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180---184)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10-06
 
一日一联趣话(180)

访古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读史明智,有赖万卷诗书;访古知源,必仗万里脚步。伏尔泰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古人充满了对更遥远的古人的颂扬。古人可以如此,今人更应该如此。每当我们探访一处古迹,古建筑也好,古战场也好,古文化遗址也好,我们总是为我们先人的生存智慧、人格精神及坚韧气魄所感动所折服所崇尚。乃至黄帝陵、首阳山、函谷关、大禹庙、乌江、赤壁、剑池、易水、阳关、楼兰,等等,等等,每一个地名,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在我们的脑海里刻下了极深极深的印象。

一位英国人说过:“历史是人类的灾患、愚蠢与罪恶的记录。”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想补充的是:“历史也是人类正面现实而不断战胜灾患、医治愚蠢和惩治罪恶的写照。”我们不但要看到灾患、愚蠢与罪恶,更要看到人类是如何在不断战胜灾患、医治愚蠢和惩治罪恶之艰难跋涉中走过来的。而且,一百万年以后,灾患、愚蠢与罪恶还依然存在,那时的人类,也会看到和钦佩我们今天是如何依据前人的经验,走过这一段历程的。 

“访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必葛洪乡”,这是唐人皇甫冉的诗句(《彭祖井(一本题上有奉和王相公五字)》)。正有无穷的乐趣藴含于诗句之中。有乐趣但不明说,只将情感融化于诗句之中,这才是韵味所在。我不怕画虎类犬,也给“访古”撰一联为:                                                                                                                                               

    访古未萌追日志,溯源已是盗光人


一日一联趣话(181)

紧承访古之后的人生四十乐事之一是寻幽。其实,访古也是一种寻幽。寻幽,可以有两种途径两种方向,一种是贴紧自然的寻幽,一种是贴近人文的寻幽。访古就属于人文方面的寻幽。而游历山水,饱览风光,追溯奇景,便属于自然方面的寻幽。

去过各地旅游的人都知道,越是奇特的风光,越是引人入胜的魔幻景象,一定藏在人们足迹较少踏过的地方。当你目睹这些平常根本无法见到的奇异景象时,你会惊喜若狂地喊叫,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老天爷的别出心裁,你的快乐让全身每一根神经都发涨,这就是寻幽揽胜给予你的乐趣。

毕竟,离人们近的地方,自然界的风貌,都被人类改造过了,都被人们糟蹋过了,都被文明污染过了,再也没有那种原生态的神奇气质了。所以,这种奇幻之景,就只能残存于距离人们生活的范围之外,越是深远,越是幽秘,越是险阻,就越有原始的天然魅力。就是这种情形,才赋予寻幽揽胜的最大乐趣。

李商隐的《闲游》诗有“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之句,宋人吴可《探梅》诗有“柳未摇金草未芽,寻幽逸兴属诗家”之句,似乎让人觉得,只有诗人才更能感受到寻幽的乐趣。其实,乐趣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诗人更善于把这种乐趣表达出来而已。像唐人苏广文如此描述寻幽的乐趣:“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相信许多人都会经历过,但被诗人写成诗句,就显得很美、很浪漫而已。

可以不做诗人,但不可以没有游历,不可以没有寻幽揽胜的乐趣,不可以没有醉卧白云的浪漫时刻,朋友们,请跟随我:

寻幽遣步三朝路,揽胜舒怀四月天




一日一联趣话(182)

消寒之成为人生四十乐事之一,或许与古代北方流行九九消寒的习俗有关。

古人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御寒保暖条件极其匮乏,寒冬便是生存一大威胁。对天寒地冻的恐惧感,让人们觉得冬季特别难熬。先人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贴绘九九消寒图方法消遣打发时间,并记录阴晴气象资料,用于预测天气。

九九消寒图,如今知道并玩过的人已不多。传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制。当年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九列九行八十一格,每日墨涂一格,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

其后,九九消寒图,就成为汉人岁时风俗。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点梅据说有一定讲究,按每日天气点染:“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同时,图上大多配有一副对联,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或“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

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表现了我们先人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九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葫芦形消寒图等等。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生存智慧。

此外,旧俗入冬后,亲朋相聚,宴饮作乐,谓之“消寒会”、“暖冬会”。此俗见于五代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所记,似乎又比玩九九消寒图来得更早一些。《红楼梦》第九二回所说的“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便是。据说与会人数必取“明九”与“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数。人们坐炉旁吟诗作画,以为娱乐。其诗词字画亦必应“九”之典,这样,恰与消寒雅聚的意境贴切。饮酒时,亦必以“九”或与“九”相关之事物为酒令。最后则以九盘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为餐。但如此娱乐,怕也只是朱门或文人间方有之事。

“双壶犹带崤山雪,一酌能消塞北寒”,这是宋人张舜民的诗句。要说消寒,喝酒应是最来劲的,就着喝酒一节,为“消寒”撰一联:

    消寒我有阳关酒,却病还须两地书

一日一联趣话(183)

人生四十乐事,今日话题是避暑。

避暑,今人得益于空调和风扇。古人没这些玩意,他们如何消受酷暑之炎热呢?

首选似乎是到树底下、深山里、泉水边纳凉。唐代王维有《纳凉》诗云:“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偃卧盘石上”、“漱流复濯足”。即在大山树多林密、清流潺潺、凉风阵阵之处,人卧石上,以水濯足,即可凉爽入心。李白的《夏日山中》诗,还加上了“裸体青林中”的细节:“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在热浪滚滚的酷暑,诗人除去衣帽,爽快地在山林之中裸上一回,也是极为坦荡舒心之事。

纳凉得住屋附近有山、或者有大树、或则有清潭,要是都没有的话,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端坐静心,读书避暑。白居易的《消暑诗》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端坐而能消暑,关键在于静心。心不为名利所扰,心不为物欲人欲所羁,耳畔自会有习习清风。这是一种自我修炼、自我调节的最高境界。人能排除名利情欲之纷扰,在滚滚红尘中,守住一份朴素与纯真,真正做到“心静”,酷暑也就没什么高招可以为难斯人了。

“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唐人陆龟蒙的诗句所透露的情怀,也大体如此。我为“避暑”所撰的联文是:
 
     避暑曾为山里客,解忧或做酒中仙


一日一联趣话(184)

美国的一位朋友,嘱我写一幅中堂,就书“万事随缘”四字。

随缘,本是佛教中语。佛教认为外界事物让人的身心受到感触就称为“缘”,因“缘”而动乃称“随缘”。也有一些高人,可能一生遇不到缘。遇不到缘怎么办?可以自修,也能成功。所以,按照佛教的宗旨,没有缘的时候即自度,有缘的时候则帮助众生。缘,绝不能强求。

随缘,后来作为人生修养的一个常用语,便有知足常乐、凡事听其自然,不强求,不抱怨,不自卑,不妄为。白居易“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住山”(《咏怀》)的诗句,便有一种超然于世、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豁达心态。陆游“随缘久已均忧喜,玩世惟须半醉醒”(《道室即事》)的诗句,心境也差不多。

“万事随缘处处安,分明淡泊有馀欢”(宋度正诗句)。人生知足随缘,一切顺其自然,当也是乐事之一。今日为“随缘”所撰联文为:

    随缘一榻皆春梦,托足三生尽达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