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崔护有一首《题都城南庄》流传千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背后有一个故事:崔护曾于清明日游都城长安南庄,向一女子求饮,意属殊厚。次年重来,人已不见,于是写了这首诗。 熙宁九年,苏轼将要离开密州,临行前,苏轼前往寺院游览,想起赵倅,有感而发,写了这首《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春风小院初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赵倅是苏轼的同事,此时苏轼将要离开密州,不知何时能再相见,想起了崔护的诗句。“使君”指的是苏轼自己,苏轼在此题诗,想象离开后,赵倅来到释迦院,见到墙壁上的诗,不禁问道使君哪里去了,只有牡丹说给春风知道。“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化用《代白头吟》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的都是年华逝去,物是人非。最后的“前度刘郎在千里”是化用刘禹锡的诗句:刘禹锡被贬在外多年,被召回京师后,游玄都观,作《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郞去后栽。”有人向进谗,说他诗意中存讽刺,于是再次被贬,十四年后方召回。回来后,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庭院内一片荒凉,桃树无存,道士也不知去向,不禁感慨万端,又作一诗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苏轼在这里自比刘郎,指他将要离开密州远去。 这首诗历来争议很多,好事者认为是苏轼在杭州时,去宝来寺赏牡丹所作。但据专家考证,这首诗是苏轼42岁写的,苏轼在杭州的日子是37-到39岁,所以照时间算,可以确定是在密州写到。还有诗名中苏轼观赏到是牡丹,但诗中用的典故却是桃花,也让人存疑。不过不管真相是什么,这依然是首好诗,连纪昀纪大人都对这首诗评价很高:前四句运意巧幻,后四句出以曼声,亦情思惘然不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