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词人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10-04
辛弃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词人

辛弃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词人

文/琳琅

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北方及中原也早已落入金人之手;

这年,金人再次背盟南侵,而以岳飞、韩世忠为首宋军反守为攻、连战连捷,兵锋北上中原,失地纷纷收复,中原百姓翘首以盼,大有光复之兆;

岂料临安竟连下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班师,岳飞无奈撤军,中原百姓哭声震野,故国复兴无望......

而就在此年,齐鲁之地,济南府近,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家人早在出生前就给爱子取好了名字——弃疾

寄托了全家的希望,盼他以后能像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一样,驱逐鞑虏,立不世之功

若干年后,他将以自己的方式,将名字浓墨重彩的留在史书之中,

他就是——辛弃疾

武艺高强的热血少年

年少的辛弃疾生的高大威猛,天生习武的好苗子,十八般兵器使得样样娴熟,未及弱冠就已名扬齐鲁;

跟武艺一同出名的还有他壮怀激烈的诗词才气,远近的无论豪杰才子无不称赞......

1161年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江淮之地烽烟再起;

中原腹地兵防空虚,而齐鲁百姓久受金人压迫,也纷纷跃跃欲起;

祖父辛赞将辛弃疾召到身前:

“孩儿可知为何给你取名叫‘弃疾’?”

“祖父想让孩儿像霍去病一样,驱逐胡虏,卫我家国!”

“没错,你也已经二十有一了,霍去病像你这么大时,已经领兵漠北,封狼居胥了,你也是时候去实现自己的报复了!”

辛赞虽是金国官吏,却始终心念旧国,

这年他看时机成熟,便散家财、招豪杰,将义旗交到了辛弃疾手中;

山东百姓久处金兵肆虐之中,恰逢良机,众心思变,21岁的辛弃疾很快拉就起了一支2000余人的起义队伍;

辛弃疾自然深知团结力量的重要性,于是他第一时间就带人投奔了山东最大的义军首领——耿京;

耿京十分喜爱辛弃疾的文采,命他为掌管文书的掌书记,却不让他过问军事;这不禁让自幼习武、熟读兵书的辛弃疾感到有些郁闷;

上天眷顾,没多久 辛弃疾就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发光出彩的机会:

当初一起跟辛弃疾拉扯义军有个叫义端的和尚,是山东颇有名气的匪僧,吃肉喝酒杀人,想着通过造反来发笔横财,后来发现造反没有当叛徒来钱快;

重金之下 义端偷走义军的帅印,准备献给金国朝廷。

辛弃疾听闻后,怒不可遏,当即单人匹马追了过去,风驰电掣、草木飞扬...

数日之后,义军大营,浑身是血的辛弃疾当着满营将士的面,将两样东西掷在了地上,一样是沾满鲜血的帅印,另一样恶僧义端的头颅......

义端武功高强,叛逃时也带着十数名心腹,而眼前这个浑身是血的少年居然单枪匹马便摘了其首级,该是何等的勇武!

在场将领无不侧目惊叹,而士兵们则爆发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军心大振!为首的耿京更是喜得嘴角都趔到了天上去,连连点头,手心拍的通红;

是啊,得此文武双全的良将,如何能不喜...

千军万马取人首级的绝世猛将

文韬武略的辛弃疾

以惊人的速度在义军中展露头角

运筹帷幄可当军师之才

冲锋陷阵不乏猛将之勇

星移物换、局势斗转,金军于采石矶遭逢大败,君臣内讧,金主完颜亮横死瓜州前线,一时间金国上下动荡不安;

临此大变,辛弃疾当即自荐南下联络宋廷,趁此良机,南北相应,一举击溃金国,光复中原;

耿京同意了,辛弃疾立刻只带着贾瑞几名随从匆匆南下,一路过关斩将,直穿刀兵正烈的江淮一线,到达建康(南京)行营;

慷慨激昂,痛陈利弊,辛弃疾的一番纵横捭阖的演讲让建康的官员开了眼界:“北地竟有如此文武双全之士!”

