,治宜清心凉肝,化痰镇惊,效果甚佳。 【基本方】 川黄连2g 细生地8g 焦栀子6g 淡竹叶6g 天竺黄4g 陈胆星4g 钩藤8g 菊花6g 白僵蚕6g 灯芯2g 生甘草2g 生龙牡各10g 内热盛者可加生石膏20g、羚羊粉0.3g(分冲),食积者酌加焦三仙、鸡内金、炒枳壳以消导。 方中以川黄连、生地、灯芯、竹叶、生甘草导心经之火从小便而出,焦栀子清三焦之火,钩藤、菊花、僵蚕平肝熄风,生龙牡镇惊安神,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诸药合用,使心肝之火得清,痰热得化,浮阳得潜,惊啼自除。 3.小儿遗尿 小儿肾常不足,小儿遗尿多为肾经虚寒所致,孔老治疗此病常以缩泉丸、封髓丹、五子衍宗等加减成方,效果甚佳。 【基本方】 桑螵蛸7g 益智仁7g 五味子2g 覆盆子7g 砂仁4g 台乌药7g 升麻1g 柴胡1g 方中桑螵蛸、覆盆子补肾固精缩尿,五味子收敛益肾,益智仁、乌药取缩泉丸之意以温肾止遗,以砂仁温命门,佐以少量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诸药同用,温固下焦,升提中气,故夜尿得止。 4.手足口病 现代医学认为“手足口病”为病毒传染性疾病,常发生于婴儿和儿童。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发病季节常为夏季和早秋季节,即为暑湿季节。孔老认为此病多为小儿湿热内蕴,适感暑湿,湿热或发于口,或流于手足而为病,治疗上量其热重还是湿重,以清热解毒和渗化湿热两法结合治疗,效如桴鼓。 【基本方】 生石膏20g(先煎) 薄荷4g(后下) 金银花8g 生知柏各6g 青连翘7g 鲜茅苇根各20g 霜桑叶8g 杭菊花7g 淡竹叶7g 白通草4g 生甘草3g 滑石块10g 川黄连2g 灯芯2g 方中以桑菊、银翘、白虎加减治之,表里双清,兼用通草、滑石清利湿热,黄连、竹叶、灯芯取导赤散之意清心经之火,诸药合用,湿热火毒一并清除。 【加减法】 热毒壅盛者加蒲公英10g、野菊花6g、大青叶8g之属。 舌苔厚腻,恶心,纳呆者减生石膏,加藿香6g、佩兰6g、白蔻4g。 5.心肌炎恢复期 小儿心肌炎一般为外感温热邪气,中气不足,邪热内陷,损伤心脉所致。常见心之气阴两虚而余热未清之证,症见心悸、短气、面色晄白,或有发热、午后低热等症,舌质淡,脉沉细或细数。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与益气养阴同时进行。 【基本方】 炙甘草3g 金银藤15g 青连翘9g 嫩桑枝15g 橘子络核各10g 法半夏7g 云茯苓10g 炒枳壳6g 全瓜蒌10g 北沙参15g 麦门冬8g 五味子3g 干百合15g 柏子仁10g 浮小麦20g 珍珠粉0.6g (分冲) 方中金银藤、青连翘、 嫩桑枝清热解毒通络,以清未尽之余毒,生脉饮益气养阴,而温胆汤味孔老治疗心脏病的专方,有强心之功。配合干百合、柏子仁浮小麦养心安神、珍珠粉镇静安神,诸药合用,使余毒得清,心之气阴得复而病痊。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konglq |
|
来自: 鉴益堂 > 《54[中医儿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