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端上的精灵——鸱吻

 hdzyf 2018-10-03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两端,蹲守着一对神秘的雕塑形象,似龙非龙,似兽非兽,又有鸟羽,又有利爪,又有花卉海浪为背景,又有火焰星辰日月为依托,神秘的形象和华丽的装饰,决定了这是一件具有非凡而又神奇力量的建筑构件。

         驻足古建筑的屋檐下,我们会被雄伟磅礡的屋盖所震撼。令人震撼的这个屋盖的顶端,是一条或曲或直的线段,建筑术语称其为“正脊”。正脊底下是木结构“脊檩”,百姓们说得“上梁大吉”说得就是安装这条“脊檩”时候的工序。而正脊瓦作的某些作用,就是避免雨雪对脊檩的冲刷腐蚀,继而让屋盖长期不朽,使得建筑屹立不倒。而鸱吻就是正脊的两个端点,这个端点,在古代建筑师的眼里,它是至关重要的。屋顶的大小,气势,是否舒展,是否大气磅礴,很多时候都取决于这两个点的控制。两个点,建筑师对其位置的拿捏,对于整栋建筑的造型造势来说,至关重要。

         这两个端点到底是什么形象呢?为什么称为“鸱吻”也被称为“鸱尾”?这还要从这个构件千百年来演化的渊源说起。它的形象与题材——由“尾”向“吻”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简简单单题材上的变化,更多体现出千百年来审美的一种延续和转变。



昆仑君手绘一张图,帮大家捋清鸱吻造型发展历程。

这是一张跨越千年的样式演变图。上至两汉,下到明清。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皆有体现。



接下来,我们以这幅图为线索,揭秘“鸱吻”的造型发展历程



阶段1,初期——脊端饰物


        汉代的画像石,冥器陶楼等出土文物可见,汉代建筑尤为朴素,但是蔚然壮观。屋顶硕大而磅礡,屋面缓和而出檐深远。此时的正脊两端并没有明确形象的装饰构件出现,多以瓦当重叠、勾搭、起翘隆起作为最初的装饰。至今在汉代遗存的画像石建筑上端,可以看到瓦当勾头堆叠形成的几何形状的脊饰。

陶楼上极富表现力的脊端几何形态的饰物,形态如同鸟羽,又如同树叶。

汉阙上的脊端饰物,通过侧面的浮雕可见,是由瓦当堆叠而成。

日本的建筑保留很多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例如脊端饰物,采用了瓦当勾搭堆叠隆起形成的脊饰构件。造型大方,朴素,体现出日本建筑对我国早期建筑的传承。



阶段2,早期——如鸟斯飞



北魏时期的洞窟浮雕,多反映当时的王宫贵族居住的建筑形象。此时不论洞窟浮雕,墓葬冥器,建筑物的脊端饰物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定式——鸟尾(羽翼)的形象。

云冈窟楣的鸟尾状脊端饰物,灵动可爱。

北魏晚期的巨型窟檐的脊端,亦是如此造型。

内部窟檐的形象

北魏陶楼上有酷似鸟尾的脊端饰物,大气而不失轻盈。反映出北魏建筑的风貌。

       比北魏晚一点,北朝晚期的壁画墓(推测为东魏、北齐时代)--《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壁画》画面上则以一个巨大的羽翼形态的脊端饰物呈现在观者面前。

作者通过临摹壁画,更加直观的看到这种灵动的造型。

       同时代西魏时期的窟檐建筑同样反映出相同的造型。一个硕大的羽翼(鸟尾)形象,使得笨重的屋顶轻盈而灵动,多了几分装饰,又多了几分灵动。(图作者临摹)

43号洞窟想象复原图(作者复原)

        邺城遗址出土的北齐时代的建筑鸱尾构件,这种形象作为羽翼也好,鸟尾也好,已经是题材明确,造型生动、优美。是一件建筑构件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说明此时的脊端饰物已经有明确的形象和建筑规范。鸱尾的形态,已经基本定型。

           我国至今没有发现唐代以前的建筑,但是从壁画,陶器上可以看出,南北朝-隋代,古建筑的脊端饰物逐渐开始有了它的基本形象——羽翼鸟尾的形象。这种造型一直到唐代初期,都是建筑物脊端饰物的主流样式。



