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明体内寒凉却燥热上火?答案在这!

 没事来看看 2018-10-03

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口臭便臭出汗,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


身体内的寒湿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伤脾,引起肾阳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本质上就是寒的体质



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调理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则是用补法。


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连吃三天,降火效果显著。但是现在单纯有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


1


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



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2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火是升发的,所以虚火一定是漂浮在头部的,很多人能感觉到上热下寒,有时会失眠。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



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


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3


对于虚火,普遍存在,现在上火绝大多数是虚热居多,当然也有实热,还有虚实并存的。当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你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真正的肾火就守不住,往头面部跑,寒湿越重,虚火就越来越大。


而如果错误的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虚火,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寒湿重时表现的症状


症状如下:


1、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2、舌苔发白;


3、反复的口腔溃疡;


4、口臭时舌苔发白;


5、咳嗽时痰是稀白的;


6、流清鼻涕;


7、流出的汗是凉汗;


8、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


9、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


10、经常腹痛、腹泻;


11、脸上长痘和斑;


12、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


13、手、脚长年冰冷;


14、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5、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艾灸-祛寒湿的方法


艾灸最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用这种艾灸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艾灸的热力和药效可以直接作用在病灶处,把寒湿排出去。艾灸时,若灸出水来(湿乎乎的),或者水泡,也说明体内寒湿比较重,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就好转了。俗话讲,寒湿一除,百病消!


可艾灸以下穴位:大椎穴、足三里穴、神阙穴、命门穴、涌泉穴


大椎穴:


 大椎穴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脐正中 。


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以上穴位,建议1天1次,每次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每10天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后继续 【时间充足又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多灸几个穴位,具体多长时间还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调节】


—— 感谢您的转发,让更多的家庭更懂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