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 | 鲟鱼商品鱼流水养殖技术

 昵称10744611 2018-10-02

鲟鱼流水养殖是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山泉水等为水源,通过机械提水或利用水位、地形的自然落差,保持鱼池水体的适宜流速和流量的开放式流水养殖方式,其水流从进水口进入鱼池,从排水口直接排出或不经过水处理过程直接流到下一级鱼池使用,养殖水不重复使用或少部分循环使用。这种养殖方式始终使池水中保持丰富的溶解氧,水清澈见底,从而为鲟鱼快速生长创造最佳的水域环境。其具有占地面积小、集约化程度高、便于管理、水体环境易于控制等优点,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鲟鱼养殖方式之一。一般产量可达25~30千克/米3


养殖设施


01 水源和水质


凡符合鲟鱼养殖水质标准的江河水、泉水、湖泊和水库水、地下水均可作鲟鱼养殖水源。因鲟鱼为亚冷水性鱼类水源的常年水温变化应符合所养鲟鱼品种的生长和生存需要,理想水源的常年水温变化范围在10~28℃。这些水库水或江河水在夏季水温偏高、冬季水温偏低,但水质优良,水量充沛,为克服水温的瓶颈制约效应,常常增加地下水作备用水源调节水温。地下水常年水温在16~20℃,作为备用水源在冬季或夏季调节水温,可节约升温、降温成本。水源的水量应达到设计养殖规模所需水量。在水库大坝下游、山泉和溪流下游建造鲟鱼养殖场,还可利用水位落差采用自流自排,降低能耗。所有水源都必须经过预处理方可使用,如沉淀、曝气、过滤等。


02 鱼池


养殖商品鱼的流水池多为水泥池,池体形状有圆形、椭圆形、矩形圆角和八角形等,面积以100-200米2为宜,池深为1.2~1.5米。豫西山区养殖鲟鱼以长方形流水池为主,进水口位于池一端上方,排水口位于池底另一头底部,池底向排水口处的坡降为3%-5%,进排水设施和防逃很重要,是流水池设计的重要部分。池底和池壁用水泥抹面,保持池壁光滑。


03 其他设施


包括水塔、过滤设施、增氧设备等,有自然落差的养殖场不必建造水塔,如井水含铁较高或其他水源较浑浊需加装过滤设施,在水源水量受限的养殖池,应加设增氧设备。


生产管理


01 鱼种放养


(1)鱼池消毒 鱼种放养前鱼池应严格消毒。新建水泥池使用前应浸泡2周以上,然后清洗消毒。玻璃钢鱼池和已经使用过的其他鱼池放养前只需清洗消毒。消毒药物可用含氯制剂或高锰酸钾,消毒方法可采用药液浸泡,用漂白粉消毒的最终水体浓度为10克/米3,高锰酸钾消毒的最终水体浓度为20克/米3,浸泡时间为1-2小时。消毒后的鱼池须用清水再冲洗,去掉药物残留,然后注入新水待用。


(2)放养和操作 放养的具体日期确定应参考天气预报,选择在没寒流、无风雨的晴天起捕苗种、装运、放养,可尽量减少鱼种受到伤害。本场培育的鲟鱼苗种,起捕、放养都比较容易,鱼体损伤少,成活率高。外地购入的鲟鱼苗种,必须监测双方养殖池内的水温,池水温差不能大于5℃,否则,会使鲟鱼苗种入池时产生温差应激反应,严重时会造成大批死亡。同时在拉网操作、装卸过程中应该仔细小心,避免损伤鱼体。


(3)鱼种选择和消毒 鲟鱼苗种采购或自养苗种放养均应检查其体质状况。优质苗种体形匀称,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残,无病害;表现为鳍条舒展,鳃丝鲜红,体色自然,腹部无凹陷,游泳能力强,摄食正常且均已转化为吃食人工配合饲料。鲟鱼苗种入池前还须用2%~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分。


(4)放养密度 应根据不同鲟鱼品种,不同规格以及养殖设施的水体交换量确定具体放养密度。其中,水体交换量是决定流水池单产水平的主要因素,即水体交换量较大时单产相应较高。同时,在流量流足的前提下,放养密度较大时其单产相应较高。然而,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鱼类活动空间过小,对鲟鱼生长的不利影响会逐步增强。从增重效果、饲料利用率、养殖成活率及产品规格一致性等指标综合评价,养殖密度大并非一定有利。不同规格鲟鱼流水养殖适宜放养密度见下表。


02 饲料与投喂


鲟鱼鱼种在放养前均已完成转食过程,成鱼养殖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所以饵料的质量、数量在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还应注意饵料的适口性,以降低饵料系数。养殖的鲟科内的种及其杂交种以沉性硬颗粒饲料为主,白鲟科的匙吻鲟以浮性颗粒饲料为主。市面上有多种鲟鱼专用配合饲料,总的要求是饲料大小适口,营养全面。不同规格的鲟鱼对饲料粒径的要求见下表。


