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气剂2

 差点气死 2018-10-01

橘核丸

(《济生方》)

【组成】橘核炒 海藻 昆布冼 海带洗 川楝子去肉,炒 桃仁麸炒,各一两(30g 厚朴去皮,姜汁炒 木通 枳实麸炒 延胡索炒,去皮 桂心不见火 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15g

【用法】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现代用法:为细末,酒糊为小丸,每日服l~2次,每次9g,空腹温酒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水煎服)。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寒湿疝气。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方解】原书说是治四种颓病,卵核(即睾丸)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痛溃烂。所谓颓,据《正字通》注:颓疝,经言丈夫阴器连少腹急痛也。又有七疝之名,即寒、水、筋、血、气、狐、颓是也。据此以推,本方是治因寒、水、血、气蓄积而成的疝病。因为这个方剂主要是治疗寒湿伤于阴器而成疝的成药。就不准备细讲了。这个疝气还牵扯一个睾丸的问题,就是由于下焦寒湿久久地凝集了,由于气不行,血脉也就不利,所以这里主要用的是温下焦、散寒湿、破积气,通血脉。但是如前所言,疝气有多种,这需要注意。在正常情况下,偶然有的时候它可雌产生一种热象。由于年龄的不同、体质的不同,它可以郁而生热,你别看它下焦是寒湿,寒湿郁久了以后它可以固体内相火部而化为热,这种虽然是少数,但也需要注意,症状见睾丸大,阴囊并不肿、并不红;有时候阴囊里有积液,它也可以大,大了它就发亮,但是它没有红热,这点要记住,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还有一个问题要提到,就是不管哪个方剂里面,它是治的寒湿之邪,用的温热药,如刚才讲的温散下焦之寒,但是下焦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总有相火的问题,刚才提到的是郁而化火,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肝脉络阴器,下焦属于肝脉,所以说肝肾走下焦,特别是阴器与肝肾的经脉很有关系,所以这里往往用一些通利相火的药,特别用了川楝子、木通。从整个方剂可以看出来很清楚以什么为主。咀什么为辅,这是以温散为主的,而以这些东西为辅的。下面还有巧妙的用法。另外,原书在方后还有虚寒甚者,加炮川乌(即乌头)一两。坠胀不消者,加硇砂二钱,醋煮,旋入。二者皆有剧毒,决不可服用,所以略去。

天河乌药散

(《医学发明》)

【组成】天台乌药(12g)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9g),各半两 槟榔二个(9g 川楝子十个(12g 巴豆,十粒(12g

【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舍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一送下。疼痛者炒生姜、热酒下亦得。(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冲入适量黄酒服)。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或睾丸偏坠肿胀。

【方解】天台乌药散就是乌药散,因为乌药以天台出的最好。所以有时候写天台乌药,这是地道药材。乌药前面讲了,能温肾行气,散下元之冷气。在这里就说明这个方剂里是以它为主。下焦有寒,气就不通,寒凝气滞,可见疝气、少腹痛引睾丸,或者偏坠胀痛。偏坠就是一侧睾九。是因为下焦有寒。

我们习惯上讲血遇寒则凝,气也同样。所以受了寒以后。气就凝滞了,气在那里那个地方就郁而为肿,血脉自然也不通利,但着重是气,所以首先用辛温的乌药行气散寒,寒散气通则血脉自利。这里纯粹用的是行气的温药。有木香,有小茴香,有青皮,有良姜,有槟榔,这些都是行气和破气散结的。行气作用比较强的就叫破气,如枳壳与枳实。枳实的作用比枳壳强,枳实的量用大就破积,破积还是破气。槟榔也是这样,槟榔跟木香合在一块能行气导滞。小茴香是入肾之药,温胃、暖肾、散寒行气,良姜也是这样。这时为什么涉及胃的问题,因为这是阳明主宗筋的问题,筋脉的关系,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叫它们同时入胃、肝,肾。青皮这个药要单独提一提,我们知道它是疏肝的、破气的,实际上这个药是升的,是上品。青皮可以单独升发脾、胃之气,但是煎、煮时间长了以后,通过实验证明煮沸15分钟以后药效就没有了。肝部不疏用青皮,气积得厉害了就用青皮疏肝。从这里可以看出,木香是通调三焦之气了青皮是疏肝而升的,所以这里有向下行气的药,有升气的药,以向下行气为主,兼升。简单来讲就是顺肝之性,实际上所有的行气药以及降逆药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升降并用,究竟是升为主还是降为主。根据病证决定,只有很少或极其个别的才单一用,一般都是升降并用,但是治疗逆气以降为主。那么治疗气不行就要看看是滞在哪里。顺气散结,这个在下焦,所以用下气的药,用破结的药。

