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热爱程度,决定了你这条路的长度

 yangtz008 2018-10-04

麦家陪你读书

 

秋意渐浓,阅一本好书,温暖一颗心灵。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昨天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解除婚约之后,伊莎贝儿的故事,却并未正面提及主角拉里。


那么拉里在同伊莎贝儿解除婚约后又做了哪些事?他和伊莎贝儿的关系还能不能继续?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共读。


 

 

自从在伦敦和伊莎贝儿一别,我大概有十年没见到拉里和伊莎贝儿。


再次和二人重逢后,我才得以知道他们各自的故事。那时,他们都已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了很远。



拉里在和伊莎贝儿分别后,原打算前往学术圣地希腊,最后却选择留在巴黎,一直工作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后,拉里竟然跑到了煤矿上做劳工。

 

“那时我打算把书本放一放……我认为从事几个月体力劳动对我有好处。这会使我有时间把自己的思想理理清楚,使自己平静下来。”拉里这样向我解释。

 

拉里来到了位于英国的煤矿村,据他所述,那个村子里的建筑单调乏味,让人感到压抑。


许多矿工在战争中牺牲,矿上很缺人手,因此拉里顺利地拿到了一个矿工助手的工作。

 

随后,拉里在当地一个年老的寡妇家找到了便宜的住所,和一个名叫考斯第的波兰人合住一间房。


考斯第是一个长相粗犷的人,可是举止和谈吐不俗,还能说一口正宗的法语,应该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考斯第告诉拉里,他曾经是沙皇手下一名将军的儿子,上过贵族军事学校,还在一战中做过骑兵军官,后来因为密谋刺杀活动被人出卖,沦落至此。

 

相似的学识和经历让拉里和考斯第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拉里成为了考斯第的工作助手。


二人在工作之余经常一起喝酒打牌。考斯第打牌爱作弊,但赢了钱之后就给拉里买酒喝,好像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这让拉里觉得他很有趣。

 


而真正让拉里对考斯第充满兴趣的是他粗犷外表下的另一面。


考斯第常常在喝醉酒时谈起神秘主义,谈论万物的本性,谈论极乐世界……这无疑让追求真理的拉里兴奋不已。


 

 

再后来,春天来了。矿场上的春天污浊不堪,寒冷和阴雨依旧纠缠着这片压抑的矿场。

 

考斯第和拉里决定离开矿场,一路流浪至德国,找个农场上的工作消磨掉整个夏天。

 

他们一路走到了德国境内。遇到小镇就停下来看看,晚上总能找到便宜的小旅店留宿,有一两次他们不幸地只能睡在稻草堆上;饿了,他们就去路旁的小馆子吃些东西。


拉里随着考斯第学习德语,到德国时,他已经能和当地人进行基本对话了。

 

此时的艾略特一定在某地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如果他知道了拉里所做的事,一定又会用他鄙夷的语气评价他“是个不上进的家伙”、“净干些有失体面的事”。


不过拉里却觉得自由自在,他甚至说,他从未感到如此痛快。想必艾略特是不会体会到这种痛快的。

 

喝多了酒后,考斯第仍旧会说出一些深刻的东西。


他谈论从逃避孤独中找到孤独,谈灵魂的黑夜,谈造物和主宰合为一体的极乐境界,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拉里。

 


可是当考斯第清醒时,他就恢复了平时放荡不羁的形象,并且拒绝和拉里谈论任何深刻的东西。


拉里觉得,他从事体力劳动是故意折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此来实现对自己本能的反抗;他渴望上帝,但是又惧怕上帝给他带来的困惑。

 

后来,拉里和考斯第终于从农场主老贝克尔手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老贝克尔家还有贝克尔太太,她是老贝克尔的第二任妻子,相当年轻;老贝克尔的儿子在大战中牺牲了,留下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爱丽,还有一双儿女,他们也住在老贝克尔的农场上。

 

一天晚上,爱丽偷偷爬上了拉里的床,迫使他和自己发生了关系。


这件事发生后,拉里觉得无法继续留在农场上,就连夜收拾行李离开了村子,只身前往了波恩。


 

 

很难看出煤矿和农场的经历能让追求真理的拉里有什么收获,可能只是如他所说,这样的生活很痛快吧。


他出发时没带着很多钱,他也不需要很多钱来解决温饱,他只需要劳动、看书和生活。



也许当一个人的生活如此简单之时,他也就对来自世俗的、欲望的烦恼免疫了。

 

