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夹江杨公阙(转载)

 净觉音慧 2018-10-05

杨公阙位于四川省夹江县甘江镇双碑村,建于东汉晚期,为三国时期益州太守杨宗的墓阙。杨公阙坐南向北,双阙并立,相距13米,高4.86米,底宽1.25米,厚0.88米,红砂石质。西阙阙身镌有“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字德仲墓道”15字,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重建。阙体呈方形,分为阙身,阙楼,阙盖三部分。阙楼较阙身宽大,四周有梁、枋、斗栱等多种雕刻。双阙阙盖为单檐庑殿顶式样,四周刻瓦当和葵瓣纹饰。杨公阙各种仿木结构建筑部件雕刻,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中国汉阙》记云:“我国现存阙30余处,其中祠庙阙6处,余均为墓阙,这些阙多数是汉代遗物,也有少数三国至晋之物。”所以,汉阙的历史文物价值是十分珍贵。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夹江县志》(1989年版)载:“汉二杨墓……有石阙二座东西并列,一镌'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一镌'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十五字,俱隶书。”杨公阙东西对称,坐南向北,相距13米,阙高4.9米、宽1. 25米、厚0.88米,各由露出地面的十块巨大坚硬的红砂石垒建而成。依据石材质量及硬度、颜色,阙座宽大厚重,推测为雅(安)石,中、上部石质、颜色与本地千佛岩的石质相似,为本地岩石。阙身每块巨石间,自然重叠堆砌,充分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关于杨公阙的各类文章很多,都详细地介绍了墓阙上镌刻的文字,仿木建筑的奇巧构造与蔚为壮观的“拦虎食羊”、“龙虎相斗”精美浮雕、夸张写意的人物图案。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杨公阙的对称墓阙,实际上就是“墓道”大门的标志建筑物。阙体独立于墓道两侧,初建时还附有子阙,主阙和子阙分别砌筑相联,沿墓道至享堂的两边还有相对称的石人、石马、神兽等石刻雕塑。由于年代久远,子阙与墓道两旁的石刻群落早已被岁月涤荡无存了。依据汉代墓阙的形制结构和历代的职官制度,杨公阙应该只是一位墓主,也只能是一位墓主人,不可能有两位权势显赫的人物同阙同墓的情况。在西(左)阙的正面,还能认出“汉故益州牧杨府君讳宗字口仲墓口”等字,每字边长0.2米,其中“德”、“道”二字已无字痕,“州”字已缺下部一半字体,“牧”字缺左半字体,因字体风化,有几字的笔势已不如清代道光年间刘喜海手拓的杨公阙文字清晰。根据西阙镌刻的文字,可以确切地说杨公阙的真正主人就是杨宗。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最早著录二杨阙的是北宋末成书的赵明诚《金石录》和南宋洪适的《隶释》。杨宗是“益州太守”还是“益州牧”?从阙体文字看是州牧。但从《夹江县志》历代版本均称为二杨墓,其一镌“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其一镌“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十五字。此种说法还分别记入“宋王象之《舆地碑目》”、“《四川通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三”、“宋赵明诚《金石录》”、“明叶奕苞《金石录补》”、“清冯登府《金石综例》卷三”、“清李富孙《汉魏六朝墓铭篡例》卷三”、“  清刘宝楠《权石例》卷之一”等。“清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卷一记为'益州牧杨宗墓阙(八分书无年月)四川夹江。’”清道光时刘喜海(1793-1852年),字燕亭,著有《金石苑》一书,其中记载有手拓杨公阙的文字(注:夹江县文物管理所有此版本拓片缩影印件)。上面记为“汉故益州牧杨府君讳宗字口仲墓口。”拓片上缺“牧”左半边字体。从上可以看出亲自到夹江杨公阙拓片的,可能仅有刘喜海一人。其他都以互传为记,皆记为“太守”记录而流传于世,并还记为东阙为“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一说。著名学者施蛰存,从未到过夹江杨公阙,在《北山集古录》云:“汉益州牧杨公阙……洪氏著录其文云:'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凡十六字,叶氏《金石录补》、杨氏《函青阁金石记》诸书并同。惟方落雨《校碑随笔》作'益州牧杨府君云云,一行十四字。今审视拓本,益州下石己泐甚,惟杨字右上犹可辨识,二字之间仅一字地位,必不可能是'太守’二字,且石泐痕平漫处犹仿佛可得牧字右半笔道,是可定其为益州牧而非益州太守也。”施蛰存不愧文学泰斗,仅从拓片审视对阙文的考订意见,很值重视。施蛰存在同文中还云:“新莽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时仍称刺史,则此杨宗者,新莽时官也。”《中国通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改刺史为州牧,秩二千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3年)复为刺史。”“东汉分全国十三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比西汉刺史大得多。”“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并给予州牧领兵治民的权力。”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从《中国通史》史载资料可以看出从西汉至东汉灵帝的三百年期间,州的职位在刺史和州牧之间转换。从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后刘焉、刘璋、刘备曾任益州牧,时间上,杨宗不可能在在灵帝中平年间到三国时期任益州牧。有可能在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3年)间担任州牧。施蛰存说杨宗是新莽时官,正处于这一时间内,是较正确的。
四川夹江 <wbr> <wbr> <wbr>杨公阙(转载)

有学者认为杨宗是《三国志》上提到过的参军,《华阳国志》上载的尚书郎、武陵太守,《晋书》记载晋武帝泰始元年(256年)议用杨宗为益州监军人物;或又为晋(成汉)光熙元年(306年)至建元二年(344年)人物。此说,人名俱同,也或有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