其实还有一些问题,用得挺有意思、挺巧妙,就是川楝子同巴豆同炒,然后去巴豆用川楝子,既制它苦寒之性,又取巴豆辛热散结之性,但是不用巴豆,避其毒而取其用。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制法用来行气破结,效果更好。因为本方治的病所在的地方,是药力最难达到的地方,所以必需要用比较强烈的药,但进一步阐述它的机制就很难说了,所以暂按照老的说法来解释,新的说法还没找出来。中药有好多配伍是去性取用,其中的奥妙现在还很难说清楚,只是在临床上证实这样用了,就是有效,所以这些方法不要轻易的否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气结得比较厉害,不用强烈的教结药也不行。你用了强烈的散结药。肝既喜条达又要疏气,所谓顺肝之性,肝主升。不等于它没有降。疏气就是下行,所以既有升又有降。我在前面的方剂里面提到过,由于寒湿凝聚之后,必须用强烈的药才能行它的气。才能祛它的湿。从它本身来看,没有祛湿的药,它是从温化寒温入手,加上芳香行气以后,把寒结散开,所以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要法意一个问题,往往发病有一个情况,特别是小肠疝气。所谓小肠疝气,现在来讲呢,就是说腹股沟疝,发作无定时,主要由用力不当所致,所以有的时候它下来了,由于腹股沟没有闭合,所以以为自已的小肠下来了,有多种原因会造成,一个是劳累,对于小孩来说,特别是由于跳、蹦、哭、闹后容易产生,所以它本身是有虚的,作为睾丸疝的治疗,它并不是炎症。睾丸有二枚。发病往往是一侧,它不影响生育。虽然睾丸胀大,但附睾设受影响,因为精子的生成主要是在附睾,所以本身没有受病,不影响生育,这在临床上都是常见的。我之所以说它有气虚,是因为疝的大小可以随时变化,这是疝气中的一种,即气疝,并不是所有的疝气都是这样。在用天台乌药散的时候要和补气药同用,经常配合补中益气丸交替服,特别是在稳定以后,要常服丸药。特别是小肠疝气,它过去的名字叫狐疝。关于三层茴香丸跟导气汤这两个方与天台乌药散也有不同,三层茴香丸所以叫三层就是分别按一、二、三方做成丸药,根据痛的轻重,依次服用,以病愈为准,不一定全部服完。因为你用汤剂来治疗,用破气的药,长服可能会伤正气,少服它又不可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用丸药来缓治,丸者缓也,这样逐渐见效。三药合用可以行气消结,当然它主要是祛寒,因下焦之寒把气给积住了,这是三层茴香丸,专门治疗疝气,或者是睾丸肿大。导气汤(《沈氏尊生书》:川楝子四钱(12g 木香三钱(9g 茴香二钱(6g 吴茱萸一钱,汤泡(3g)。水煎服。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是温散的方剂。凡是因寒气滞而痛,碰到厉害的时候就用导气汤,吃完以后再用天台乌药散做丸药也行,用三层茴香丸也行,用橘核丸也行,这些都可以根据证的轻重缓急来选择。这是一个治疗实证的方剂,与下面的暖肝煎治的证不同,用药的方法也不同。

暖肝煎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二三钱(6~9g 枸杞三钱(9g 茯苓二钱(6g 小茴香二钱(6g 肉桂一二钱(3~6g 乌药二钱(6g 沉香一钱(3g)(或木香亦可)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服。

【功用】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癌气等。

【方解】为什么小腹疼痛、疝气要暖肝呢?我刚才提到肝脉络阴器,它要疏肝。通过治肝来治疝。但是暖肝煎所治的是肝肾虚寒所引起的,肝经有寒,所以要暖肝。所以方中除了温散的药,如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还有补肝肾的药,所以有当归、枸杞,这是张景岳的方。张景岳特别强调熟地补肝肾,首先是补肾的,因为肝肾同源,以前讲左归丸、右归丸的时候讲过。所以过去有人把张景岳叫张熟地,因为他善用熟地,但熟地归根到底是滋腻的,在古籍当中针对下焦之寒、虚寒。现在它不仅有寒,另外一点认为有水,因为下焦虚寒就不能蒸水为气。有寒、有湿,湿聚为水,所以在治疝的方剂中,熟地不合,而是在行气暖肝止痛除疝的同时往往兼有通利小便的药。补肝肾用的当归。用的枸杞。不仅考虑它补而不腻,而且考虑它能疏肝和血,而这些药没什么特殊的,小茴香也知道了,肉桂也知道了,乌药也谈到了,它是行下焦气、纳气归肾的,它本身也是散寒的,整个处方是温的。所以叫暖肝,治疗肝肾虚寒所引起的小肠疝气。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不要看着下面有炎症,认为会阴部肿大就是有热。我治过一个特殊的疑难病,就是附睾肿大,有两种诊断,一个是附睾结核,一个诊断是癌。不管是什么诊断,病人都害怕这个地方动一刀。诊断上没有写出脉的问题,这很有意思,当时脉是沉弦而细的,舌质不红而嫩,舌苔是白的。

