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fentouge 2018-10-01


《天生非此



慈怀为你读的第三百零五本书 来自慈怀读书会 18:12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放公子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天生非此》


为什么我们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为什么我们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


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强大的代际影响的控制,这种影响几乎支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天生非此》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同时还是一名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通过研究大量真实案例和分析科学研究成果,告诉读者:我们在心理层面跟父母的相似性是由后天养育造成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了解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去学会突破原生家庭的影响。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为什么我们会与父母越来越相似?


孩子变得与父母相像的主要原因就是年幼时期对父母的完全依赖。


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赖他人照料,自己不会动,不会吃饭,也无法自我舒缓,这种过度的依赖也造成他们内心的强烈不安以及对迎合父母的迫切需要。


孩子必须千方百计地赢得父母的关注,获得生存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否则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对于子女来说,想要获取父母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子女会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这三种学习方式来获取父母的赞许。


另外,虐待也是父母子女有相似之处的一大成因,父母的消极情绪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


1.言传


父母会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们,哪些言行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最初,养育者掌控着婴幼儿的一切事宜。当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龄,父母就会教导他们吃喝拉撒睡的正确方式和正确的时间,同时教育他们应该如何回应大人。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会对他们的某些言行大加鼓励,而对其他言行大加抵制。


比如,上课要认真听讲,写作业时要坐直,对人要有礼貌,不要在马路上打闹,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于是,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取悦父母,如何避免让父母失望。


孩子们性格的养成,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


2.身教


不同于父母的主动教导,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认真学习父母的行为,并进行一丝不苟的模仿。


作者的女儿6个月大时,作者每天清晨会做瑜伽,用鼻子不断快速呼气吸气,发出很重的鼻音。


然后作者看到女儿居然模仿起这种抽鼻子呼气吸气的声音,这让父母感到既惊讶又好笑。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不断模仿这种小细节,不论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上。


同时,他们也会模仿父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行为模式,比如守时、好斗及消极情绪。


身教胜于言传,可父母言传与身教的内容却并不一致。


比如,父母会教导我们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可父母自己却会闯红灯。


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孩子们明白凡事总有例外,规则也可以被打破。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3.身份认同


如果说身教是一种模仿,那么身份认同就是孩子通过带入父母的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孩子将父母的言行带入自身,并将其当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例如,作者的儿子在8岁那年,曾就作者写的一本关于办公室政治的书向他提问,还把书里讲的策略用在一位老师身上。


他是想通过对父亲兴趣的认同,来取悦父亲,也传递出自己的爱。


4.虐待


我们长大后,很快会察觉出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自主选择是否停止。


想要摆脱与父母的身份认同要困难一些,因为这早已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最困难的是克服幼年时遭受虐待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提到虐待,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殴打,其实虐待的形式不仅包括身体虐待,比如体罚,也包括精神虐待,比如责骂、嘲讽孩子,甚至在众人面前侮辱孩子等。


这种精神虐待是无形的,但就像锋利的刀刃一样,在孩子心里划下了一道道很难愈合的伤口。


父母的消极情绪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


如果父母坚持告诉孩子他很丑、很笨、很糟糕,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对自己的认知严重失真,有的甚至会导致抑郁。


如果我们曾遭受虐待,就会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而这会决定我们感受整个世界的方式。


它们会顽固地留在我们体内,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因为孩子们对抗这种悲观情绪的方式就是将这种情绪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进行重演,包括幼年时的兄弟姐妹,以及长大后与朋友、同事或恋人。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么做?


童年早已过去,我们都已长大。


当意识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深刻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那些消极、负面影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六条建议。 


第一,找出你和父母的相似之处,并找出原因。


写下自己,父亲,母亲,三个人的五项积极心理特征和五项消极心理特征,然后逐条进行对比。


你会发现,除了个别不同寻常的特征,两者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叠的部分。


重要原因是受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关爱及虐待的影响,部分原因是自己在家庭结构中为自己定义或塑造的角色不同。


第二,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找一位心理医生,请他帮助你深入分析自己的童年,让你获得全然不同的体验。


通过心理医生的专业治疗,一方面,我们会找到童年经历对我们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父母在我们心目中留下的恶劣印象会被现实中心理医生建立的良好形象所取代。


第三,找出自己家族的养育模式。


记录父母在10岁时的状况,他们是如何被照料的?他们面临哪些困境?


可以去寻找他们小时候的日记、他们小时候写给父母的信,去采访了解父母小时候故事的亲属、朋友。


你可能会发现,你小时候受到的养育方式跟父母小时候的状况是类似的。


第四,拥抱养育者的温情。


去确认父母传递下来的积极特征的根源,比如,他们也曾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智慧,并把这些关爱和智慧传递给了孩子们。


第五,梳理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试着写出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是如何看待你的。比如受父母的偏爱还是冷淡对待,他们认为你是聪明的、勤奋的,还是笨拙的、懒惰的。


如果他们认为你是害羞内向的,你可以去探索相反的性格,这种方式能让你获得全新的体验。


第六,出生顺序、性别和其他因素是怎样对你在家庭剧中的角色产生影响的?


