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运营岗会消失吗

 luohui191 2018-10-05
“为什么美国互联网没有运营岗?”
很少有人跳出当下的中国背景,去思考这一问题。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数据驱动增长”的美国模式是否会替代中国特色的人力运营模式?本就处于互联网产业鄙视链底端的运营,会成为第一批被AI淘汰的夕阳岗位吗?
国庆节全媒派(ID:quanmeipai)“业界高光”特别栏目之四,邀请虎嗅认证作者竺大炜跟大家聊一聊互联网运营岗的前世今生。
图片
2001-2007在美国加州软件公司工作,主攻敏捷开发;目前在杭州某互联网企业做产品VP;《也谈“为什么美国互联网没有运营岗”》一文作者
客服将死,运营永生
运营岗是什么?“现在运营岗位的工作内容太宽泛了,是一个筐,什么活都可以往里面装。”
虽然并没有从事过运营工作,但作为资深“数据控”的竺大炜有一个职业病——总是在观察整天和产品打交道的“运营”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工作内容可以被技术优化,甚至取代的,又有哪些是技术无法实现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多番沉淀,竺大炜也确实发现了运营岗的“中国特色”之处。
美国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
“的确,我在美国公司里面没有看到过运营岗位。”竺大炜说。
与美国互联网公司以“数据驱动增长”的核心指导原则不同,中国市场由于人口基数大,且意识形态趋同,从宏观层面看来,很多APP产品有同质化的倾向,为了差异化地争取用户,“运营”就成了一个必要的岗位。竺大炜举例说,“曾热门过的团购、打车、短视频等APP,都出现过‘百团大战’的场面。很难说滴滴和快的、摇摇、大黄蜂在目标人群和产品功能上有多大的差异,各家比拼的不是调度算法,而是地推能力、红包力度,最后往往是谁的资金实力更雄厚,谁就能活下来。”
图片
此外,竺大炜在《也谈“为什么美国互联网没有运营岗”》一文中,曾以美国为参照,分析过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无法以“数据”代替“运营”的客观原因:
1.用户需求更多样,导致大量业务非标程度较高的中早期公司很难做到通过数据快速找到可量化的增长模型,只有数据积累到一定体量的公司才更有机会通过数据驱动增长;
2.业内数据人才稀缺且成本高昂,导致有能力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互联网公司天然就很少。
他认为,在这些客观原因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半封闭半失控的领域。
竺大炜认为,封闭表现在外面的产品不容易进来,失控表现在对抄袭、病毒式营销的缺乏约束。而中国原本的商业市场和商业规则并不成熟,两者结合就出现很多具备中国特色的东西。这不完全是用户需求丰富性导致的,而是“商业创新”性推动的。
由于商业规则,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这种“商业创新”往往会通过人工方式在模糊地带试错。事实上,短期内也的确比用数据驱动方式性价比更高。
运营的前身是淘宝店小二
竺大炜曾经考证过中国互联网运营岗位的起源。
“中国互联网运营的源头是阿里巴巴的卖家小二。这个工作的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用平台工具为客户做一个主动的服务。”阿里工作的朋友曾告诉他:面向卖家的服务是运营,面向买家的服务是客服。客服将死,而运营永生。
图片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商业环境的越发复杂,用户的需求肯定也会越来越丰富,产品应用场景、营销工具也会走向多元化和立体化。这就导致对市场有洞察力的运营人员必不可少;作为智囊团,运营者在商业策略上也至关重要。
以前一个淘宝店家可能只需选好商品类目,完成商品上架,写好商品描述和关键词,然后买直通车,就可以保证营收。现在的营销方案复杂得多,店家要考虑新的传播渠道,比如抖音;要考虑新的呈现方式,动用短视频、直播,甚至孵化网红等等。很快就会有人来组合这些事情,提供专业的外包服务。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公司专门提供“代运营”的服务,“我有个朋友的公司就是专门帮大品牌代运营天猫店。这种服务的形式以后会越来越专业化和数据化”。在竺大炜看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运营岗位不会消失,而是会走向专业化
图片
“运营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是扛KPI的业务牵头人,而不是类似客服、美工这样的技术性岗位。”竺大炜认为,他们的经验不是算法,而是拿捏用户心态、卖家心态和政策监管尺度。运营一方面和天天卖家买家混在一起,熟悉用户需求和实际商业环境;一方面能看到后台数据,掌握大盘信息;还作为平台方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了解政策导向。从这个层面上讲,现阶段他们的价值比算法工程师要大得多。
