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少阴热化证

 学中医书馆 2013-10-11

李××,男,十八岁,学生,昆明市人。1938年秋初。
初诊:患者烧热月余不退,初期烦渴饮水,继则神识昏蒙,住某医院,诊断为肠伤寒症。经治疗无效,病危笃。家属惶恐,延余诊治。症见高烧、神昏、谵语,溺赤失禁,便下黑色清水,腹部硬满灼热。脉细弱欲绝,舌绛,苔干黄,中心乌黑有裂纹。此伤寒失于汗下,病入少阴,邪从热化,热结旁流,阴液耗伤,病情危殆!因家属求治情殷,余又详诊其脉,但觉其脉根未绝,尚有生机,考虑再三,勉拟仲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昧,希图挽救。症属重险,慎防不测。处方:
东阿胶30克(化服) 炒黄芩6克炒黄连2.4克 生杭芍30克焦栀子6克 生大黄9克 生甘草3克 玄明粉9克 鲜鸡子黄1枚(分三次兑服)
二诊:上方服后,效果不显,家属焦虑,于深夜邀余再往复诊。脉仍微细,舌苔黑裂稍减,但黄厚而干。壮热,神昏,谵语,烦乱不休,循衣摸床,扬手掷足。此仍属黄连阿胶鸡子黄症,邪热未除,故病势不减。续用下方,背水一战。处方:
东阿胶30克(化服) 生地黄30克 生杭芍30克 野黄连3克 薄荷6克 杭菊6克 桑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黄芩6克 黄连4.5克 甘草3克 生大黄9克 生石膏18克人中黄6克鲜京竹叶50片
二诊:呼吸较平,烧热饮水烦躁略减,大便已通,小便仍赤。但面目红肿未消,咳嗽有痰。此病势稍退,而温毒尚重,继用原方加减。
薄荷6克 桑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黄芩6克 黄连4.5克 马勃9克 姜蚕9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8克 浙贝母9克(冲)鲜京竹叶50片

三诊:上方服二剂,头、目肿大渐消,面部显露皱纹。
烦热较平,饮水减少。咳嗽痰凝,二使通调。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此风热温毒渐散,拟方:
生石膏18克 滑石9克 寒水石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薄荷6克芦根30克 马勃6克 蝉蜕6克 甘草3克 鲜京竹叶50g
四诊:上方连服,面目浮肿消退,呈现干枯皱纹。二便通利,咳嗽已宣,渴饮止。脉细弦滑,舌红,苔较退。此温毒将净,阴液未复,拟方:
白玄参9克 大寸冬9克 川贝母9克(冲) 生石膏15克马勃6克 蝉蜕3克 连翘6克瓜蒌9克甘草3克
五诊:上方服三剂后,面目红肿全消,皱纹发痒,起皮脱屑。饮食及二便正常,咳嗽亦减。脉仍细弦,舌红润。病势大减,再拟清润调理,病遂全瘥。处方:
细生地12克 京玄参9克 大寸冬9克 白茯苓12克杭白芍各6克 粉丹皮6克 冬桑叶9克 瓜萎壳9克生甘草3克 绿小豆9克(冲) 丝瓜络9克
[按]伏热甚重,感受时邪,致升降运化失司,温毒壁滞,闭塞清窍,形成此证。治以疏风轻透,开泄上焦,败毒泻火,通导中焦,甘寒生津,清润下焦。随后养阴清络扫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