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乐事 | 大暑,夏山高隐避暑热

 谦言益语 2022-07-23 发布于河北

松风消大暑,

长日坐高林。

路断千峰合,

天垂万木阴。

偶然成客梦,

一半是乡心。

得句无人赏,

年来欲废吟。

明·屠隆《夏日怀友人》

前几天有人问我,节气小暑与大暑有何不同?我的回答是,除了节气的时空与物候差异之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小暑开启暑伏之热,大暑则是进入暑伏酷热的最高峰。今天是壬寅季夏未月中气大暑首日,一年中最热的半个月到了,同时,这也是节气上夏令的尾声。

从夏至开始我们通过赏画聊避暑这个话题,已经赏过荷花与凉扇,本期我们就躲进深山去避一避暑热吧。

本期题图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代画家王蒙绘《夏山高隐图》局部。王蒙是元代山水画代表画家,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有三幅以“夏山”为题的画作,分别是《夏日山居图》、《夏山隐居图》和作为本期题图的《夏山高隐图》。

《夏山高隐图》采用了兼工带写的笔法,是王蒙生平所绘最大幅的绢本山水作品之一,也是他所创作的“隐居”题材代表作之一。画幅高1.49 米,宽0.64米,画面为其所擅长的三远法顶天拄地式全景纵览繁密构图,远山缥缈,主峰高耸入云;近景繁茂,草木郁郁葱葱。自近向远的中景部分以大三角的S形隐形视线自下而上散布着七处隐居的人迹。这些隐居茅舍多半都若隐若现藏于山峦树木之中,充分表达“高隐”这一主题。

无论是《夏山高隐》还是《夏山隐居》,古人为何追求夏日隐于高山密林呢?对于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古人来说,高山密林确实凉快啊!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5℃,这也说明,古人早已通过实践,朴素地认识到这一现象,于是在夏山隐居唯恐不够高。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是还说“高处不胜寒”吗。

如果有机会近距离细细观赏这幅《夏山高隐图》,从画面底部沿着隐于林中的曲径一点点往上欣赏,首先会看到在画面底部左右押角的两处山居生活的日常情景。左下一男子端盆汲水,茅舍中坐一女子似在泡脚,门前卧一犬。画面右下角三人中,一人与鹤起舞,主人袒胸手握羽扇半卧于榻上,左一童仆端盆侍立于侧。两处山居之间一桥相连,桥边就是入山之道,稍往上行,就看到一衣着端庄的老者正在下山途中。他身后有条分开的岔道,左侧通向半山民居,右侧画眼处像一寺观。沿着寺观前的溪流上行,还有两处寺观隐现于松荫林木之间,远处则是峻岭叠嶂,瀑布飞泻,凉意逼人。整幅画中意境下热而上凉。画右上王蒙自题:“夏山高隐,至正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黄鹤山人王蒙为彦明徵士画于吴门之寓舍。”至正二十五年为1365年,王蒙时年57岁,正是创作的高峰期,此画则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清初官员陈祥士《山居杂说》云:“避暑白石下,风自送清凉。渐入幽人谷,还嘘好蕙香。淡云移岸影,疏竹透溪光。坐待天将晚,归来月满廊。”入山避暑是最自然环保的避暑之乐事。传为唐人李思训所绘《九成避暑图》画的就是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的唐朝第一离宫九成宫。清代康雍乾三朝修建的避暑山庄也是依山傍水的避暑胜地。

但古人入山避暑之乐,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来说,已成为奢侈的享受。暑伏酷热,都市中人离不开空调,进屋骤冷,出门骤热,对于身心健康来说未必是好事情。

明代文人陈继儒说:“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欲知其中味,须向事中求。中伏大暑时分,我们是不是该抽点闲暇,寻一处钟意的山林去避避暑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