运营应该是最懂业务的人
在互联网领域,运营似乎是处在鄙视链低端的岗位,但竺大炜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看这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运营是驱动方,还是被动方。它是业务的出发点,还是业务执行的一个手段?”对一个技术/产品导向性的公司来说,运营只是补充部门,仅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端和发展期有存在价值,随着产品走向成熟,运营岗势必被裁减、合并;但对于业务导向性的公司来说,运营是核心部门,是新业务的发起者,运营负责人的内部地位是很高的,在这样的企业中,运营不会消亡。
图片
运营要随“新”而动
获取流量的岗位如何立于不败之地?这取决于获取流量的方式方法。
“以我的经验来看,越是偏线上的,越容易被技术手段优化”。竺大炜简单回顾了中国运营的方法论“简史”——传统手段包括线下门店递推,线上广告位推送、百度关键词关联,以及自建内容,打造原生IP,通过内容导流。在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时期,不少商家甚至会采取一些并不光彩的涨粉手段,比如购买消费者信息,群发垃圾广告短信等等。随着互联网企业走向成熟,那些难以衡量投入、产出比的粗暴打法也必然会被技术优化、迭代。
竺大炜以扫街模式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运营方法的变化趋势。“以前扫街还是有效的,但互联网用户下沉的风口已经快过去了,特别是经历过O2O、滴滴打车、共享单车、新零售等等产业的蓬勃爆发,基本线下场景,包括农村都被扫过一遍了”。
图片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进一步渗透,未来产品推新对人力的依赖会进一步减弱,可能会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建设,分众的电梯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意味着电子易拉宝的市场化应用已经逐渐成熟。
新的消费群体和新的流量聚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运营者要不断去观察、参与、利用和整合,为大众熟知的系统之外的‘暗网’。热点渠道和流行产品总是在转移,我上网的时候,天涯很火,然后不断转移到豆瓣、微博、微信、抖音。”竺大炜认为,以获取流量为本职的运营,必须具备这种发现新动向的能力。传统手段肯定会慢慢被淘汰的,不管是运营还是技术,这是一个普适的游戏规则。
零和博弈中运营者要有大局观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细分领域中,已经涌现出巨头。
对于运营者来讲,能够进入巨头,使用先进的平台和工具,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但竺大炜同时强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些从大公司出来的运营,往往会希望在新公司照搬以前的运营工具,复制之前的运营手段。”
竺大炜否定了这样的工作方法,毕竟大平台优势明显,往往不愁流量,但在新环境中,这样的工具是否依然能保证高转化率是存疑的。他提醒道,运营者不仅要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还要主动思考这个工具的产生背景是什么,适用的场景是什么。
图片
更重要的是,当某个细分领域出现多个巨头的时候,市场竞争会近似零和博弈,蛋糕就这一块,不是你吃就是我吃。“很容易出现两家互相盯着,互相抄的情况。”这样的运营方式治标不治本,费力不讨好,竺大炜认为运营需要从用户本身的需求出发,有更好的大局观,能够“跳出来思考”
在飞速迭代之下,运营的核心竞争力是理解产品和读懂数据。
竺大炜认为,运营者有3个能力至关重要:
1.业务掌握能力。在用户、产品和技术三者的链条中,实现传导价值,将业务需求提炼给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
2.数据分析。与学院派的数据分析师不同,接触实际业务的运营者能够分辨数据的实际价值,尤其能够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并且引导研发体系改进数据分析的方法。
3.学习能力。自我迭代是永恒的真理。
图片
竺大炜补充道,数据驱动增长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现在电商普遍刷单,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第二,数据变现的模式还在探索,比如大家都认为用户数重要,可是涨粉之后如何变现却很模糊;第三,大公司的数据垄断,缺乏共享的意识,导致数据价值回馈的机制迟迟难以建立。
竺大炜最后说:“人工智能的时代,低端运营很可能被AI助手取代;中端运营可能与产品或客服合并;而真正高端的运营人员,或许会走上知识付费的道路。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