确定自己的角色后,下一步就是分析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你的角色会受到家中兄弟姐妹们的影响。如果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你的哥哥姐姐聪明、好胜心强,如果你去挑战他们,很快会被击败。所以你的应对方式就是,培养自己不争不抢的形象。


另一方面,父母的形象也会投射到你身上。如果父母中的一个在祖父母的家中也扮演相同的角色,这也会影响到你。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家庭中存在一种“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模式,孩子们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因此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父母会告诉孩子,他们漂亮可爱、善良贴心又聪明能干等等。


而他们长大后,也能从这些积极的心理中不断获益,如同虐待和其他消极心理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一样。


1.在与孩子相处出现问题时,采用成年人模式。


    书中提到,任何时候,我们都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父母模式:这种模式下,你会模仿你父母的行为。


    成年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能将自己与自己当下的情绪分隔开,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况。


    孩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受到年幼时自己相似经历的控制,尽管已经长大成人,却仍会采用年幼时自己的处理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


    父母或孩子的模式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成年人的模式才是最正确的。


    比如,我们认为某些事对孩子有好处,应该这样做,而孩子却总是拒绝,甚至反抗。我们很容易会变得沮丧然后生气发怒。


    或许,我们会选择父母模式,要么强迫要么放纵;或许,我们会用之前的孩子模式,面红耳赤,大发脾气。但如果我们处于成年人模式,就能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评估,从而保持冷静。


    2.爱的炸弹


    如果已经为人父母,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爱的炸弹”是一种调节孩子情绪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父母与孩子有一段独处的时间,给孩子无尽的爱和掌握感。


    首先,告诉孩子,你们很快就要共度一段很快乐的时光,孩子要自己决定想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干。


    然后,让孩子列出清单,比如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去游乐场玩儿之类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独立做选择。


    最后,当家长尽心尽力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父母的关爱笼罩,十分满足。


    这种方法对孩子和父母都很有好处,不仅能解决孩子的常规问题,比如害羞内向、在学校表现不良,还能改善亲子关系。


    在作者儿子的圣诞节愿望清单中,高居榜首的一项就是“老爸会做所有事情的时间”,意思是在一整天内,老爸都要做儿子想让他做的事。


    爱的炸弹给孩子设置了特殊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能感受到被父母的关爱笼罩,但要与日常生活区分开来,不能混淆。


    作者还建议让孩子给爱的炸弹这段时间起个名字,例如“妈咪时间”、“老爸时间”。


    3.对孩子设定正确期望。


    不论你是那种“只要孩子有份稳定的工作,而且感到快乐,我就满足了”的父母,还是对孩子有极端期望的父母,只要父母将抱负转移到孩子身上,这种机制运转起来就没有任何不同——都是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虐待及关爱等方式传递给孩子期望。


    父母有义务努力分析自己对孩子期望的根源何在。


    当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那么最关键的差异就在于,当孩子追求自我目标时,父母是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压力还是让他们快乐地完成。


    只要父母能够树立情绪健康的榜样,孩子就能够效仿,而这些期望的细节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书中讲述了一个波尔加家族的故事,家族中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和数学专家,他将国际象棋当作业余爱好,而母亲从来不玩象棋。但这个家庭将三个女儿成功的培养成为国际象棋大师。


    从培养大女儿开始,父亲就将象棋塑造成一种好玩的活动,将象棋变成一种戏剧性的幻想。


    姐妹三人全都把下象棋当成自己热爱的一件事,而不是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她们不会无所事事地玩大富翁、打篮球,而是把下棋当作消遣。


    她们不论在童年时期还是成年时期,都把下棋当作一种乐趣,赢得比赛也是一样。同时,她们能获得父母无条件的关爱。


    之所以采取这种教育方式,是因为父亲十分明白,如果他们不强迫孩子下棋,结果就会是积极的。


    他明白年幼的儿童需要享受幻想的游戏,他们还能因此养成一种自我决定及想象力。


    因此,三个女儿全部成长为知足且心理平衡的人,而非为成功不择手段的人。实际上,完全没必要用虎妈式的教育来培养出色的成功者。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最后关于先天和后天对人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尚未定论。但《天生非此》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和论述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本历史书,我们不仅要弄清楚自己过去的经历、自己受到的养育方式对现在造成的影响,还要努力弄明白父母受到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


    要学会以史为鉴,以此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如果改变养育子女的方式,从言传、身教、身份认同方面给子女最大程度的积极影响,就会改变子女的未来。


    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会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


    其实,比起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关心和爱护,这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好”,从而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三百零五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