病人附睾里砸确实有一个东西,有麦粒那么大,这个人当时做保卫工作的,经常骑着军用三轮摩托车检查工作。因为一摩擦以后就痛,最后决定中医来治,于是我就以这个方剂为主。一开始用的附子,没用肉桂,当时原方是说寒盛加附予。我当时考虑没有好肉桂,因为它燥性大,温下的作用小,而肉桂必须要好的,必须要甘胜于辛,油多才是好的,即肉桂的甘味比它的辣味要强,如果不是这样它就偏燥,往往还没有达到温暖下焦的功用,病人的上焦就受不了了,所以以前我是宁用附子,不用肉桂。但是现在我不敢用了,怕乌头和附子混用,这话说的是1964年,治得挺好,没有一个月,就全部都消了,麦粒就没有了。我以本方为基础外加牡蛎、海藻,有的时候还加红花、桃仁,这样主要消它的肿。还有一些经验要介绍,凡是这些病用温下的药,剂量往往难以掌握得很准确,有时候吃了一剂就可能产生一些咽干的症状,因为现在处方用药,绝对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他配药的时候谁知道他给你怎么称,怎么分。特别是分。比如说我用一钱附子,我开五副药,他称五钱附子,但其中一剂给下来一钱五。看起来不多,就多了五分,实际上只增加了50%,往往出事也就出在这里。所以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医生是应该特别注意的,现在这些问题提出来了,但是不好解决。有时病人吃的药与你开的这个方剂不完全一致。有一次病人反映药有同题,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别的不认识,但方中的红花我认识,那药是红色的,前七剂有,而后七剂没有。我开方是一次配的,但实际上药房一次没有称完,他先称七剂药,十四剂药作两次配的,第二次配方剂的时候就忘了称红花,你们说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

我们在用这种药的时候,很难说我一次用药就用得那么恰当。因为它有一个正常反应,是由于我们一下子抓不住这个病人的具体特点、体质特点,特别是这些引火归元、温肾助阳而散寒的药,只要舌脉不变,就可以继续用,同时尽可能地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

至于说暖肝煎,治疗肝肾虚寒的疝气,这样的病人平常没事,我刚才介绍的患者就是经过检查诊断为这么个病,而现在遇到此病时我们往往首先考虑属于结核该怎么治。其实不管他是如何诊断的,我们中医就把它作为一个寒疝来治。你既然有聚积、硬结,我就给你散积,采用软坚散结、温肾暖肝、散寒行气的方法。在这里也用活血法。这才是中医辨证论治应有的思路。这几个方剂都是治疗疝气的,如橘核丸、天台乌药散、三层茴香丸、导气汤、暧肝煎,相对来说,除了暧肝煎,都是治疗实证的。刚才的天台乌药散,我讲了有时候还要补充一些补气药,补中益气丸可以同时吃、交替服或者稳定以后继续吃。而暖肝煎治疗的是一种肝肾虚寒证,这是它们的区别。这个区别不容易看出来,还要注意鉴别。

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钱(各15g 干姜七分(2g

【用法】合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虚寒,或伤于寒湿,致脘腹胀蒲或疼痛,喜温按,大便溏,不欲饮食,泛吐清涎,四肢倦怠,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细弦而缓或紧。

【附方】良附丸(《良方集腋》)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  香附子醋洗,焙,研,各等分。上二味须要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现代用法:上二味为细末,作散剂或水丸,每日1~2次,每次6g,开水送下)。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气或客寒犯胃。脘痛呕吐,或连胸胁胀痛等症。

【方解】厚朴温中汤大家自己一看就能知道,它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更主要是治胃。它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一个方剂。

因为脾胃位于中焦,是主气机升降的。由于脾胃气虚又受了寒,所以升降的机能就差了,就产生一种胃脘胀满或疼痛,相应地消化也不行了,当然也就食欲不振,甚至大便溏薄,主要是饮食下去就胀得更厉害。因为中焦虚寒为主,兼有湿,气的升降和运化功能差。所以舌苔白滑,或白腻而溜,脉濡缓或弦缓。正因为这种情况,说明它侧重点是在胃,并不在脾。所以原方用了厚朴。另外还用到一些其他的温中行气、祛寒燥湿的药,如草蔻、干姜、陈皮、木香、茯苓、炙甘草。

