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古玉沁色鉴定(6)

 RK588 2018-10-04

历代古玉沁色鉴定(6)


陈逸民  陈莺



4、     春秋战国玉器的沁色

 

春秋战国玉器的沁色,既呈现纷繁复杂的颜色,也有着独特的呈色。它们受沁的部位,一般是器表面积较大的玉器的边缘部分,受沁严重的往往也会涉及整个器表。春秋战国有的玉器,因为埋藏的地表比较干燥如长江以北的山西、陕西、甘肃和河南地区,如果玉器的玉质致密,这些因素,都会使玉器受沁较少或者发现几乎不受沁的玉器。而南方吴楚地区的出土玉器,受沁往往比较严重。


3-38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晚期龙凤饰


3-39天津博物馆藏战国白玉谷纹环


3-38是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晚期龙凤饰和图3-39则是天津博物馆藏战国白玉谷纹环,这两件玉器器表面积较大,其边缘和局部地区都有沁色。这两件玉器材质不错,故而受沁并不严重,仍能看到晶莹的玉质。


3-40河南淅川下寺楚国墓地出土春秋玉瑗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褐色沁,应该是这个时期玉器受沁的特色。图3-40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国墓地出土的春秋玉瑗,它的器表上下两端都有深褐色的沁块,中间部分有弥漫状的褐色沁。中间部分的褐色沁,逐渐向四周扩散,由深入浅,和晶莹的黄色玉质之间有慢慢淡化的过渡区。而器表上下两端深褐色的沁块,犹如刀切一样,和玉质截然不同分割清楚。这样的深褐色沁块,很有可能被判定为仿造的假沁。这种沁色的色泽深浅程度、它和玉表的依附关系都是鉴定此类玉器必须认真辨别的功夫。


3-41湖北江陵望山墓地出土战国玉瑗


褐色沁完全可能把整件玉器全部侵触,图3-41湖北江陵望山墓地出土的战国玉瑗整器被沁触成褐色。这类褐色沁应该是春秋战国玉器比较有代表性的沁色,一直延伸至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上条状褐色沁,才揭开其褐色的原因,它是由褐色丝绸捆扎和包裹的缘故。


3-42河南光山县黄群孟墓出土春秋玉瑗


3-43荆州博物馆藏战国谷纹玉璧


3-44荆州博物馆藏战国玉龙珮


3-45荆州博物馆藏战国龙形玉珮


春秋战国玉器中,在器表往往还会出现薄薄一层乳白色的水沁,图3-42河南光山县黄群孟墓出土的春秋玉瑗和图3-43荆州博物馆所藏战国谷纹玉璧,其器表都有这样的黄白色沁,犹如涂上一层薄薄的奶酪。这个现象在战国玉器中更为普遍,如图3-44荆州博物馆藏战国玉龙佩和图3-45荆州博物馆藏战国龙形玉偑上,都能看到这种沁色。这类沁色的弥散状和薄雾状,它在整个器表上的分布都是鉴定春秋战国玉器必须参考的标准。这类沁色稍加盘带,都会发生色泽的变化。


玉器埋藏在地下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因此玉器和受沁往往也会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状态,单一受沁的情况反而比较少见。我们看到的玉器,不管出土时间长短,接触空气后,因为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都和地下状态的玉器有着不少差别,这就是上海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展出的玉器和河南博物院及荆州博物馆展出的玉器差别较大的原因。前两者展示的玉器多数是出土时间较久而后两者往往出土不久还基本保持原状的缘故。


3-46荆州博物馆藏战国玉珩


3-47荆州博物馆藏战国谷纹玉珩 


这种复杂的受沁状况如图3-46荆州博物馆藏战国玉珩和3-47荆州博物馆藏战国谷纹玉珩所示,其器表不仅有白色沁、褐色沁甚至还有铁锈沁。这种复杂的沁色往往成为鉴定春秋战国玉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铁腐蚀玉器的现象也成了仿制古玉的重要手段。


    了解春秋战国玉器的沁色,有几个大墓是必须知道的,这就是河南光山春秋黄国墓、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临沂沂水纪王崮的春秋墓葬、湖北江陵楚墓等等。这些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器型复杂沁色斑斓,是学习参考的必备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