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临县文塔(清·市保)

 安东老王 2018-10-05

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

吕梁·临县东岳山文塔

福成中华编录 



 


年代:清乾隆二年(1737);形制、特点: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3米;现状:市保

山西临县文塔与奎星楼(清三座·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临县文塔,也称东岳山文塔,位于吕梁市临县城南安业乡东榆村,坐落在北湫水河畔东岳山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塔由白文先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是年八月落。塔座北向南,为楼阁式塔,攒尖顶,塔基用细凿石块砌成,塔身为砖结构,塔八角九级,高四十三米,每级四个窗口,十字对开,可谓八面来风。登塔远眺,县城风光一览无余,湫川风景尽收眼底。 
  塔内现存“文塔铭”石碑一通,为赐同进士赵中元(1702—1750)撰。上刻有“文塔铭”,其文云: 地灵之聚,玉气之扬,储精毓秀,相得益彰。邑之东南,是为巽方,厥象文明,万丈光芒。山回水折,郁勃腾昂,胜观在宇,目朗神爽。和仪表之,建塔允臧,传议百世,筑室道旁。岁在丁巳,浮图忽起,为层七级,龙骧凤举。文笔参天,池为湫水,川媚山辉,厥光斯伟。自北自南,相望百里,佥曰佳哉,不可无纪。惟水泱泱,惟山苍苍,惟石琅琅,惟塔惶惶。一邑之望,四方之光,从此发祥,奕祀无疆。白子邑庠,文先含章,实造斯功,镌石留芳。

  文塔为毛笔状尖顶,每天早晨日出时,文塔倒映在湫水中,即为“文塔铭”所说“文笔参天,池为湫水”。也就是说,塔为文笔,湫水为砚。文塔体型清瘦挺拔,别具风格,且异常坚固,虽经二百多年风吹雨淋,从未修缮,至今完好如初。塔于2006年公布为吕梁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资料:福成中华资料库


  补充资料:

  临县城南东岳山巅,高高耸立着一座古塔,塔高九层,人们呼其为文塔。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由白家庄人白文先(字含章,号自镜,庠生)修建,共修了七层。县志载:咸丰六年(1856)改建魁星楼于文庙之东隅,并补修白佛崖顶之文塔。那么是否此次增为九层,在无资料可考。1996年,对文塔又进行了维修,可惜赵中元撰写的“文塔铭记”被顽童捣毁,幸有拓片。

   

  相关资料:此塔修建的原因,临县民间还有一个经久的传说。临邑偏居一隅,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萧条。据有关史料记载,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明代和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全县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仅仅出过八位进士。当时的人们认为,临县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风水”,于是就请了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勘测和祈解。风水先生说,临县版图呈梯形状,是玉皇大帝身上的玉佩跌落人间而形成的风水宝地;其形状宛如量米用的斗具,寓意临县本应出数以“斗”计的米粒般多的官儿,只是因为地域广大,各地互相克制耗散,有损内力积发,所以需要在县城东南之东榆山上建一13级高的文塔,以镇邪扶正,积聚宝气。还说这13层中,第一层喻大地,从第二层起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每层象征一个。文塔建成以后,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塔身的影子即可抵达湫河之内,以塔为笔,以水为池,临邑的学子和出士之人必将层出不穷,代代兴旺发达。于是由邑人白文先资银,在东榆山上择定塔址,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文塔的建设。 

 

临县文塔老照片

 山西临县文塔与奎星楼(清三座·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临县文塔欣赏

  山西临县文塔与奎星楼(清三座·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临县文塔与奎星楼(清三座·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临县文塔与奎星楼(清三座·市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评论这张
阅读(1254)| 评论(0) |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