从现在临床用药来说,厚朴这个药资源上比较紧张,一般胀痛不严重时可以用厚朴花,分量上可以加大一些。因为厚朴树皮剥去后树也就段有了,而厚朴花今年摘了,明年还会开。

草豆蔻味道比较浊,燥性比较大,这是寒湿都重时候用的。如果是胀闷厉害,苔没有那么白滑,没有那么白腻,还是用白豆蔻比较好。白豆蔻芳香气浓,温中散寒,化湿健胃,还带有一点辣味,和砂仁不同。砂仁有清凉味,所以白豆蔻行气向上。

其次,干姜不如良姜,姜也各有各的特点,过去讲了干姜、生姜不同,而良姜和干姜、生姜又不同,它有芳香之气,所以它不仅温中散寒,还能行气活血。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中,活血是最后一个作用,换句话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作为血分药来用,而是在它温中散寒行气,气行自然能活血。它对于胃,对于下焦的虚寒,都比较好,所以这里特别提一下,因为它是作为中焦治冷时最恰当的一味药,而其用处用得最特殊的就是良附丸。

良附丸有好多名字,现在的成药给它改了个名字,叫胃气止痛丸,实际就是良附丸。良姜、香附这两味药,一个是温胃,一个是行气,而胃病以寒性的居多。如果你在临床上统计,以寒为多,其中就包括一些胃炎,有的虚得更厉害一些,还可与六君子汤合用。胃的炎症,还有胃黏膜脱垂。从西医分析原因很多,但从中医辨证,属寒者多,属虚寒的更多,所以要舒肝和胃。肝胃气痛也好,胃脘痛也好,治疗都是偏重于温散。

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方后有气痛为主,香附用三钱,良姜用一钱半;寒痛为主,良姜用三钱。香附用一钱半。这个方剂治疗胃寒痛、胃气痛,作为基础方很好。用它加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可治疗胃虚寒性疼痛。另外这里要提一提减少胃酸分泌的同题。如果说是反胃吐酸水,煅瓦楞子比乌贼骨好。但我们不要理解成瓦楞子是制酸剂,把它原来的作用忽略了。它是温性,温中和血,还能和血。所以不要理解成为制酸的药。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是萎缩性胃炎或者是胃黏膜增厚,它的胃酸分泌并不多,但它又泛酸,有些病人说烧心,造就是通常所讲的情况。这些情况,有的人说是酸,有的说不是酸灼痛,不能理解为这些全是酸所致。有人说在那个情况之下还得用煅瓦楞子,只是在黏膜增厚时才用生瓦楞子,酸多的时候用煅瓦楞子。在临床上用此方时,不一定要用元胡来止痛,这个止痛不是作为止痛剂来用。而是作为温中散寒、温胃散寒用来止痛。所以良姜和干姜有所不同,还有瓦楞子的问题,我们不要理解它为制酸剂,减少了它的用处。

刚才为什么讲煅瓦楞子用在汤剂里好,因为如果做丸药,要注意煅瓦楞子研末做成丸药后溶解不开,在用汤剂时就以乌贼骨来代替,也叫海螵蛸,就是墨斗鱼的骨头,把它硬的部分去掉。它既能收涩,也能和血,也是温性的药。一些妇科的经、带病,也可以用它,特别是赤带。因为它能和血,用来收涩,所以有时往往用它。那么这个方剂作为汤剂、作为散剂是不同的,而这些内容我是在临床上比较后得出来的。刚才讲汤剂里用它效果好,也是来自于临床上的比较。

因为早先在本草书里没有瓦楞子,而我治疗胃病习惯用瓦楞子,1968年我和一些同学在汉沽农汤进行教育革命时,当地病胃痛的多,而那里的中药房只有乌贼骨,用后效果不佳,后来发现在路边、汤地上到处是,叫他们自己拿起来洗干净,在火上一烤就可以用了。通过这样的对比,同一个病人,同样的方剂,同样的就是两个药,效果就是不同。所以在此介绍一下自己体会到的一些经验。

行气有进么几个方剂,而这些方剂一定要和以前的那些方剂合起来看,因为气不行有多种原因而主要是寒。我们有时候不要理解这句话就是指这一个方面,血遇寒则凝,气呢,气遇寒也凝滞,二者一样。因寒主收凝,任何东西受寒之后就都凝滞了。另外气和血的关系,虽然有为主为次的关系,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往往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所以在理气剂当中,它和许多行气的方剂有相关性。如果互相对比一下,就可以更明确地掌握一些谁为主的问题。治寒为主,是在温药中。有些温药中尽管兼有行气的功能,但是行气不是目的,因此在这个方剂里,是以散寒药、温中药为主。但是,当需要行气时,我是以行气药为主,因为散寒药、温里药不一定都能行气。在这上面我们一个是掌握了它的目的性,另一个就是掌握了药与药之间的差异,这可以联系起来再看。下面我们谈一谈降气的方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