拉里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对真理的追求使得他东奔西走,体会人生百态,放浪形骸;


但是伊莎贝儿的生活就平淡多了,和拉里分手后,她依旧走着白富美的道路,生活虽没有拉里那般跌宕,却也很快乐。

 

和拉里分手的第二年六月,伊莎贝儿就和格雷·马图林结婚了。格雷·马图林是投资人亨利·马图林的儿子,不仅家财万贯,挣钱的本领也很强。

 

据艾略特描述,伊莎贝儿和格雷的婚礼极尽奢华,亨利·马图林还给二位新人购买了一幢房子作为新婚礼物,光是装修就花了很多钱。

 

二人婚后,亨利·马图林的生意也越发蒸蒸日上,美国日益的繁荣让这一家子大赚了一把,每一个人都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美国梦中。

 

格雷对伊莎贝儿宠爱有加。婚后的伊莎贝儿生下了两个女儿,格雷分别送给她钻石戒指和黑色貂皮大衣表示爱意和感谢,伊莎贝儿的生活就如同她期望的那样平静美好。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1929年10月23日那一天被打破了。纽约的证券市场崩溃,马图林的公司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最后亨利·马图林发现他的万贯家财化为乌有。



事发生后不久,亨利·马图林就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留给格雷·马图林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他的投资少有收益,银行又拒绝贷款给他,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宣布破产。


他和伊莎贝儿抵押了父亲的房子和二人豪华的住所,变卖了伊莎贝儿的首饰,唯一留下的财产就是一个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农场。

 

公司破产后,格雷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患上了严重的头疼病,几乎无法做任何工作。他们一家只好搬到农场去让格雷好好养病。

 

纽约市场的巨大崩溃并未对艾略特造成丝毫的影响。在经济大萧条之前,他就听从一位梵蒂冈朋友的建议,将所有的股票都变卖换了黄金,因此躲过了一劫。


这一经历让艾略特相信自己是受上帝庇护的,因此他拿出了不少钱替教皇建造了一个教堂,教皇也礼尚往来,赐予了他一个爵位。

 


虽然艾略特极其重视社交,但他的家族观念也很强,当他收到伊莎贝儿的电报说布夫人病重时,就放弃了欧洲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赶往美国陪姐姐最后一程。

 

一个月后,布夫人去世,艾略特留在美国帮助料理了后事。

 

尽管伊莎贝儿卖掉了布夫人生前居住的老房子,拿到了部分遗产,可是还是不够一家人的开销。


艾略特看不惯伊莎贝儿只能住在乡下的农场中,没有一个佣人料理家事,只有两个黑人妇女帮助照料孩子,因此就邀请伊莎贝儿和格雷前往巴黎居住。他还慷慨地承担了格雷和伊莎贝儿一家的全部开销。


 

 

在这一场事故中,我们也得以看到艾略特和伊莎贝儿的另一面。

 

面对家族破产、母亲去世等接踵而至的悲伤消息,伊莎贝儿一直保持着冷静、理智,她的坚强不屈也颠覆了我们眼中那个爱玩乐、娇生惯养的小女孩的形象。

 

至于艾略特,他虽然势力、狭隘,但是却是个家族观念强、慷慨和善的人。


连毛姆都不禁感慨:谁能够否认艾略特这个最大的势利鬼,也是最仁慈、最体贴、最慷慨的人呢?

 

而拉里只做他自己认为对的事,因此他的人生没有世俗的种种烦恼。

 

人生对每个人来说本都不尽相同,有人选择追求自己的真理,有人则选择社会的普遍真理,哪里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绝对价值体系呢?



所以对于他们各自的选择,读者们也无需做好坏之分的评价。

 

在人物的塑造上,毛姆也尽力地做到了不偏不倚,努力还原了最真实的人物。


他一面讽刺艾略特和伊莎贝儿身上沾染的物质社会的价值观,一面又赋予了他们优秀的品格,使他们更贴近现实中的人,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过分文学化的角色。


所以有人说毛姆是在“超脱个人悲喜地描写生活”。

 

今天的故事中,拉里和伊莎贝儿都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走向呢?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共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