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为何点赞陶渊明

 中土闲鹤堂 2018-10-04

古时候,隐士是受人尊敬的,有的隐士确实远离尘嚣,清心寡欲,对世俗名利视为粪土,陶醉于山林之间,或常醉不醒,自得其乐也。

但是,也有不少隐士被认为是假隐士,乃因仕途不顺,或有更大的上进心欲求不得,便撒娇斗气避退山林,却是身在山林心在朝,期盼有朝一日再入庙堂,这类归隐实际上是待价而沽,一直被后人鄙夷。 

 陶渊明诗

陶渊明不是这样,《饮酒》诗里写得很明白,诗人没有隐入山林,但心远地自偏,尽管还陷在尘世中漩涡里,但心如止水,并实实在在不争权夺利,更甘于贫困而不愿五斗米折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流传名句。诗人采菊东篱下,无意望山,是偶然抬头,静穆淡远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夕阳余晖里,群鸟归林,怡然自适。这情景与诗人心境交融,物我合一,大辩不言,在悠悠忘情中领略人生真谛。 

 诗情画意

这是高境界,真正的诗意境界,苏东坡点赞:此诗景与意会,故可喜也,所谓意会言传就是这个意思。

凡人在世不可无追求,今日社会大多数人很难悠然见南山,必须每日劳作挣得银子,而且又有几人甘于贫困!所以,读古诗词可以追求意境的感受,获得的是精神能量的补充,不可哭着喊着要去采菊东篱下,也没人会信你。 

 连环画《陶渊明》

笔者读陶潜,有借力之意,借其洒脱并诚实而焕发出的入世不逆势之神力,在精神疲惫不堪的时候,默念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会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这,已经很知足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所在,有了这些觉得自己还有矫情的资格吗?

 自古圣贤皆寂寞,心远悠然见南山——真隐士陶渊明

隐士,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或是被迫或是主动拒绝出仕为官,归隐山林。他们淡泊名利,心志高洁,令人敬仰。故入仕的人常自嘲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桃花源记》意境

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职,后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归田20多年,创作丰富,直至病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不过,陶渊明的晚年多少还是有衣食之忧的,他自己也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相当多的叹之句,如晚年的《乞食》诗曾被人看成他沦为乞丐的证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其实,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延请,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的了,所以,鲁迅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渊明诗情画意

至于《乞食》诗,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节。 

 陶渊明诗文集-纪念邮票

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饮酒采菊,悠然自得,陶公的生活当属隐士中的佳境了。似乎更印证了李白的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