宋廷当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 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

辛弃疾带着委任状,兴而北上,这一刻他笑了,这是他这一生离梦想最近一次,复我中原,就在眼前......

然而命运却跟辛弃疾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敌首完颜亮被叛将所杀,给了他光复中原的希望;

而上司耿京也被叛将所杀,又将他的希望击碎成了粉末。

张安国叛,杀耿帅(京),义军四散。”

辛弃疾看过字条,心中气血翻涌,目眦欲裂,指节攥的发白,连夜就要拔马北上;

身边贾瑞劝他:

“耿帅(京)已死,义军已散,你现在回去还有什么用?不如留在江南,以你的才能定能落场富贵,何苦还要北去送命?”

“耿帅于我有知遇之恩,不能为其报仇是为不忠;

当初随我起事的一众兄弟,舍弃他们独求富贵,是为不义;

我辛弃疾顶天立地,难道要我做个不忠不义之人么!”

辛弃疾当即又穿越烽火,北归中原,聚集起50名兄弟,准备前往金军大营截人。

“金军大营足足有5万兵马,戒备森严,我们区区50人不是去送死么?”

“5万兵马又如何,在我眼里不过一群待宰的猪狗,我辛弃疾没有十足的把握,又岂会叫兄弟们陪死。”

他们看着辛弃疾的双眼,那是到从未感受过的坚定和踏实,

“好!我们就一起轰轰烈烈的干票大的!”

流星飞火、戴月驰骋,狼奔六百里直抵济州金军大营;

那晚,天降大雨,电闪雷鸣,雨滴如幕如帘浇落下来,辛弃疾等人快马来袭,人借雨势,雷壮军威,一道电光闪过,抬眼间,辛弃疾已快马杀入营门!

人马俱威,头带面具,獠牙狰狞,配以雷声轰响、电光霹雳,如猛鬼撕出地狱,金兵皆畏之如怪,肝胆俱裂、伏地哭喊者无数。

五十人化作一柄利刃,割肉剔骨般直刺中军大帐,金兵有阻挡者皆人仰马翻,死伤甚重。

辛弃疾纵马撕开军帐,见半披着战甲的张安国,身旁还有数名金兵护卫,大吼道:叛贼受死!

手中长枪挥转如飞,一阵血雾之中将金兵性命轻松收割,张安国吓得魂飞魄散,跪地求饶,高大的辛弃疾如抓小鸡般将其拎上马背,扬长而去。

天亮之后,只留下残碎的尸体和狼藉满地的金军大营,仿佛地狱鬼怪来过一般,金兵一度谈之色变。

辛弃疾一路押着叛贼南下,沿途还收集了上万名散落的义军;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箓,汉箭朝飞金仆姑。 ———— 《鹧鸪天》

就这样,压着叛贼、带着义军的辛弃疾过淮渡江、杀出重围,来到临安,南宋当廷还为这一万名义军组织了收编仪式...

临安 东市菜市口 监斩官大声吼道:这就是通敌叛国的下场!

说罢,侩子手刀锋闪过,张安国的头颅滑落当场

刑场旁的辛弃疾,仰天北望,热泪盈眶;

“仇虽已报!可克复中原的良机 何日才能再有?”

屡献奇策却从不受用的卓越的军事家

临安的朝廷给辛弃疾和他带来的义军办了个体面的收编仪式:

全部打散,当即分编到各路军中

—— 一天之内 辛弃疾手中近万兵权被拿了个干净!

与之相换的是一份【江阴签判】的官职

“兵权没了就没了,提笔为官也能舒展心中抱负”

初入南宋官场的辛弃疾尚对朝廷官僚风气一无所知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 《西江月》

呕心沥血以三渡江淮的亲身感受,为江南宋廷勾勒出牢不可破的淮河防线的蓝图 ———— 《练民兵守淮》

并首次开创性的提出了“游击战”的概念

“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

七百多年后有位姓毛的伟人将这一卓越的核心思想写进了《论游击战》中

然而临安朝廷却并未予以任何理会

辛弃疾开始理解岳飞当年的无奈与痛苦了

赵构啊赵构!为了坐稳你的皇位,真的可以舍弃中原北国万里江山不顾么!