初唐,盛唐时期“鸱尾”是皇家建筑的主流形象,五台山南禅寺的鸱尾形象就根据这一时期的鸱尾形象进行的想象复原。


同时代渤海国上京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鸱吻”,与唐都长安城出土的造型亦是相似。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仅存的大型唐代建筑。屋顶的鸱尾在元代时期进行了更换。从更换后的风格来看。元代的琉璃匠人,姑且保留了很多唐代鸱尾造型的符号。



阶段3,过渡期——尾吻合体



盛唐以后,人们的审美逐渐偏向浮华,建筑物开始装饰华丽,造型变得丰富多彩。此时的鸱尾不仅仅是鸟的形象,具有“吐水镇火”的消防意义的龙的形象开始出现,正好,龙又是皇帝的象征,用在宫殿建筑则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龙吻和鸱尾逐步结合到了一起。

            唐泰陵出土的鸱吻则反映出这一现象。首都博物馆2017年“美好中华”展览展出的正是此件作品。上为羽翼鸟身,下为神龙吞脊,气势非凡。


五代后蜀国国君和陵地宫入口处有一座石雕建筑,上刻石质鸱吻一对,与泰陵鸱吻具有造型和题材上的延续性。

莫高窟在唐末五代时期孤悬海外,政治上与中央政府隔离。以至于到了北宋初期修建的窟檐,依旧保存着唐末五代的某些造型特征。

南汉国宫殿遗址出土琉璃鸱尾残件,尚无龙纹出现。可见同为五代,南汉国依旧采用的是“鸱尾”的鸟类形象。




阶段4,中期——龙首鱼尾



宋代以后,龙的形象逐渐取代了鸟的形象,成了古建筑脊端饰物的主流。但是西夏辽金时期,龙首鱼尾,是主要流行题材。

天宫壁藏建于辽代晚期,鸱吻已经变成了龙首鱼身的形象。此时的鸱吻已经没有鸟尾羽翼的造型了。

独乐寺山门一对鸱吻,造型雄壮有力,和华严寺一样,亦是龙首鱼尾,回勾的鸱吻尾部动感极强,正脊的曲线与鸱吻的力度搭配的相得益彰,使得屋顶的造型多了几分生动。独乐寺山门鸱吻为我国古建筑上面最古老的一对,依旧还在正常使用的鸱吻,弥足珍贵。

西夏皇陵建筑鸱吻,粗狂而彪悍,雄魂大气,体现出游牧民族造型特有的气度。题材为龙首鱼身,与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风格吻合。

大同的两座金代殿宇上面,也保留了同样风格的鸱吻琉璃。




阶段5,后期——龙吻吞脊



宋代绘画有很多建筑题材的作品,可以直观反映出鸱吻这一构件的时代的造型特色。

《瑞鹤图》手法写实,再现了北宋宫廷建筑的风貌。同样也忠实反映出北宋皇家建筑上鸱吻的具体形象。

北山石刻经变图浮雕,建筑物里面具有和瑞鹤图相似的鸱吻形象。

明清两朝,古建筑遗存数量巨大。从目前大量的建筑遗存分析,屋脊装饰皇建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

        明清官式建筑,造型严谨、规矩,色调统一,鸱吻琉璃多为一种颜色烧制(除了眼睛牙齿等局部),整体显现出一种沉稳、大气、庄严的气场;

        明清的民间建筑则相反,屋脊装饰包括鸱吻花团锦簇,秀气灵动,各种造型活龙活现,在用色上可以说七彩并用,五彩斑斓。整体来看甚至与官式建筑的风格形成截然相反的状态。

智化寺采用黑色琉璃瓦顶,庄严肃穆。智化寺的琉璃鸱吻是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

花团锦簇的介休后土庙,五彩斑斓,造型夸张,形象极度生动富有活力。

庄严拘谨的清代官式建筑鸱吻。



小结


        历代的鸱尾、鸱吻的形象逐步介绍完毕,我们通过题材和造型,很直观的可以看到它的发展有五个时期。结合下图,我们总结一下:


红色区域,第一阶段,先秦战汉时期的脊端几何饰物;

黄色区域,第二阶段,北朝隋唐时期的鸟尾形象;

白色区域,第三阶段,唐末五代宋初的龙鸟合体;

蓝色区域,第四阶段,西夏辽金的龙首鱼尾;

绿色区域,第五阶段,宋元明清龙吻吞脊。


不妨来仔细看色块图。。



文末彩蛋:精品留言福利


         图片作者:   宋赫  刘雷  付祥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