(1)日投饲量 通常计算日投饲量的方法是以池中全部鲟鱼的总体重乘以日投饲率。例如,池内鲟鱼的总重量为150千克,则150千克x2%(日投饲率)等于30千克,30千克即为该池当日的投饲量。鲟鱼成鱼阶段的日投饲率在0.5%~2.5%变动,主要根据池中鱼大小不同的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品牌饲料,灵活掌握投饲量。不同格鲟鱼在适宜温度,良好水质条件下的日投喂率见下表。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池内水温、水质变化当日池中鲟鱼的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天气晴朗、水温适宜、水体氧量充足、水质良好、鱼类摄食旺盛时应多投,否则,应适量少投。


(2)投饲次数 鲟鱼流水养殖过程中,每天饲料应分多次投喂这有利于鲟鱼均衡摄食,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饲料的转换效率。日投饲次数应依据鱼体的大小、水温的高低、鲟鱼种类来确定,一般为2~4次/天。养殖鲟鱼个体规格较小、水温适宜、天气晴好时,投喂次数可调整为4次/天;反之,则可减少为2~3次/天。


(3)投饲方法 一般人工配合饲料的投饲方法可采用人工撒投或投饵机撒投。投饲要沿池壁四周断断续续地扬撒,使饲料分布均匀。撒入池水中的饲料应在尚未到达池底中心位置时,就被鱼抢食干净。长椭圆形的流水池,需在进水口(离排水口最远)的一端投饲,防止饲料流失。投饲不可将当次应投饲料一次性地投入池中,这样会造成浪费,甚至污染水质。


为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需做好以下4点:①选择投入水中后稳定良好的鲟鱼专用颗粒饲料。②掌握最佳的投饲量,投后95%以上被鱼摄食。③科学地确定投喂次数,每次投饲量分配要合理,白天适当少喂,夜晚适当多喂。④仔细观察、试验,找到每天、每次投饲的合适数量。应对每一次投饲及鱼的摄食情况都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下投饲的最佳数量,并且每7~10天调整一次投喂量。


使用投饵机投饲,虽然节省了人力,但它却失去了人工投饲时对鲟鱼的直接观察,往往会忽视鲟鱼的摄食能力及群体生长状况,也难及时发现病鱼。


水体交换量控制


流水养殖池内流速、流量的大小、水交换次数,应根据鱼体的大小、放养密度、水质的变化等进行合理的调控,为鲟鱼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水域环境。池内流速、流量过大,虽然水中的溶解氧比较丰富,但却浪费了水资源,同时引发池中鲟鱼顶水冲游,增加鱼体体能鱼健康养殖技术的消耗。反之,池内流速、流量过小,虽可节省一定的水资源,却使池内溶解氧降低或水质变差,影响鱼类的正常代谢和生长。一般鲟鱼商品鱼养殖池内流速可控制在0.2米/秒,水体交换量为4-6次天。密度较大的池交换量宜大些,密度较小的池交换量宜小些;温度高时交换量宜大些,温度低时交换量宜小些;投喂时交换量宜小些排污时交换量宜大些。


鱼池排污


鲟鱼流水养殖因其单位水体载鱼量大,饲料投入量大,水体中残饵和排泄物较多,为保持池内有良好的水质,必须定时排污。一般流水鱼池,均配备有排污控制阀或池体外的排水立管,每天早晚打开阀门或拔掉立管两次,每次10分,就可把池底的90%以上的残饵和排泄物冲走,达到排污的目的。对于不能自动排出的污物,应定期采用人工清洗或机械冲洗的方法,及时将污物排出或吸出。


排污时,不能把池中水位降得太低,必须留有30~50厘米的水位,防止密集的鱼群相互挤压,擦伤鱼体。拔掉立管排污时水流很急,常会有一些体质较弱的鱼被水流压追在过滤网上,所以拔管排污时,事前应用竹竿等物将排水口处的鱼群驱散,以防压伤鱼体。另外,排污时不能关停进水阀门,排水需同时进行,既可防止压伤鱼体又利于彻底排污。


分级饲养


鲟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由于其摄食能力和体质等的不同,会逐渐岀现规格差异,如不及时按规格分池,将会影响小规格鱼的摄食和生长。将不同规格的鱼适时进行筛选,并分池饲养,同规格的鱼放入同池饲养,可以提高成活率及商品鱼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鲟鱼一般养殖1~2个月分池1次。分池时根据鱼体规格差异程度,分成2~3个规格。操作时应放低池水,用捞网逐尾挑选。

当池中大规格鱼多时,可挑小留大,当池中小规格鱼多时,可挑大留小。


分级筛选时的捞鱼、搬运等全过程都要带水细心操作,减少鱼体损伤,避免将鱼从高处抛入池中,应贴近水面将鱼倒入水中。筛选后及时泼药消毒,预防鱼病的发生。


加入鲟鱼养殖技术交流群

了解鲟鱼养殖、交易、行业最新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