我大宋君臣 何以鼠目寸光至此啊!!

那时的辛弃疾经常会登上江阴城墙,按剑北望,一望就是许久

当日携万人南下,只盼能早日北逐金贼,复我中原!

如今兵权已去,官袍在身,何时才能再有机会沙场驰骋,报国杀敌?

世路风波恶。喜清时、边夫袖手将帷幄。... 任蟾光、飞上阑干角。何时唱!从军乐?

————《贺新郎》

如果说高宗赵构的软弱媚和是南宋偏安的根源的话

那么新登基的孝宗皇帝的锐意进取则让辛弃疾们看到了希望

绍兴三十二年 高宗赵构退位,同年皇太子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

孝宗即位后,立即为岳飞平凡,并启用抗金老臣张浚为江淮宣抚使

兴隆元年 兵进淮北,初战告捷,连下灵璧、泗、宿等数县

而此时的辛弃疾看到了机会,久居金地的他深知金军“战力虽强,但调动不易”的特点,给出了“分兵杀虏”的良计:

用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这四路佯攻,调动金军主力,待江淮前线空虚之时,以数万精兵奇袭,可一举收复山东

而张浚也好、孝宗也好,却没能有这种战略眼光,只顾一路出兵,与金军硬碰硬

可惜 时不予宋:前线将帅不和、金军主力南下,宋军在符离遭逢大败,一路丢盔弃甲,退守淮河

这一败也带给了雄心壮志的孝宗以极大的挫折,随着一代抗金名臣张浚病逝,金军一度攻破两淮防线,兵下滁州、长江告急,局势危急,孝宗不得已与金议和:岁币加倍、淮北之地尽数割还...... 史称“隆兴北伐

辛弃疾野闻朝廷议和,心中郁结、捶胸顿足,连夜写了“万字平戎策”——《美芹十论》上奏孝宗,里面提到的敌我分析 真知灼见,无论江湖、庙堂,有听闻者无不为之惊叹,争相传诵,然而却不能左右宋金议和的大势

隆兴议和后,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

六年后,乾道六年,金世宗欲迁北宋诸帝陵寝,孝宗大怒,遣使北上,辛弃疾趁机再次上奏更为成熟的“万字平戎策”—— 《九议》,其中理论使江南士子为之集体高潮

辛弃疾更是提出了“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中国之忧方大 ”的神预言;

(金国60年后果然被蒙古所灭,后蒙古灭宋,席卷欧亚)

然而这样一份字字珠玑、金玉良言的万字平戎策和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样被南宋朝廷束之高阁,白白浪费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

——— 《鹧鸪天》

将战场血性带入官场的铁血州官

祖父是金国官吏,自幼在金国长大,辛弃疾的这样一份“归正人”的身份,注定在莺歌燕舞、浮靡当道的南宋官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空有一身沙场称雄的本领,却郁困于这腐朽破败的官场,遥想前事,栏杆痛拍,心中苦闷,何人能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可以想象,胸怀抱负、热血刚直的辛弃疾在南宋那种腐败的官场上遭受着怎样的排挤和委屈

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大理少卿、湖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

不到二十年,换了十几次任命,最长的不过三年,辛弃疾与当年苏轼有着相似的经历

冥冥之中 惊世的才能与多舛的命途仿佛才是标配

在屡次的迁谪的过程中 辛弃疾也找到了自己另外一个为之奋斗的战场

淳熙二年(1175年) 茶商起义,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规模浩大、来势汹汹,

初秋 辛弃疾受任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

辛弃疾到任后,首先改造军队、挑选精兵良将,扼守咽喉要道,大肆进山搜捕,压缩茶寇的生存环境;又抚剿并施,引诱其投降;并安插间谍潜入策反、刺探......

