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词人,是辛弃疾,还是姜夔?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10-04

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词人,是辛弃疾,还是姜夔?

重返汉语诗词的黄金时代,在故事中与最美宋词相遇。《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以历史演义的方式和诙谐调侃的笔法,将宋朝著名词人的人生际遇与其作品相互印证,带读者回到千古名篇的诞生现场,了解每一首宋词背后的故事,感受最美汉语的豪放洒脱、蕴藉风流或款款深情。

作者李晓润,江西宁都人。首都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做过大学语文老师,现为编剧和自由撰稿人,已出版著作有《小河淌水和过桥米线》《无诗不成唐》《功夫皇帝李连杰画传》。

大宋天空下,俗世生活繁华悠游,艺术美学登峰造极。有人总结,这是因宋朝虽然军力武备“积贫积弱”,但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远超过盛唐,此其经济昌盛之基也。此外,宋代皇帝重文轻武,多位皇帝文化艺术造诣非凡,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示范意义,此其帝王引导之功也。正所谓上行下效,宋高宗赵构不仅精于书法,还善于鉴赏诗词。本书就讲述了这样一段传说:当时苏州附近的垂虹桥上出现了一首《洞仙歌》词,龙飞凤舞,气韵高古。民间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作——“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雨中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牟不扫。”赵构仔细阅读之后,判断这首词的作者是一个福州秀才,因为只有福州一带的人才会如此用韵。后来证实这首词的作者果然是福建进士林外。

有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在宋代,文人之忧思,以崭新的文体——词抒发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悠远的汉语文学艺术至此终于大胆探微隐秘而真实的个体内心世界。衷情那么真,爱情那么好,宋词那么美——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晏几道记得小苹初见,周邦彦泪花落枕,秦少游佳期如梦,贺梅子目送芳尘,李清照锦书谁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陈与义吹笛到天明……豪放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江东去,一蓑烟雨任平生;婉约中,盈盈泪、轻轻语,一曲新词酒一杯,为伊消得人憔悴。本书写出了词之缘起与兴盛,道出了词之微言大义。

不过,词虽有从婉约派与豪放派分庭抗礼,有从歌词之词转化为诗化之词的发展历史路径,但李晓润认为,词究根结底逃不了婉约之底色。他说:在我的印象中,唐诗很像一个男人漂泊异乡,宋词则是一个女郎倚楼凝望。说宋词是女郎,因为她让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让苏东坡“不思量,自难忘”。晏几道看见她“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俞国宝为了她“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宋朝虽然有豪放词,但数量实在有限,即使是苏东坡和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旗手,大部分作品也还是婉约词。  

再现特定时空山水人情,重温文人墨客遭逢际遇,体悟字字珠玑神韵由来。本书如同一位向导,带着一份地图,陪伴并指点着路径,让读者如同重返宋朝,亲眼见证灿若星辰的最美词作的诞生现场,理解登峰造极之作产生的政治、经济、人文尤其是词人个体经历和情感心绪等诸多外部、内部缘由。作者还对重要词作做了简明扼要的疏解注释,止于指点路径,而不详述个人观点,有助于读者做出个人化理解和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鉴赏不免藏着个人之偏好,本书亦是如此。本书写道:南宋词人两极分化,辛弃疾等人把词当作战斗檄文,气势逼人但有时难免直露,吴文英等人又过于雕琢,“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唯有姜夔能够做到浑然天成。显然,作者是颇爱姜夔词的。对姜夔之作,是否存在过誉之嫌呢?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看来,词写的最好的,当属辛弃疾。她说:“在五代两宋之间有一个伟大的作者,那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体的本质,而且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亦属正常。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词的解析点评偏少了,文中讲故事多,而对每首词之得与失则缺少一针见血之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