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拼多多|美团de互联网思维是个甚

 月中寻桂QQ 2018-10-02

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看,一家既能持续赚钱又有钱的企业,无疑是优秀且诱人的。

但互联网企业似乎不是这样,往往是“有钱”却不赚钱,甚至越是亏损有些投资人越高兴,因为牺牲眼前短期盈利来可以为未来赚取长久、更大的收益。

在常识里,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硬道理,今天的亏损是为了明天赚得更多,只要不清盘,这基本也可以算是一个无法证伪的投资命题。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对于未来收益的巨大预期呢?

不妨从总资产收益率这个比较综合的财务指标来分析。因为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这是一个兼顾企业经营效益与效率指标,通俗点讲即一个企业赚钱多少与多快赚钱。从效益端和效率端的改进都能带来回报率改善。进一步拆分近似可得: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收入-营业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费用】÷总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会存在“亏损有理”,“赢家通吃、数一数二”等等这样的商业理念,并广受追捧?理论上的可行与逻辑自洽往往指导着现实的可行性,并最终成为某种商业理念的证明。通过这样一个指标,可以清晰地一窥互联网企业背后的经营逻辑与商业模式。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理解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基本思维,适合创业者、关注产业及企业基本面投资者,以及基于如商学学习、深度谈资、资讯焦虑等其他需要的吃瓜看官】


流量思维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收入-营业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费用】÷总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从上述公式很容易看出,收益的改观主要来自三个影响因子:收入、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以及费用。

在收入端,美团的主营收入来自于用户与商家交易成交量的佣金,以及为商家提供的在线营销服务。交易人数及交易笔数是影响交易量的关键因素。

对于拼多多来说,在线营销服务及佣金是收入主要来源。在线营销服务是指商家针对广告展示位置相匹配关键字出价,此类展示位置和价格通过在线竞价系统确定。佣金按商家所售商品值0.6%收取。

在小米的收入构成里,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硬件成为核心收入来源。严格来说小米与其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如说是一家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企业。

虽然美团是一家以生活类服务为主的电商平台,拼多多是一家以实物商品为主的电商企业,但从美团和拼多多的收入来源分析,很显然,平台上参与进来的人头即流量成为衡量互联网企业质地的基本指标,落实到运营数据上,GMV、用户增长、月活等成为判断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类企业营收的关键要素。对于同类型竞争对手来说,优先获得流量优势者将胜出;在总流量天花板的局限情境下,成为同行内头部企业的赢家通吃效应会进一步放大收入水平。


边际思维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收入-营业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费用】÷总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有没有一种企业经营在收入扩大的同时,营业成本相对递减的?将营业成本分拆成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后可以得出肯定答案。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即企业开张生产即必须产生的投入;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业务量、生产规模扩大,投入与之成正比例变动,即业务越多投入越大。

以美团营业成本主要构成来看,餐饮外卖部分含配送骑手的成本、支付处理成本、人员雇佣成本、办公场地与电脑设备,以及带宽和服务器托管费用;到店、酒店及旅游部分含线上流量成本、支付处理成本、人员雇佣成本、办公场地与电脑设备,以及带宽和服务器托管费用。综合可知:美团相对固定成本由办公场地与电脑设备费用、人员雇佣成本,以及带宽和服务器托管费用构成,配送骑手成本以及支付结算成本为相对可变成本。

在3公里左右范围内,随着餐饮外卖交易总量的提升,50多万配送员的单位配送效率会相对带来可变成本相对降低,同时扩展更多配送品类诸如小象生鲜等也会进一步释放效益。美团战略上扩展到更多大众、高频、刚需的生活服务品类,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具备规模扩大的边际成本优势。

对小米来说,其相对固定成本为向游戏开发商支付的内容费,与带宽、服务器托管及云服务相关的费用,以及技术许可费;相对变动成本主要为硬件原材料采购成本,外包组装费。一般来说,小米这样硬件产品为主的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显著。

再来看拼多多,营业成本以收入成本计,其中固定成本为带宽和服务器成本、折旧和维护成本以及员工成本,变动成本则来自于在线市场服务,包括支付给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的支付处理费。随着拼多多交易规模的提升,边际成本效应主要来自于此。

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优质互联网企业随着营收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是可变成本的减少,即边际总成本的递减,这会强化以建立市场领先地位为主的战略扩张模式,促使互联网行业比较竞争优势超头部集中,在竞争领域里成为数一数二的行业地位必须得到建立和强化,即得规模者得天下。


品牌思维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收入-营业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费用】÷总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同样是美团的运营数据,其费用支出扣除骑手相关,大量资金消耗在用户激励即补贴和营销广告上,俗称“烧钱”模式。

在经营绩效上,从2015年至2016年,交易用户人均年交易笔数从10.4笔提升至12.9笔,在2017年进一步提升至18.8笔,其中按交易笔数排名前10%的头部客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达98笔。

在线商家数量从2015年的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550万,同期活跃商家比例由2015年的66%升至2017年的80%。总收入则由2015年的40亿增加到2016年的130亿,增长率223.2%,2017年更增加值339亿,同比增长161.2%。