仅仅数月之后,茶商叛乱即宣告剿灭,所降茶寇全被辛弃疾铁血斩首,自此湘赣之地再无乱事

辛弃疾在平茶商之乱一役中所表现出极为卓越的军事素养

而此时才看出辛弃疾的真正才能的孝宗,因为宋金和议,也只能让辛弃疾转战各地,充当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的救火员

淳熙五年(1178年) 辛弃疾调任兴隆(南昌)知府兼任江南西路安抚使,时年江西大旱、粮食歉收、物价飞涨,辛弃疾一到任就接到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不过 这个难题在辛弃疾眼里算不得什么,他很快拿出了战场磨练出的军人素养,杀伐决断、雷厉风行

他当即下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将一些伺机哄抬物价的粮商,公开斩首、以儆效尤,顿时稳定住了物价行情。

然后辛弃疾组织政府出面采买粮食用以赈济灾民,甚至不顾辖区之别,毅然拿出三分之一的粮食赈济信州(上饶)百姓

孝宗对辛弃疾的作为大加赞赏

后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辛弃疾受任知府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时年福建之地,海盗横行、屡治无果,让朝廷十分头疼

辛弃疾到任后,立即将狱中在押囚犯全部处死,以铁血手腕震慑刁民,令福建百姓尽皆胆寒,再也无敢偷盗为非者,福建之地再现升平之景

不过辛弃疾也有爱民惜民的一面,一日稼轩巡审长溪县囚犯,用法仁慈,当场就释放了五十余名轻刑犯,为百姓称道

但是辛弃疾大刀阔斧的铁血政策却吓坏了文质彬彬的朝廷官员们

他们纷纷上奏指责辛弃疾嗜杀成性,连篇累牍、言辞锋利,义正言辞的站出来“为百姓做主”!

可是

金兵南侵的时候,他们可曾上阵杀敌?哪怕一兵一卒?

隆兴北伐的时候,他们可曾上书请缨?哪怕只言片语?

茶商叛乱的时候,他们可曾治乱平叛?哪怕一城一寨?

江西旱灾的时候,他们可曾疏财赈灾?哪怕一分一毫?

一群饱暖思淫欲的酒囊饭袋,吃饱喝足才会躺在温柔乡里,打着饱嗝发着牢骚

辛弃疾 你本是北地猛虎,何须理会那些孱弱柴犬们的嗷嗷乱吠

......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 《破阵子》

创立特种部队“飞虎军”的硬汉教官

辛弃疾成了南国百姓赖以为生的救火员,东迁西调、南征北讨,有叛乱的地方就有辛弃疾,有辛弃疾的地方就有百姓安宁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得以施展,尽管这并不是他最想要的战场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 《贺新郎》

一直梦想的复国北伐,南宋君臣无人再提,自顾的歌舞升平在看似富庶安乐的江南一隅

孝宗后期,湘赣之地,盗贼蜂起、叛军为祸、此起彼伏、屡不能禁

当地守军不堪用,屡调朝廷大军征伐,劳民伤财、王师疲敝

令朝廷头疼不已,有动乱之地,遂调派辛弃疾前往平叛

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湖南盗乱 辛弃疾调任湖南安抚使

深知南方盗乱根本的辛弃疾 很快提出了要建设一支有战力、能保境安民的地方部队的建议

一再上书,辛弃疾终于 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获准自建一支军队

从零开始组建一支军队是复杂的,其中阻碍,常人难以想象

南方多雨、建造新的营房需要大量瓦片,作坊赶制不及,辛弃疾便下令全城百姓,两日内可献20片瓦者,皆可获赏100文,于是全城百姓献瓦者络绎不绝,所需瓦片如数凑齐

道路泥泞、需要大量石块修葺道路,辛弃疾便令在押囚犯全部前往驼嘴山开采石料,以开采石料的数量作为减刑的考量,囚犯们都争先恐后,格外积极,所需石料也很快到位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辛弃疾开始大手笔招兵买马

从原有戍军中选优汰劣,从各路兵马中去粕存精;

一时间长沙成内,风云际会、豪杰群集,更有极多江湖英雄慕辛弃疾之名而来,甘愿效劳

辛弃疾深谙练兵之道,重军纪、恤军心,恪以律己、严以律军,亲自督镇,同训同练,无时无刻不告诫兵士们爱国忠君、保境安民、还我河山......

