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趣:千古情诗中的群结构

 悠悠昭阳客 2018-10-04

如果你遭遇失恋,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是上天给你创作文学的机会,当然,也允许你写论文。


有一位陕西姑娘叫苏蕙,她嫁了一个将军叫窦滔,窦滔在婚后又纳了一个妾,叫赵阳台。当窦滔要去湖北襄阳做官时,本来说要把妻妾一同带上。但苏蕙因为丈夫纳妾,使性子生气没有去。结果,丈夫毫不客气地带着小妾到外地赴任去了。


大家想一想,在今天,如果女人后悔了,买一张火车票或者自己开车就可以赶过去。可在以前就没有这么方便,只能在家里闷着。于是,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竟然憋出了这样一幅“璇玑图”,一个29乘29的矩阵


璇玑图


据说有人从这里面已读出上万首诗,我没花这功夫,但我信这话。因为我能看出循环群、交换群、不变子群的结构。


这可比法国人伽罗华提出的概念早了1500年。这位女士做了这个事情,但她没有群的概念,而后世也没有人解读出来。


那么这个到底能不能组出上万首诗呢?我挑里面一段显得有数学结构的给大家展示出来,一个8乘14的矩阵,我们从“夫”字开始读,注意看它的结构。


璇玑图(节选)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凄。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叫早归。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我再重复一遍,年轻的朋友们,当你们遭遇失恋的时候,这是上天给你们的赏赐

 

后人包括宋朝的黄庭坚都对这位女士颇有称赞,苏蕙不懂数学或没有钻研数学真是人类一大损失,太可惜了!


曹则贤,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Science,APL, PNAS, PRL, Advmat, Nature 子刊等国际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另发表中文物理学、材料学教育论文近两百篇,编、译、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 (三卷),《至美无相》,Thin Film Growth,《一念非凡》,《量子力学-少年版》等专著多部。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物理》杂志专栏撰稿人,Phys. Status Solidi等杂志编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