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道外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

 shhg子夜 2018-10-05
    在哈尔滨呆了四天,晚上的航班,就要回上海了,临近中午,去游览了道外区有“中华巴洛克”之称的《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车从景阳街转弯,沿街成片风格独特、别具魅力的建筑群出现在我的眼前。
 
 

        19世纪末,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中东铁路,并且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当时的南岗区和道里区被划定为沙俄的附属地,成为俄国人的“国中国”。而道里区东面,也就是中东铁路东侧,没有被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随着大量“闯关东”移民者的到来,于是,这里成了中国居民的聚居地。20世纪20年代,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民族工商业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上也比较开放,他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环境,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造属于自己的小洋楼,在建筑风格上,他们既想用来自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气氛和炫耀财富的愿望,同时,又不愿舍弃民族尊严,于是,他们在巴洛克建筑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和手法,创造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从此,街区逐渐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位于道外区靖宇街南侧,东到南四道街,南至南勋街,西为纯化街范围内。总用地面积50.27公顷,采用“修旧如旧”方式,确保整个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可以完整保留。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建筑符号有机融合起来,面貌一新的老街区成功地保留了原有的韵味,成为一处别具特色的城市旅游新资源。
 
 
    靖宇街一督。

 
    我们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南二道街进入历史街区。


街区参观的游客不多。


    老道外街区文字介绍。


    南二道街小吃、饭店较多,商家在路旁摆放一些桌椅、凉棚招揽客人。


    喝茶听相声。
 
 
    大块吃肉。


    久违啦,街边的剃头匠。
 
 
    旧时,北方农村送货的担子,穿乡走村,把针头线脑小百货送到村子地头,满足农村部分需求。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东北民歌《送货郎》的乐曲,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在黑龙江兵团工作时,经常从挂在杆子上的大喇叭中,听到老艺术家郭颂的《送货郎》歌曲,满满地回忆!

 
    修复后韵味十足的巴洛克建筑。

 
    修旧如旧又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巴洛克建筑,三二好友聚坐在这里喝喝大碗茶,看看田园风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也吸引了一些学生来此写生。

 
    建于1931年的老建筑,几十年前的大门仍保留着,少部分墙面青砖已经开始风化。 

 
    创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老字号饭店:宴宾楼老菜馆,已经八十多年了,在老道外历史街区开了第五家连锁店。黑龙江的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兼容性,各国移民丰富了哈尔滨餐饮文化,形成龙菜饮食特色。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宴宾楼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餐饮文化符号,是哈尔滨对外宣传旅游餐饮文化的窗口之一。
 
 
    离南勋街不远,有一家酿酒坊叫“龙泽烧锅院”,酒幌子上“摔碗酒”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半圆形的池子里摔了大半池子厚厚的碎碗片。看了介绍,你必须把一碗白酒喝完了,才能把酒碗摔在池子里,有点像土家族人的风俗。
    时间有限,虽然匆匆忙忙地看了半条街区,但还是见识了修旧如旧的历史风貌旧情;还是了解了一点老道外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成因;唯一的不足,就是显得人气不够旺盛,大概与商铺没有全部开发好有关吧。

                          顾志晔
                      2018年10月6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