步兵2000、骑兵500,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飞虎军”正式宣告成军

心血付出的辛弃疾也终于能够开怀的点点头了

原来辛弃疾组建飞虎军之初,朝廷就有很多人阻挠,弹劾辛弃疾聚敛民财、饱其私心;

没多久枢密院的“停止建军”的御前金牌就飞到了辛弃疾手上,但辛弃疾并没有遵守,反而加紧催促工期,相尽各种办法,火速竣工;

而后辛弃疾将所有的经营过程、收支报表、工程图纸等一并材料呈报朝廷,使反对派无话可说,皇帝也暗暗点头称道

飞虎军自成军以后 以训练有素、军纪严明闻名;沿江地方军队,以飞虎军战力最强,戡乱湘赣一带,兵至而乱平,盗乱流贼闻飞虎军而丧胆;

同时飞虎军也作为长江中部对金防御的中坚力量,金人忌惮非常,谓之“虎儿军”

朝廷都以辛弃疾操练起来一支铁军而喜,认为南方盗乱有了绝佳的应对之策……

其实或许只有辛弃疾自己一个人知道,他创办这支军队也是藏着私心的:

那就是——北伐!

旧居官场的辛弃疾也从未忘记过北伐的梦想,他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破阵子》

为复故国燃尽一生忠魂的铁骨老将

光阴荏苒,辛弃疾在官场与江湖起起落落数十年后,

终于迎来了再一次北伐的机会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 宰相韩侂胄主张北伐,大量启用主战派人士,时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浙东安抚使

后又知府绍兴、镇江等地

开禧元年(1205年)春初,辛弃疾受任镇江知府,驻防战略要地京口,朝中韩侂胄等人谋划北伐,表面上给与辛弃疾重视,其实只不过再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来为自己拉票而已

官场混迹几十年,辛弃疾又岂会看不懂其中含义

自己被拉入战和两派的斗争漩涡;

虽是北伐,但是不得重用,难有作为;

韩侂胄北伐欠备、轻敌冒进、胜算渺茫;

心中澎湃非常,北固亭上、登高北望、留下一首千古绝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破阵子》

从孙仲谋到刘寄奴、从霍去病到老廉颇

20多岁,他旌旗拥万夫、万军中擒贼、千里南下、名烁江南

30多岁,他东西转调、救灾救难、给无数百姓带来安宁

40多岁,他创立飞虎军,保境安民数十年,不忘故国

50多岁,他集鹅湖之会,天下名士毕至,盛典空前

60多岁,他仍活跃在抗金一线,将最后一丝忠魂刻在故国的血脉

韩侂胄的执意北伐引得朝廷内部互相攻讦、斗争激烈

辛弃疾卷入其中,被推至风口浪尖,弹劾风至,官职一贬再贬、苦不堪言

后来朝廷再次请辛弃疾入龙图阁、任兵部侍郎

心灰意冷的辛弃疾不再接受这儿戏般的命运、辞官归隐

可是再怎么陶然的山林也挡不住心念故国

开禧三年(1707年)北伐终于被朝廷提上了日程,枢密院再次下令急招辛弃疾入京,准备委以重任

可是此时的辛弃疾早已在偏安享乐、不思进取的南宋官场里消磨尽了自己曾炙热如火的心力

他病倒了!

他是筋肉累累、力能拔山的青牛,在背负着故国河山,辗转奔走的四十多年,南宋的官场犹如泥潭,将这只巨兽死死陷住

回忆中的故国渐渐远去,脚下的泥潭越来越深,像个坟墓,一点点埋葬着所有气力

任这头青牛有再大的力气,也拉不回人们复国的决心和故国万里的土地

满怀不甘,天不遂愿!

就在这头青牛轰然倒地的那一刻,还紧握着拳头,大喊:杀贼!杀贼!


那年重阳节后,菊花酒香正浓,闭上双眼,是记忆中的济南城:

“爷爷,你为什么给我取名叫辛弃疾呀?”

“爷爷呀,想让你像大汉的霍去病将军一样,驱逐胡虏,卫我家国呀!”

“嗯!我一定会的!”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