员工构成上,美团也以偏销售为主重度营销团队为主力。显示出线上线下联动的强大营销动员能力。

之于拼多多,在营销费用投入上相较美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销售和营销费用主要包括广告开支(线上及线下品牌推广活动),吸引注册和购买的促销及优惠券。而且为寻求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销售和营销费用还将以绝对数量增加。

截至2018年3月,拼多多的活跃买家和活跃商户数量分别达到约2.95亿和超过100万。收入比2016年5.049亿增长245.5%至2017年17.4亿。结合其员工构成上,拼多多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工程师营销和智能营销偏好。

而在小米身上,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广告推广(贴片、户外、名人代言等),线下小米之家终端零售店的扩张支出,由2015年19亿增加58.0%至2016年30亿,2017年增加73.1%至52亿。

小米作为互联网企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与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高强度高烈度的营销费用投入相比,小米由于领先的出货量及市场地位,使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利润及先天获客优势。

在衡量互联网企业经营的关键数据指标月活上, MIUI系统2015年拥有1.12亿月活,2016年增加20%至1.35亿,截至2018年3月已拥有1.9亿月活用户,拥有5个以上小米非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互联网用户超140万,MIUI论坛月活超900万。在流量收入转化上,由2015年32亿增加101.8%至2016年65亿,平均每用户互联网收入(某一年度的互联网收入除以年度12个月月活用户)由2015年28.9元增加至2016年48.5元。

通过以上分析,与缩减费用提升效益相对而行的是,互联网企业普遍采取费用扩张策略,直接后果便是由规模效应提升的毛利水平被吞噬殆尽。

策略意图也很容易理解,通过费用尤其是销售费用的重金投入,吸引更多流量即增量获客,存量提升月活与交易频次,进而反哺更大的收入规模。

在流量天花板之下,相当于借助重度资金营销费用的力量,建立口碑,快速抢占市场心智品类第一位置,即品牌思维。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品牌思维也即用户思维: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打造线上社区,夯实口碑基础,培养在线习惯,提高客户黏性。


生态思维


在流量思维与品牌思维催化作用下,生态思维随之而来。与线性模式不同的是,生态思维以用户为核心,以轻、快的便捷体验成本,编织出一张体验之网。既可以同一波流量产生多重体验的复合化反,还能借同一体验实现跨平台间流量互通。而这需要的是打破平台内部壁垒,以及平台间壁垒的相互抵消和融合。

比如,美团围绕大众、高频、刚需为主的,以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的战略:以满足日常“吃”的需求,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甚至于美团与微信的战略结盟。藉由生态思维,美团不仅实现了流量导入,更加速了流量与收入之间的高频转化。

2015年刚刚成立的拼多多,则通过与微信的战略结盟,实现了由垂直领域直销业务向平台型社交电商的转型。

相较而言,小米更加典型,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切入口,通过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无缝集成,正在构筑出属于“米粉”的互联网体验之网。覆盖应用程序、浏览器、音乐、视频、游戏等主流线上内容体验领域。

而且,自小米推出生态链战略以来,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推出了13个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截至2018年3月31日,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超9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截至2018年3月,小米生态链链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含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资本思维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收入-营业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费用】÷总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在分母上的效率端,与传统企业存在较大区别的是,互联网企业以流动资产为主的资产属性,为其打开足够的战略想象空间。

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流动资产同比提升,而固定资产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效率存在普遍提升可能。

而无形资产的增长,又会带来放大收入规模的动态增强功能。这也成为互联网企业普遍采取并购策略,放大战略协同作用,增添收入动能的标准动作。即通过无形资产的战略性获取,巩固和强化市场领先地位,消化和相对减少流量获取成本,提升流量转化效率,技术基础设施共享,进而优化行业运营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资本思维构成生态思维的战术策略补充。

回看美团的成长之旅,2015年与大众点评战略合并,2016年收购钱袋宝,2018年收购摩拜单车等等一系列资本动作,其实现规模领先、市场领先的扩张企图,与收入规模不断得到扩张相应共生。

2018年2月,拼多多与腾讯战略合作,打入腾讯生态群,所付代价公平值确认合作协议为无形资产。

而小米,其同样通过收购获得大量无形资产,以强化自身规模与生态的市场地位。

从2015年5.5亿大幅增加102.3%至2016年11亿,到2017年大幅增加103%至23亿。

除了上述作用,互联网企业普遍具备资本思维的另一大表现在于,由于扩大规模需强大现金供应,而经营性现金流的短缺又难以应付庞大的扩张需求,必然带来巨大的现金融资。

借助股权吞吐弥补经营造血不足,为规模的扩张、领先市场地位的夯实实现供血,从而拉动收入超速入账,以达成远期效益目标,即高效益盈利。

以下图片分别列下了美团、拼多多、小米的经营性现金流与投资规模所需现金缺口,看看谁是中国最新互联网企业里的“吸血蝙蝠”?这也回到了本文开头所言的现象局面:对于一家正在建立领先市场地位的互联网企业,越亏损而投资人却会越高兴。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